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2021-11-30杨子熵湛江科技学院
文/杨子熵(湛江科技学院)
让思政教育犹如春风一般渗透到学生心田当中,使其能够利用新时代思想以及行为标准来衡量自身,主动提升个人思想层次。这是确保当代大学生具有“五爱”和“四个自信”的关键。正所谓“上善若水”,想要大学生拥有主观提升思想的意识,需要高校在思政教育亲和力方面多下功夫。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概述
2020 年6 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其中对大学以及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建设提出了结合专业热点,以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为维度进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从目前顶层设计给出的各类文件可以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紧迫,这是源于每年我国有千万大学生走向社会,如果思想教育跟不上进度,会导致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受到影响,出现政治立场不坚定、发展目标不明确、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会给和谐社会构建带来一定的阻力。尤为关键的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就业岗位涉及各行各业,所带来的影响也因此变得不可估量。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以及社会适应力,各大高校也都在积极地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培养思政领域“双师型”队伍。一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但其中所呈现的问题也十分明显,除了课程体现构建对各科教师形成压力、“双师型”教师难以培养之外,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显然成为了又一难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
所谓亲和力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他人拥有吸引力,他人愿意亲近并认同其观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指的便是教育主体给予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认同其观点、配合其教学,形成教学对接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本质是“以人为本”,需要教育主体拥有感召力以及教育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性,教育载体、教育情境具有独到性、适宜性、融合性,能够让学生在思政教育领域形成的情感需求得到切实满足。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需要教育主体迎合《纲要》,积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融合高校本身教学特色、链接生活情境、考虑到思政教育有关因素,让思政教育得到广大学生认可,并愿意接受教育主体提供的各类活动,在过程中思想水平、价值观、社交能力、职业观念等都得到改善。换言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目的是减少大学生思政学习阻力,保证大学生成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新时代人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性
第一,提高大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时至今日,因为传统思政工作缺乏“以人为本”精神,教育当中缺乏理论解释以及情境教学等手法,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不能有效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充分领悟理论。最终大学生对思政学习热情减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以创新教学方法、独特的教育语言、高兼容语言环境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提高大学思政教师队伍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政教师,在亲和力建设要求之下,其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持之以恒必会改善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建议,并积极参与思政教学活动,保证教与学的全面对接。与此同时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改善。
第三,实现思政教育“以人为本”。新教改提出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其颠覆了传统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政教师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是建设“以人为本”思政教育体系的前奏。而“教育亲和力”概念的提出,则是推进“以人为本”思政教育体系建构的催化剂,其必将成为实现“以人为本”思政教育体系的主要因素。
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一)更新观念
所谓更新观念包括了更新教育观念、职业观念。只有全面更新这些观念,才能改变落后教育观、萎靡的职业观,让教育主体由内而外焕发出全新光彩。
第一,教育观念转变。由教师主导向教师引导转变,要给予学生足够重视,赋予其与教师相等的主体地位。另外,需要结合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来展开教育教学。这便是新教改倡导的“以人为本”。但该理念转变并非易事,因为我国传统教育以师为尊有两千多年历史,根深蒂固。故而“以人为本”理念的建立是需要思政教师不断学习来实现的。高校需要专门开展此类培训课,并且创新培训模式,让思政教师切实感受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并且需要以严格的考核作为压力传导工具,要让思政教师感受到压力,愿意做出改变。诚然也需要做到有效激励,要让改变快、理论内化彻底的思政教师获得奖励。甚至于可以积极吸收身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岗位的人士为高校思政教师,以此来培养“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保证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二,职业观念转变。教师这一职业是高尚的,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美誉,古也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评论。这说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必须要有足够高的职业观念。纵观当下,因不良思想冲击,很多教师职业观念开始动摇,在教书育人上不再是将其作为事业,而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功利心较为明显。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改变“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需要教师拥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心中有学生,学生有天下”的理念,心系学生成长成才。在思政教师入职以及后续教学管理当中都必须形成动态监控,并积极地联系学生,以学生评价为参考,来对思政教师的职业素养展开评价,要积极剔除思想不良、职业素养不佳的教师,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知识供给侧的高度。换言之,必须要保证思政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才能保证该队伍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二)创新内容
大学思政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法律知识等。这些都属于思想意识内容,理解难度高需要教师创新内容,要努力结合我国实际尤其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一路以来展开的斗争经历,要让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尤其是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思想内容,这其中需要融合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经典传统文化,要让学生形成强烈文化自信,能够对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强大自信。辅导员、党支部也可以结合党建活动展开必要的思想教育,以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学习,力争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从原来“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三)优化方式
第一,以线上线下协同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迎合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去组织更多思政教学素材,并能够结合MOOC 形式,让学生得到名校名师指点。在课上融入各类精彩视频,改变传统思政教育呆板性,要让视频、音频、图片等成为信息载体,将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地传输到大学生的头脑当中。马克思指出,要感化他人自身首先需要成为具有鼓舞他人使他人获得进步的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需要教师能够结合教材甄选学习内容,在讲述时以及日常行为当中都要体现出师者的高尚情操,让学生愿意接近、愿意聆听。要善于运用“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讨论、辩论之所,让学生在辩论、讨论当中实现思想升华。
第二,展开红色文旅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思想政治学习是我党战胜所有困难的有力武器,有效提高了全党纯洁性。这也是红色文化当中革命精神的源头。如今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红色文化不可失,必须要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宝贵素材,让大学生通过此类素材能够深切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师、高校管理人员都需要积极响应国家高校文旅教学号召,选定红色文化遗址、红色文化遗存等,积极地带领大学生前往瞻仰、学习。要在革命圣地去积极地深入基层,去采集红色故事,在这个过程里让大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继承革命精神。
第三,扩大党支部党建活动范围。高校党支部需要改变传统党建工作模式,能够积极吸收大学生党员,展开必要的“三会一课”“两学一做”,让大学生党员成为信仰坚定、意志坚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尤其是“两学一做”,必须要将先锋模范党员的事迹传播开来,要让大学生将其作为榜样加以学习。这其中要提高相关工作室或者团队的效率,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要确保通过信息化模式收集大学生思想动态,能够针对辅导员们开展针对性培训,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准。
第四,引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职业操守。思政教育当中职业素养培养也是目标之一,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可以将当地知名匠人请入课堂,展示其技艺,并一同来学习“工匠精神”。这些知名匠人包括非遗文化传人、民俗文化传人等。高校可以开展“工匠课堂”,鼓励大学生学习传统技术。这种技术学习不仅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也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第五,积极实现“三全育人”。高校要积极地展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活动,要让高校前勤、后勤都成为育人之所。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后勤治理工作,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劳动观念,会让大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让大学生自进入校园起便开始接受思政教育,使其思想、行为得到良好的培养;能够根据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展开各类思想教育,让大学生职业素养、思想意识、专业技能等得以协同发展,让大学生向“完美型人才”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必须要从高校治学思想、教师教学观念抓起,需要高校管理层、思政辅导员等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改变过去刻板的教育传统,能够结合时代特点、大学生专业情况、大学生学习心理等展开针对性教学工作。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优化教学方法,以“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政治认同”作为核心来优化教学内容,结合大学生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针对大学生学习需求来开展教育。力求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愿意聆听思政教育内容,并能够指导自身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