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1-11-30王雪秋长春光华学院
王雪秋 李 京(长春光华学院)
很多学者提出解决我国农村经济问题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2005 年,“普惠金融”一词最早在小额信贷年会上提出的,它指以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地为社会不同阶层群体提供金融支持,后经联合国大力倡导,得到了广泛认可。2013 年,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后写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中,并在G20 峰会中成为探讨议题之一。近两年,国家更是加大普惠金融的发展,使农村地区享受普惠金融服务,但由于农村金融环境不稳定,村民金融知识薄弱等原因一直制约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 农村普惠金融的测度指标体系建立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局限于描述性统计分析,要科学、系统建立测度的指标体系,计算出一个能评价其发展水平的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综合指数,数量化的分析比较其发展的状况。
农村普惠金融评价需要遵循普惠金融理论的基本原则,以系统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建立农村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根据以上建立的原则,借鉴于萨玛《普惠性金融指数》提出的金融水平测度指标维度,本文从金融渗透度、获得度和使用度三维共9 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并增加了农村保险方面的金融指标。其中渗透度有每万人金融机构网点数(个/万人)、每万人拥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人/万人)和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亿元);获得度有农村居民人均农合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元/人)、农村居民人均农合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元/人)和农村居民人均农业保险赔付(元/人);使用度有储蓄率、贷款率和农村居民人均农业保费的收入(元/人)。
(一)体系指标权重数的确定
由于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在量化综合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前,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是0-1 处理。权重数本文采用处理后每组数据的标准差占全部标准的比例。
■ 农村普惠金融水平的评价及因素分析
为了充分体现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指数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对吉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数据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年鉴及万得数据库整理而得。
(一)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
根据农村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及权重数确定的方法,利用吉林省2009 年-2019 年的原始数据,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数渗透度为0.4,获得度0.35 和使用度0.25,进而得出各年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从结果来看:吉林省近10 年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综合指数由0.018 逐年提升到0.872,从2016 年开始吉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进入较高发展水平,到2017 年发展势头较为平缓。同时金融的“渗透度”维度权重最大为0.35,“使用度”维度权重最小,说明农村普惠金融范围的扩大是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截至2019年,吉林省农村金融实现了90%以上的覆盖率,从业人员数达到31909 人,资产总额达到7859.4 亿元,同时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地创新,2018 年度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有18 项;农村普惠金融的使用度也不断提升,截至2019 年,储蓄率达到3.67,贷款率为2.52,农村居民人均农业保费收入达到180.3 元/人。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因素分析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中适宜的农村金融制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金融的信息化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尤为重要的。
1.农村金融制度与农村普惠金融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影响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做出了很多的金融制度创新。本文假设金融政策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有正向关系。其中,对政策制度采用财政支农支出(X1)表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为Y。
首先,对两个变量数据进行ADF 检验,检验结果可得知两变量存在一阶单整。
其次,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
根据结果及方程的各检验统计指标可知,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较好,即线性关系和回归系数非常显著。根据回归方程结果可得残差时间序列数据e1,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据检验,其结果残差e1 是平稳时间序列数据,则表明农村普惠金融(Y)和财政支农支出(X1)两变量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财政支农支出(X1)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正向影响。
2.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互为因果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了会加大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从而又会推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即经济与金融是密不可分,且两者相互影响。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得出,在滞后长度为一阶时,结论不拒绝,即农村经济与农村普惠金融互为因果关系、互为影响,存在一种循环影响关系。
3.信息化的发展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近几年,农村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服务的渠道、创新了金融产品,有效降低了营运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大大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实现。本文采用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的数量(X3)表示信息化水平,并对其数据进行ADF 检验,检验结果可知,两个变量存在一阶协整,其回归方程:
对回归结果的残差时间序列数据e3进行了单位根据检验,结果是表明其是平稳时间序列数据,则农村普惠金融(Y)和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的数量(X3)两变量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提高信息化水平可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 对策建议
(一)农村普惠金融的供给体系建设策略
1.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限制大型金融机构的“涉农”比例及范围
近几年,大型金融机构在农村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方面有减弱的趋势,原因主要是涉农金融的利润空间小,风险较大。主要表现为:大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总量和营业网点从业人员数量有减少的趋势,这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大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网点规模,强制规定大型金融机构在“涉农”金融的比例和范围,以及相应的处罚,确保大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供给能力不缩水。
2.提升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优势
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普惠金融供给方面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但如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农村普惠金融供给能力方面有所降低,其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法人的数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提升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优势来提高其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具体措施有:一是政府把支农扶农的相关专项资金存放在小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来管理和发放相关专项资金,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实现对于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直接扶持,另一方面将其作为抵押,有效降低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风险;二是政府适当放宽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允许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充分满足了涉农贷款之后,可以把部分富余资金投向其他领域,这样做可以增加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收入,从而间接降低涉农贷款的成本;三是央行进一步降低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使更多资金投入“三农”领域。
3.加强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扶持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机构成立之初会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业务工作,所以相对于大型涉农金融机构和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地区适应性。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第一个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约束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保障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三农”领域;第二个方面,政府要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4.加强农村金融的风险管理
无论大型金融机构、小型金融机构还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无论设立时的目的如何,最终可能由于涉农的金融风险较大,而逐渐偏离涉农金融,所以要加强农村金融的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建立“农保贷”担保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建立“政保银担”合作机制,是以农民向保险公司购买的农业保险及政府给予农民的支农补助为担保,向银行进行的一种涉农贷款,降低银行涉农贷款的金融风险;二是建立大数据农民征信体系,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依托已有的信息平台,创新农村地区的信贷模式,农民凭借个人的信用进行免抵押、免担保模式的贷款。
(二)线上金融的构建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农村普惠金融的实现带来了有效途径,不仅可以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也可有效提高农村金融业务办理的效率。
1.扩大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面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普及了固定宽带和农民的移动电话,但很多农村家庭由于固定宽带及移动宽带的费用及网速等问题,并没有实现互联网在农村的全覆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线上金融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面,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大农村互联网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政府与通信公司合作,开发适用农村地区居民的低成本固定宽带网络以及低价移动网络套餐。
2.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线上金融服务模式
农村普惠金融的目的旨在满足农村地区居民的需求,所以它的发展不能仅限于线下的传统服务中,还需要与线上服务同步开展,只有线上与线下的金融服务有机结合,双管齐下,共同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服务业务,才能使线上的金融优势得到进一步扩大。具体措施有: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加强线上渠道的开拓与管理,开拓以银行公众号、银行APP、微信等线上获客入口,做好对多渠道资源的管理;二是深化业务与流程,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扩大线上业务处理的范围,对于非要进行线下审核的业务,则使用“线上预处理+线下审核”业务处理模式,将线上作为线下的前置处理。
3.加强线上金融的宣传
在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农村居民完全没有使用或接触过网上银行等线上金融服务,他们在办理金融服务时,还是依赖银行柜台等实体普惠金融方式。线上金融的方式还没有被大多数农村居民所接受,还有很多人对于使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金融服务的意愿不高。所以有必要通过在农村地区开展精准的线上金融培训,来引导农村居民尝试线上金融服务,提升农村居民对线上金融的需求意愿和使用程度。具体措施如下:一是给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设定具体负责的区域,定期由相关工作人员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精准的线上金融的线下培训;二是利用微信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微信群,各金融机构指派一些技术人员将一些线上金融服务制作成不同类型的短视频,讲解不同线上金融服务事项的内容及操作过程,向微信群发布,并对所负责区域定期开展线上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