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元结构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作用机制研究
2021-11-30李曼琛云南财经大学
文/李曼琛(云南财经大学)
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引导,依据区位特征发展产业集群。这体现了产业集群在推动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产业集群如何作用于区域创新系统进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至关重要,本文在知识管理的视角下,基于二元结构理论对该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并且将基于产业集群产生的区域创新系统称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
一、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概念
1998 年,迈克尔·波特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集聚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1]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素材,组织或组织中的人们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创意,并进一步将创意用于商业化实践形成创新。当知识在组织中流动起来形成知识流,就会增加组织进行创新的可能性。本文以知识管理视角结合新产业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观点,强调产业集群的地域根值性、柔性专业化分工、创新网络、竞争合作关系特征,并以企业为基础构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认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由特定产业中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集聚在特定地理位置,通过在企业间建立特定的机制驱动知识流动,进而催生创新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复合体。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内部的作用机制即产业集群作用于区域创新系统,进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地理空间上相近的特点,在区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企业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实体联系,因此,产业集群创新体系起作用的前提是建立企业之间的逻辑结构,关键是在企业之间建立起适当的关联机制,从而驱动创新主体中和创新主体间的知识流动。二元性组织是一种能够使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融合优势、互补劣势的组织结构形式,最早由Tushman and O’Reilly提出,是指内部既有稳定与变革方面的不一致性,同时又拥有统一战略与愿景的组织。[2]本文基于二元结构从三个维度阐述了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在各维度下创新主体间的作用机制。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逻辑结构
产业集群中企业众多、各有特点,在梳理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将逻辑结构分为三个维度:组织规模维度和产业链纵向流程维度、产业链横向切面维度。
(一)组织规模维度
从规模上看,企业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企业的发展总是经历着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3]大企业通常处于成熟期,具有生产经营有序、收入来源稳定、资金实力雄厚、分销系统完善、企业管理正规化的优点,但是由于组织惯性的存在,企业的文化趋于保守和稳定。从创新的角度上说,大企业有能力容错,但不愿犯错,因此整体创新氛围较低,创新的方式上常常以渐进式创新为主。克里斯滕森在其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到,“产品性能超越市场需求这一现象,是引起产品生命周期发生阶段性更替的基本机制”。同时认为,突破性创新不大可能在一个成熟的大企业中顺利进行。突破性创新需要用于探索且思维发散的员工团队,需要宽松容忍的企业文化氛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者,这些特征正好与中小企业相符合。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灵活、信息沟通顺畅、员工干劲十足,但是由于资源稀缺,企业往往在市场夹缝中生存。
当前,我国的产业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大、中、小企业在相同部门、相同行业中进行无序竞争,其结果不仅造成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而且已经正在使一批曾经有过辉煌业绩的大企业濒临绝境。[4]产业集群中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各自为政无法充分发挥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为了提升产业整体创新力必须将产业中的大企业和小企业关联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组织结构。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二元结构中,大企业负责投入较大的正规的基础性研发,中小企业负责基于偏于创新应用和创新扩散的交互性创新。
基于组织规模的二元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大企业内部将专门负责创新的部门尤其是技术创新部门(通常是研发部门)和其他负责产销的部门分离开来,产销部门按正规化的制度行事,创新部门内培养创新氛围,成为与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对接的接口。大企业创新部门通过正式的研发过程发现关于事实、原理、规律方面的显性知识,并且通过文档的形式记录下来。大企业通过信息平台共享显性知识,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平台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对如何应用这些显性知识产生创意,并基于大中小企业所服务的市场特点,有差别地对创意进行落地,实现创新。
(二)产业链纵向流程维度
产业集群中存在的最明显关联就是产业链,产业链中存在着大量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每一个上游环节向其下游输送的产品和服务中都凝结了其创新的成果,下游环节需要对这些知识和信息进行学习和吸收,才能真正认识并消费该产品和服务,或者才能通过创新加工更好地向更下游的环节输送产品和服务。下游环节作为其上游环节的顾客,其效用是评价上游环节创新成果的重要指标,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中往往隐藏着上游环节进行创新的方向。若上下游环节之间的知识和信息没有得到充分流动,会导致生产者销售不畅、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费者不懂产品无法反馈意见、生产者盲目创新等恶果。因此,必须将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的沟通渠道打开,构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的二元结构,使知识在上下游环节的企业合作中流动起来。
基于产业链纵向流程的二元结构,有利于服务创新的产生和扩散。打开上下游沟通渠道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创新平台,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平台上发布关于产品和服务的正式文档以共享显性知识,无论是该企业的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都可以参与该文档的二次创新,并在平台上发布。这样,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实际上分别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创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善于挖掘这些创意背后的价值,捕捉真正适合于本企业的创意实施创新。
(三)产业链横向切面维度
