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物流配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1-11-30周英楠
周英楠
(中共营口市委党校,辽宁 营口 115000)
“十三五”以来,营口市物流配送服务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现代物流功能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海陆空铁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物流配送服务产业已成为营口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基础性支柱产业。营口市因港而生,因港而兴,有着发展物流配送服务产业的强大基因。近年来,营口市实施“以港兴市、港城联动”发展战略,港口物流配送服务产业方兴未艾,并形成了“向港聚集、逐步发散”的发展格局。
1.营口市物流配送产业取得的成绩
1.1 物流业增加值稳步增长
2018年,营口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营业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49.2%;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120.2亿元,同比增长1.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6%,占GDP的比重为8.9%。2019年上半年,营口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收入160.9亿元,同比增长9.6%;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61.7亿元,同比下降0.3%,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5%,占GDP的比重为9%。
1.2 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营口市逐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公路、铁路、港口通达度与衔接度显著提高,截至2019年8月,公路总里程为4537.8公里,公里密度达到85.6公里/百平方公里,完善交通网络,构成“三横、四纵、六射”路网格局;稳居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前十名;公路货运周转量达到41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2%;水路货物周转量达到25.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0%。
1.3 物流经济体逐年递增
2019年8月,全地区注册物流业经济体近2万家;物流运输企业超过5000户,运输车辆超过5万台;流通领域商贸物流企业近2000家,其中省级现代物流示范企业18家;截至2019年6月底,所调查的正常经营的3027家物流企业中,运输企业1479家,占比48.9%;运输代理企业1038家,占比34.3%;仓储企业233家,占比7.7%;邮政快递配送企业207家,占比6.8%;装卸搬运企业70家,占比2.3%。在1479家运输企业中,道路运输企业1383家,占比93.51%;水上运输企业72家,占比4.87%;铁路运输企业15家,占比1.01%;航空运输企业5家,占比0.34%;管道运输企业4家,占比0.27%。
1.4 物流协会行业组织作用不断提升
有效发挥物流协会组织作用,推动营口物流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物流协会(商会)6家,入会物流企业近300家。全市现有63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其中3A级以上物流企业37家,辽宁红运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5A级物流企业。
2.营口市物流配送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产业缺乏总体规划
尽管营口市被冠以“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等诸多荣誉,营口市物流企业获得“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全国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示范企业”“全国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 ”等荣誉称号,但营口市物流产业的能量还没有完全释放,基础设施能力、物流园区集聚能力以及物流公共服务能力不相匹配,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企业,无车承运业务开展效果并不显著。
2.2 物流企业体量规模偏小
目前,营口市共有注册物流业经济体17800家(法人企业4850家,个体工商12950家),注册物流企业中规模以上(年营业额 200万以上,员工50人以上)的141家。在正常经营的2756家物流企业中,运输企业1306家,占比47.4%;运输代理企业970家,占比35.2%;仓储企业219家,占比7.9%;邮政快递配送企业199家,占比7.2%;装卸搬运企业62家,占比2.3%。在1306家运输企业中,道路运输企业1215家,占比93%;水上运输企业69家,占比5.3%;铁路运输企业15家,占比1.2%;航空运输企业3家,占比0.2%;管道运输企业4家,占比0.3%。另外,随着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兴起,营口港融大数据平台、港通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港融贸易平台等一系列物流贸易服务平台上线。但这些平台吸纳用户少,利用率较低,未能有效释放平台效应,未能高效赋能物流产业。由此可见,营口市企业大多为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代理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落后,仍然处于小、散、弱的状况,车辆超载、恶意竞价、“保道”等现象较为普遍,缺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2.3 港口与产业关联度不高
截至2018年底,营口港的主要客户企业 817家,在营口注册的仅241家,其中物流企业164家。特别是船务公司,只有1家船务公司于营口注册,其余公司均在南方注册,说明营口市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尚待完善;铁路货场多,但由于其归属铁路部门非营口市机务段,虽在营口经营却不在营口纳税,造成营口市税收流失,每年流失到大连、本溪等地1亿左右的税款。
2.4 物流园区利用率低
近年来,营口建成或基本建成的一系列物流集聚区,占地面积和物流设施建设规模都很大,但利用率低。例如:营口港盖州(中顺)物流园区整体内贸、外贸冷冻食品年均周转量仅有6万吨,冷库利用率低,园区企业入驻率不高。2018年4月建成投产的营口传化公路港,目前仅入驻零担运输企业50余户,开行物流专线 50余条,日货运量 300吨,园区物流企业整合集聚作用没能有效发挥。
3.营口市物流配送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加紧制定物流配送产业发展规划
由于近年来营口市物流业处于无序、盲目发展状态,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架构、发展路径不明晰,运行体系和支撑与保障体系不协调、不完善。为此,应在市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协助政府部门,参照外地先进经验,高标准量身定制营口市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充分利用营口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立足营口市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牢固树立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集群发展理念,明确核心功能和配套功能,探索物流发展路径,寻找新的发展维度。做好配套规划,融入国家总体布局,使规划既适度超前又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3.2 加大供应链创新力度
一是实施港口东移的战略,陆港建设是解决营口市“港大城小,港大产小”问题的重要途径,应根据营口市经济发展和港口发展的需求,在交通运输网络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尤其是有足够空间的铁路、国省干道、高速公路的交汇处科学规划建设内陆港,按照 “政府推动、市场化运行、企业参与”的模式,建立政府、铁路、港口、海关等多方协调机制,将营口港的功能不断延伸至内陆地区,带动营口地区和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带动能力,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打造港城联动发展模式,激发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活力。二是推进供应链创新试点工作,针对营口市四大工业板块,首先选择大石桥市镁制品产业为试点,聘请中物联相关专家指导营口市利用供应链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并统筹研究鞍山、营口两地镁制品产业协调发展。
3.3 推动物流配送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优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发展专业物流,积极拓展物流外延业务与服务,延长价值链,强化物流业附加值。高端物流是提升营口现代物流业服务范围的重点,在发展传统物流服务的同时,发展高端物流服务,充分利用营口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将营口打造成区域性物流枢纽,形成具有全球物流资源配置功能的物流枢纽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专业物流中第三方物流应用比率。丰富流通加工新形式,加强对大宗商品流通加工业务的发展,实现更大的货值落地。加快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加速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物流运营管理的融合。高效适应物流市场新需求,发展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配一体、流通加工等物流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开展国际工程物流服务。
3.4 提升招商引资战略水平
坚持放管结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发挥自贸区、综保区优势,向全市复制推广成功经验,同时走出去推介、请进来考察,向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江、浙、沪招财,对接知名物流企业,推动营口市物流企业的整合、扩大;通过展会、座谈会、交流会、电话信函等形式,积极开展全市物流产业宣传推广活动,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加大物流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3.5 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继续对汉吉斯冷链物流项目实施跟踪帮扶。在汉吉斯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期间,将与地方企业成立合资公司,重点是协助其先将业务开展起来,业务开展起来后将向东南亚月供应20万吨的海鲜产品。宣传线上物流管理模式,努力争取税收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线上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其线上平台货运车辆的整合能力和黏性,使其真正发挥无车承运的资源整合优势,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强力推进“无车承运人”新业态的发展,目前已与京东物流取得联系,京东物流也有此意愿,下一步将积极做好前期工作,充分调查了解三家试点企业的详尽情况,选择潜力大、意愿强,经营靠谱的试点企业包装推介给京东物流,全力推进其合作,以使营口市的物流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为营口市的财政税收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