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21-11-30孙国栋张瑞芳

关键词:供给培育大学生

孙国栋, 张瑞芳

(1.河北工程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P349)文化自信培育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工程。大学生处于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永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基础。供给侧改革作为一种新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要改变重“需求侧”的单项维度,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用好存量、优化增量、分类指导,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供给、科学供给和多元供给,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一、文化自信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指导思想。“供给”作为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是与“需求”相对应的,供给能满足需求,又能创造需求,需求能催生和倒逼供给,它们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立又统一,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供给侧指向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需求侧指向购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方,二者相辅相成、相伴而生。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偏重于需求侧的改革,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P1)这是党和国家在调查和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建设思想。目前,供给侧改革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更成为一种改革发展理念,适用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

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和民族安身立命、永续发展的灵魂。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团体等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认同和积极践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坚定信念、持续坚守和深深自豪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更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强基固本工程,我国历来重视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但更多的是从学生需求侧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探索培育方法及路径,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滞后性和低效性。探索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问题。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供给侧的政府、高校、教育工作者等,他们不仅掌握着文化自信培育的资源,而且拥有管理权、分配权和监督权,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供给侧提供什么样的文化自信教育,大学生就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所以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供给侧改革,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科学、有益、有效的文化自信培育供给,改变先前重需求的培育模式,形成“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联动、双向发力的文化自信培育新格局。

二、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是仍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供给侧角度出发,大学生目前文化需求十分旺盛,但是文化内容的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和方法路径也存在模式化、单一化,缺乏创新等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从供给侧角度,发现和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供不应求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要培育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的深刻认知、真心认同和积极践行。成长和生活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网络新媒体急速推进的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也日趋多元和深入,他们希望学习更多优秀的文化来多维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实现精神世界的丰盈和充实。但是纵观目前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未能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培育内容体系和方法路径。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课程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以及部分党团实践活动,但是无论授课内容还是实践过程,大多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有效回应,更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深层次价值思考。所以真正被大学生喜爱和认同并成为滋养其心灵家园的文化供给品远远没能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探索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供给侧改革显得必要和迫切。

(二)文化自信培育方法效力不足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经历文化自知、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才能真正形成文化自信,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告知”和“被告知”的过程,而是一个价值养成的过程。目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虽然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多样化改革,但还是以传统的“教”与“学”的课堂理论单向灌输为主,学生普遍只能被动接受理论浇灌,缺乏有效互动反馈,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差、求知探索欲望较低,这种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学生对文化需求的个体差异及与时俱进的时效性诉求。这几年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国家和高校也都纷纷开始占领网络阵地,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向同学们提供文化快餐,但是面对网络上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大学生应当坚持的优秀文化的声音显得微弱而单薄。此外以标榜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各类实践活动,也难免存在“泛娱乐化”的倾向,虽然可能满足了学生对于方式创新的需求,但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却略见一斑。所以很多时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在形式上看似处处在场,却大多是在场的缺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法和路径是重要环节,必须从供给侧角度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三)文化自信培育主体单一弱化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工程和永续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全面的,不仅包括高校,还应该涵盖政府、社会和各个文化群体,具体到高校里也不仅包括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还应该包括各专业课老师以及所有学生管理服务人员,这样才能真正在“全员育人”的实践中,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相对单一,没能形成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并且很多高校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未能将国家文化自信培育的顶层设计与学校有效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大多停留于口号,缺乏有效的落细落小落实。很多高校教师也在沉重的科研和教学压力下难以投入更多精力用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信培育主体掌握着大学生学习什么文化、怎样学习文化等资源,并且作为学生学习榜样的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践行,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主体的教育和管理。

(四)文化自信培育环境错综复杂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博弈也日趋激烈。马克思说: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P170)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优势,打着所谓的民主、自由的幌子,采取影视作品、新闻舆论等显性与隐形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向我国渗透其文化观念和价值意识。“普世价值”、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文化观念更是搭乘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快车,游荡于网络空间的每一个角落。此外,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复杂多变的境遇。大学生正处于文化认知和价值形成的阶段,由于阅历不足、文化积淀不深,缺乏文化优劣的辨识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冲击。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大染缸中,练就一双辨别文化优劣的火眼金睛,让大学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文化是优秀的,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正确的,这是我们必须持续坚守的战略文化工程。