产业集群中的产业链横向切面下,企业呈现出产品或服务同质化的特征,这些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某一环节上,面对相同的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面对上游环节企业之间要争夺资源,面对下游环节他们要争夺市场,因此,产业链横向切面中的企业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实际上,依据波特的五力模型,当企业之间形成这种单纯竞争导向的关系时,单个企业的谈判能力下降。若其上游环节或下游环节内的企业建立相对紧密的关系时,上游环节或下游环节的议价能力就大大增强,单个企业成为待宰羔羊;若其上游环节或下游间接内的企业也呈现纯竞争导向的竞争关系时,资源、产品、服务在各环节间流动时容易产生价格战,议价基础不一致,整体的获利能力降低,不符合企业获取利润的目标。因此,要在产业链横向切面的企业中建立竞争——合作的二元结构,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
基于产业链横向切面的二元结构,有利于管理创新。企业要在合作与竞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需要产业横向切面中的企业共同努力进行管理创新,其落脚点仍然是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创新平台。各企业对上游和下游环节的情报进行编码形成正式文档,并在平台上分享。切面中的企业基于相互信任都可以参与进来成为信息提供者,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合作关系。同时,企业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企业要善于挖掘这些信息中有利于本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信息,作为企业创新管理的基点,并且在此基础上与其他企业形成竞争关系。
综上所述,以信息共享的创新平台为落脚点,可以在产业集群内部构建三个维度上的二元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知识流动下增强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作用机制
在三个维度上,产业集群中的创新主体应该分别使用不同的方式将企业关联起来形成二元结构,这些关联方式是实实在在能够建立和维持创新体系的纽带,体现了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规模维度内的创新主体关联方式
企业规模维度上,创新体系还没有对企业所从事的活动进行专业化分工,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合作以技术创新为主,因此,关联方式更注重整体性,关联方式要为技术的研发和落地服务。可以将这个维度内的创新主体关联方式归纳为知识流动关联和互动学习关联。
知识流动关联的核心是人与知识文档的关系。知识流动关联可以表述为:企业中某方面的专家将其领域内的显性知识编码形成正式文档,上传至共享平台分享知识;当企业中的员工在工作中产生某种知识需求的时候,通过搜索平台中的相关文档,下载阅读以获得专家分享的关于“what”和“why”的信息,在工作中进行创新性的应用。互动学习关联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外派员工到具有新技术的企业学习、技术专家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培训、在虚拟技术社区中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等。知识流动关联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互动学习关联注重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二)产业链纵向流程维度内的创新主体关联方式
产业链纵向流程维度内,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是“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利益交换之上,核心是需求的满足,载体是产品和服务,创新主体间的合作以服务创新为主,因此关联方式更注重消费者效用和生产者利润,关联方式为双方利益交换服务。在这个维度上创新主体的关联方式是利益激励关联。
利益激励关联表现在产品和服务本身及其输送的过程中。在营销学上,产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核心利益,即消费者真正购买的基本服务或利益;一般产品,即产品的基本形式,由五个特征构成,包括品质、式样、特征、商标及包装;期望产品,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期望得到的与产品密切相关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扩大产品,即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潜在产品,即购销双方未曾发现的现有产品的效用和使用价值,它指出了现有产品可能的演变趋势和前景。就产品本身而言,核心利益和一般产品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本条件,难以表现出激励的效果,但是,期望产品、扩大产品和潜在产品是上游的创新主体可以用以对下游创新主体设置差异化利益激励机制的层次,并且由此产生服务创新。就产品和服务的输送过程而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有着天然的空间集中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增加面对面的服务和交流,不仅能给消费者态度诚恳的印象,还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促进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达成共识。在双方利益交换的基础上,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产生信任感,甚至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进而为知识的流动和协同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产业链横向切面维度内的创新主体关联方式
产业链横向切面维度内,若站在单个企业的角度,同质化的企业之间更多地体现出竞争关系;若站在产业链各环节的角度,同质化的企业不得不相互合作以应对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的威胁。产业链横向切面中的同质化企业间这种竞争和合作关系,既是他们面对市场和应对产业结构力量的必要要求,也是这些创新主体的关联方式。
竞争合作关联体现在创新主体对市场力量和产业力量的权衡中。很多创新主体在实践中只关注到市场力量,忽视了产业力量,形成“重竞争、轻合作”的局面,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单纯的竞争使企业成为信息孤岛,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有一定难度,因为企业的规模有大小、资源有多少、能力有高低,这些因素已经在无形中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水平。单纯的合作是不可能的,所有企业都是逐利的,创新主体只有在双赢的基础上才愿意展开合作,合作的关键在于企业在哪些方面开展合作和在多大的程度上开展合作。这两个关键问题的不确定性驱使创新企业对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在这种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探索中,创新主体间不断进行交流,企业不断改进自身管理,不断建立并改进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方式,促进了管理创新。
四、结语
产业集群理论是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既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标志。[5]产业集群创新体系通过在产业集群内部各个创新主体间建立知识共享的信息平台,营造“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创新引擎”的文化和氛围,在组织规模维度、产业链纵向流程维度、产业链横向切面维度三个维度下,以知识流动关联、互动学习关联、利益激励关联和竞争合作关联,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协同创新中获得收益,使区域经济在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推动下得到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企业应该清晰定位其在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中的位置,探索创新其在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机理,争取在竞争与合作中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