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按动推拿法治疗菱形肌损伤经验浅析

2021-11-30齐亚男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按动肩胛骨菱形

齐亚男

北京按摩医院,北京市 100032

菱形肌损伤(Rhomboid muscle injury)也叫做菱形肌紊乱综合征,是由于急性损伤或者慢性劳损而导致菱形肌局部渗出、肿胀、痉挛甚至粘连而产生的特有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背部脊柱和肩胛骨脊柱缘之间有明显的疼痛点,有时局部肿胀,背部沉重如负重,严重者翻身困难,难以入睡。该病是引起肩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本病的治疗,笔者在思考菱形肌损伤发病特点的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出按动推拿法,该法利用推拿与按动结合,以恢复肩背部动、静力稳定结构为基础,配合中医的分经辨证,最终达到恢复肌肉骨节平衡体系的目的。在临床适用,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菱形肌的解剖特点

菱形肌位于胸背部,斜方肌深层,菱形肌分为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小菱形肌居上,起自6、7棘突,大菱形肌居下,起自1~4胸椎棘突,两肌均止于肩胛骨内侧,受肩胛背神经支配,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双侧同时收缩,使脊柱胸段发生伸展动作[1]。在整个脊柱中,活动范围最大且最灵活的节段当属颈椎,因此,一方面,颈椎自身的生理特点增加了菱形肌易损伤的机会,另一方面,因胸椎被肋固定而活动局限,菱形肌附着点恰好位于颈胸椎结合的动静力交界区,于是,无论颈椎向任何方向活动,其扭力中心均集中于菱形肌,并使其接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剪切力,这就是菱形肌易损伤的重要解剖基础。

2 菱形肌损伤的发病机制

(1)起点位移:菱形肌起于棘突,在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下,菱形肌可维持一定的张力,但是,当起点发生改变时,如胸椎后凸过大,或颈椎侧弯等,菱形肌被动拉长,进而引起慢性损伤。(2)止点位移:菱形肌止于肩胛骨内缘,当肩胛骨位置改变,如长期保持外旋位、菱形肌长期保持被拉长状态,或肩胛骨突然向外旋转、上提,使菱形肌突然强力收缩,亦会致菱形肌损伤[2]。(3)超负荷的等长收缩:正常生理情况下,菱形肌与前锯肌二者均止于肩胛骨,但对肩胛骨的牵引力作用方向恰好相反,两者拮抗力的平衡状态是维持肩胛骨能够保持正常位置的关键,当肩胛骨受到来自上方的压力时,如挑扁担、扛抬重物等,虽菱形肌起止点不变,但这种自然平衡被打破,为保持平衡状态的菱形肌会持续等长收缩,以试图恢复肩胛骨正常位置,长此以往,超过菱形肌代偿极限,从而引起损伤。(4)继发因素:以上急、慢性损伤均可导致菱形肌产生无菌性炎症,释放出某些化学物质,肌肉痉挛,甚至肌肉或韧带撕扯后形成癖肿,没能及时治疗,日久后形成粘连的瘢痕组织,或者纤维化,使菱形肌的柔软度改变,并刺激或者压迫附近的神经根,从而出现肩胛间区的疼痛或酸痛不适。另外,菱形肌受发自C5的肩胛背神经支配,当C5神经根被偏歪的颈椎压迫,也是引起菱形肌紧张、痉挛不可忽视的因素。

3 菱形肌损伤的治疗方法

目前,对菱形肌损伤的治疗有很多方法,如推拿、针灸、小针刀松解、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都具有一定的疗效,其中推拿治疗针对性强,见效快,又避免了其他方法的副作用,是目前治疗菱形肌损伤的首选方法。推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减轻制痛物质对神经的刺激,消除菱形肌痉挛,调动自身修复能力,纠正棘突偏歪等。笔者针对菱形肌发病特点,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深入体会,反复求证,形成了现如今治疗菱形肌损伤的特色方法“按动推拿法”,该法在吸收传统手法精华的同时,利用按法“按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的优势,配合有针对性的动法,力图在修复菱形肌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平衡,从而维持远期疗效。该法在针对菱形肌损伤的治疗中疗效满意,并优于常规的治疗手法,因此,与广大杏林同道分享。

4 按动推拿法

4.1 基础治疗手法

4.1.1 患者俯卧,医者沿颈跟穴至巨骨达肘髎一线做推按法,两侧分别操作,6~8遍,随后沿大杼至膈俞一线施点、按、揉法,反复操作6~8遍,力量由轻至重,点按肩井穴。

4.1.2 医者双手于颈肩部的大、小肠经区域行拿揉法,两侧分别操作,约3min,以局部有胀感为宜,点按后溪穴。

4.1.3 患者头转向一侧,医者沿同侧颈百劳至肩中俞一线行理顺法,3~5遍,然后,患头转向对侧,操作亦如此,点按大椎穴。

4.2 分症加治手法

4.2.1 肩胛骨内上角及内缘痛甚者(即合并肩胛提肌止点损伤):患者俯卧位,医者叠掌,以掌根着力,令患者做反复耸肩状的同时,沿肩胛骨内缘行由上而下的理顺法,以对抗用力,筋节处施以小幅度的压揉法,4~6min,点按天宗、肩贞等穴。

4.2.2 棘旁痛甚者(即合并半棘肌损伤):患者健侧卧位,头下垫枕,令患肩放松,以拇指在棘旁痛点做理顺法,约3min,嘱患者向左右转头至最大位运动,医者同时在痛点及紧张的菱形肌部位做按揉法,反复操作6~8遍,点按T1~6夹脊穴。