三、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问题的根源,从供给侧角度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路径,为破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困境提供了超越需求侧的新视角。从供给侧角度用好存量,优化增量,多元供给;以人为本,精准供给;丰富路径,有效供给;美化景境,浸润供给,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优化增量,多元供给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供给侧改革首先要用好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存量,并不断优化增量。一方面要在充分利用好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学生文化实践活动等存量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在遵循目的性、相关性、时代性和功能性的基础上科学选取,系统、全面呈现。同时,要坚持“不忘本来”也积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秉承我国文化一直以来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格局,不断开拓文化视野,推动我国文化不断创造性发展。通过不断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回应时代课题,体现时代精神,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供给侧内容改革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局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力量。从国家全局来看,要建立国家、社会、高校协同联动机制,把国家每一项文化顶层设计结合具体实际真正的落细落小落实。从高校本身来看,除了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作用,把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此外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科学文化素质,打造博学自信的文化培育导师,老师们言传身教形成榜样示范效应,实现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才能全方位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文化素养。

(二)以人为本,精准供给

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等问题,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分析和施策,首先要分析学生特点,瞄准培育重点。高校学生从学历层次上可以划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从学科角度可以分为理工科、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类等,不同的学生群体其文化知识结构以及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也不尽相同。此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手段和认知方式也在不断变革,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要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养成规律,瞄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点,精准施策。其次,划分培育阶段,注重循序渐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是简单地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价值养成的过程,需要经历认知、认同、践行这个循序渐进的培育养成过程。在深化认知阶段,要帮助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内容、结构、功能建立系统和全面的认知,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断夯实文化认知的基础,才能明道、信道,在鱼龙混杂的文化环境中,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内化于心”阶段,大学生在全面认知文化的基础上,把文化的精神内涵逐渐固化于自己内心,形成稳定、深沉、持久的文化情感认同,能够合理协调行为多变性和文化观念稳定性的关系,面对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自觉坚守内心的文化价值观。在“外化于行”阶段,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用所认知和认同的文化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能够科学判断、理性选择和积极行动,不断践行和传播自己的文化自信。所以,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要分类、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做到精准供给。

(三)丰富路径,有效供给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除了要深入挖掘和科学选取培育内容外,更需要探索多样化的培育路径,让文化自信培育内容更好内化于学生心中,实现有效供给。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现今的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日常学习、生活等都与网络息息相关,并且学生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现实行为也被网络媒体深深影响。利用微博、微信、QQ、短视频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体,以契合学生成长需要和兴趣关注的方式进行培育引导,如包含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漫小视频,文化自信微博话题讨论等,用优秀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把握网络空间话语主动权,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学习和实践活动。用活动促文化培育,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娱乐身心中不断陶冶文化情操。发挥榜样示范育人和朋辈育人的效用,通过寻找、宣传和表彰同学们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教师和同学榜样,让学生们从他们身上学习文化自信精神,提高文化自信践行能力。通过结合学生学科文化特色,创作朗诵剧、歌曲等,以贴近学生学科实际的方式,培育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学科文化的自信。此外还可以通过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文化大讲堂、文化作品创作和展览、实地参观走访、志愿服务活动等,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式,不断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让文化自信培育更加科学有效。

(四)美化景境,浸润供给

人们生活在环境中,创造和改变着环境的同时也接受着环境的熏陶和塑造。文化培育主体应该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秉持着“一墙一路皆文化”的理念,充分利用空白墙壁对优秀文化进行立体、深入、全方位的展示和解读,图文并茂,活泼生动,塑造成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标识。此外蕴含文化特色的景观,如书法雕刻、建筑道路、花草树木等,也能润物无声地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让学生们在隽丽美景中,用心感受文化山河的每一次脉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们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观其景、品其理、悟其蕴、明其道,达到“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境界。同时还要注意把文化环境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学科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结合起来,与校风、教风、学风结合起来,在美化校园文化景观的同时,涵养优秀深厚的校园文化,真正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此外,还要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以开放、包容、科学、民主的精神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在规范的制度中涵养应有的人文精神。美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和景致,让大学生时刻沐浴在灿烂文化的阳光中,如空气和春雨一般不断浸润学生的心灵。

猜你喜欢

供给培育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