4.2.3 棘上痛甚者(即合并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患者取正坐位,医者站其后,令患者身体前屈,双拇指重叠按住病变棘上或棘间,再令患者身体慢慢后伸,同时双拇指可向前顶,此法可重复做3~5遍,然后,一拇指按于痛点上位椎骨,并向上推按,另一拇指在痛点处做向下的理顺,以消肿、止痛,点按大椎、后溪。

4.2.4 挺胸痛甚者(即合并髂肋肌、最长肌损伤):医者沿背部竖脊肌做按揉、弹拨法,4~5遍,然后,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其后,在令患者颈部反复行前屈、后伸状的同时,医者双手拿起患侧菱形肌及竖脊肌后,由上而下做拿揉法,在筋节处施以小幅度的捻揉法,以促进其消散,反复操作6~8遍,点按风门、心俞、膈俞。

4.2.5 颈胸段脊柱后凸或伴胸闷气短者:采用胸顶牵搬法,即患者取坐位,双手十指交叉抱头,医者站其后,双手经患者肩前固定其腕部,然后嘱患者放松,自然呼吸,医者双手在向后上方突然顿提的同时,胸部向前用力顶于脊柱后凸处,可闻及弹响。手法操作过程中,对急性损伤手法宜由轻至重,循序渐进,如手法过重,可因局部疼痛而加重肌肉痉挛;慢性损伤,手法可酌情加重,方能达松解粘连之功。

5 典型病例

患者女,48岁。主诉:颈背酸痛1年余,加重2d。现病史:患者因从事伏案工作,1年前出现颈背酸痛,后反复发作,2d前因肩部负重而疼痛加重,经拔罐后,症状无减轻。刻下:挺胸受限,背部含胸强迫体位,颈部活动牵扯受限,查体:下颈及背部肌肉紧张、僵硬,左侧C6~T4及右侧T3棘旁明显压痛,无上肢放射痛,左侧肩胛骨与脊柱间可触及多个条索状硬结,按之压痛,颈部活动度:前屈20°,后伸10°,左侧屈20°,右侧屈30°。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均(-),耸肩抗阻试验(+),仰头挺胸试验(+),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未见异常。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椎体前缘略增生;胸椎序列略右偏。诊断:菱形肌损伤。治疗:第一次,采用按动推拿法基础手法三部全操作,治疗后患者疼痛大减,复查:挺胸略受限,左侧棘旁及外侧压痛减轻,右侧棘旁压痛消失,颈部活动度:前屈30°,后伸20°,左侧屈30°,右侧屈40°,耸肩抗阻试验(+),仰头挺胸试验(+)。后隔日1次,在原操作基础上,针对棘旁痛甚与挺胸受限施以4.2.2、4.2.4分治手法,以消除菱形肌及其周围肌群紧张、粘连,施术过程中局部以酸胀感为主。治疗7次后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6 按动推拿法作用机理探讨

6.1 按动推拿法治疗菱形肌损伤的现代医学原理 构建肌肉骨节平衡体系是靠神经反馈控制而实现,通过感知静力稳定结构的应力变化,对动力稳定结构肌群进行调节,当菱形肌急慢性损伤时,肌肉骨节平衡体系被破坏,首先造成颈背部静力稳定结构即肩胛骨与脊柱的相对平衡失调,继而出现附着于此的以菱形肌为首的动力肌群的代偿性、痉挛、疼痛,而其疼痛又反过来使相应部位的功能障碍加重。按动推拿法是对传统推拿技术的改良和优化,其特色之一为动静结合,既以其力量深透的特点改善菱形肌及其深部小肌群的异常位置[3],还可使运动中的受术部位产生时间短、压力大的压应力[4],以消除疼痛,促进菱形肌及相关动力肌群的修复。此外,按动巧妙配合,不仅在一屈一伸之间滑利了关节,而且更发挥了按压牵引与患者主动活动所产生的正骨效应,以恢复肩背部静力稳定结构平衡,重建筋肉骨节平衡体系。

6.2 从经络系统角度分析

6.2.1 巨骨至肘髎、大杼至膈俞及肩中俞一带是手、足太阳和手阳明经筋之所过,《灵枢》手阳明经筋为病:“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手太阳经筋为病:“绕肩胛引颈而痛……”而足太阳经筋为病:“项筋急,肩部举……”说明菱形肌损伤的前提是上述三阳经为病,因此,在此处操作正式“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最好的体现。

6.2.2 大椎位于菱形肌起点,是督脉之穴,主治肩背痛,后溪通督脉,《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脚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说明督脉之别和膀胱经皆挟脊而行,二者有交贯关系,其病可有肩背僵硬,此为菱形肌损伤的基础,因此,点按大椎、后溪,激发督脉精气,共奏调节清阳、宣通肩背经脉之功。

7 小结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提高,人们的体能锻炼随之越来越少,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相对变弱,加之长期伏案工作和吹空调等现象增加,造成肩背部长期姿势不良,感寒处冷,使菱形肌损伤的发病率不断提高[5],而且多为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本法具有立体针对起病病因和动态应对发病主症的特点,不仅对菱形肌损伤疗效确切,而且对杜绝反复发作,维持远期疗效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猜你喜欢

按动肩胛骨菱形
惩罚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相望
梦中的家
全世界最节能的灯泡
肩颈痛,锻炼肩胛骨
肩颈痛,锻炼肩胛骨
轻松一刻
会飞的房子
菱形数独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