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主题班会教育

2021-11-30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班会思政思维

史 飞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上海201209)

0 引言

主题班会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对于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引领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在当前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以其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海量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形成极大的影响,并让大学生成为接收网络信息的主要群体。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国高校延迟开学,大学生居家进行线上上课的情况下,互联网可谓成为学生学习的必由路径,而这也催生了对主题班会借助网络形式,新颖手段及内容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相较于传统班会,线上主题班会有其新颖、独特、灵活等优势,那么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主题班会教育,优化传统主题班会的手段、形式及过程,则是未来高校主题班会发展的应有之意。

1 融创:融合网络化创新主题班会教育手段

1.1 用户思维,丰富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互联网思维的重要表现是讲求“用户至上”,注重人的价值。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等理念不谋而合。在班会内容选定上,传统班会较多采用主题给定式来进行,内容素材相对单一,可变通或更新的可能性较小,往往采用套路式的内容,PPT式的走流程,照本宣科地开展班会,让主题班会“被需要”,却不够“被喜欢”,导致主题班会流于形式。这对于学生的参与意识而言非常弱化,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逐渐对班会失去兴趣。

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主要为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培养,有导向、凝聚、自我教育、激励和引领功能。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相对固定的主题教育,如新生的入学教育、大学适应性教育、学业规划等主题,毕业班学生的职业就业指导、学习综合指导等,以及常规的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安全教育等。面对00后大学生,运用套路式的讲解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主题班会讲求知、情、意、行相统一。面对“网络式生存”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主题班会,需直面网络环境对于当代思政教育带来的工作机遇和挑战,以丰富的内容抓住学生的心,在互联网世界探索更多内容的可能性,并将其运用在班会中,在虚拟社区或平台上形成常态性的对话沟通。通过设计多样性的环节,汇集多样化的内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出。将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公共学习平台以灵活的方式展出,对复杂的知识或理论性较强的思政主题教育借助漫画、图片等形式,实现隐性知识的可视化,使知识信息更直观、生动,让大学生认可主题班会的内容,并愿意思考、吸收。海量性的网络信息,让班会素材的收集快速便捷,并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了班会质量。

1.2 平台思维,多样选择提高学生认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这就对高校网络思政提出了政策上的要求,高校主题班会在这种形势下也应顺势而新。

互联网是一个随时代发展、动态的概念。从1997—2002年间,信息展示以单项互动为特征,即Web1.0门户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平台主要有校园BBS、红色网站、QQ等;之后又经历了以人人网、博客、微信等为代表的Web2.0时代,现在全球已进入大互联时代,即Web3.0,微博、抖音、快手等成为大学生广泛运用的网络平台,“慕课”上线、大量APP爆发式增长,让大学生进入到一个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实时互动,信息获取快捷便利的状态,也是互联网思维引领下的新文明时代。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多个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其不同的功能性、娱乐性,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直面大学生普遍“在网”的状态,并增强自身主动“触”网的意识[3],积极推动主题班会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避免出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所指出的思政课“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够时尚,缺少亲和力”[4]的问题。以多个互联网平台为依托服务于主题班会,是提高学生认同感的良好方式。以主题鲜明、百家百言的微博,解读时政热点,看不同领域人士对同一热点话题的态度,便于大学生集多家之言,广开思路;以实时互动、碎片交流的微信,集语音、文字、图片、微表情、朋友圈、文件传递为一体,结合各色公众号内容,为大学生建立社群、表达心声搭建最便利平台;以内容创作、视频分享的哔哩哔哩,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用技术交流心得,用视频再创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还有学生广泛使用的QQ、超星、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多个平台不同优势结合,极大丰富了主题班会的设计范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易获得学生更多的认可。

1.3 遵循规律,顺应发展提升学生品行

主题班会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方式,若要达到班会预期目标,实现对大学生某一方面主题的教育,必定要适合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规律。融合网络化的主题班会,是高校思政教育者根据网络时代社会的政治思想品德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借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物资和网络媒介与大学生发生互动,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式,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5]。

相较于传统非网络环境的班会模式,这一过程作为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有效交流的过程;作为一种目的性凸显的活动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作为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教育的过程,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这样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传媒变革,也给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必须遵循规律,对于互联网的定位,不仅仅只应用于其“技术层面”,更应认同其“价值层面”,并以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科技意识和信息意识,跟上学生的网络思维,找准学生的网络兴趣,关注学生的网言网语,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促进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无形中也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在班会环节上也应遵循规律,细化目标,抓住设计环节、广泛查阅资料、认真组织讨论、整理问题反馈。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线上主题班会为例,在开展“致敬抗疫英雄,践行青春使命”主题班会中,根据疫情时事,以事讲理,让学生通过真实事件提高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对抗疫英雄的敬意,并将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的青春使命,借此主题班会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教育。

2 融易:融合微型化简易主题班会教育形式

2.1 虚拟现实,打破空间的束缚

网络社会环境可谓是对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拓展,它具有虚拟实在性,凡是在现实环境中存在的活动都可在网络环境中虚拟,且可以不受时空约束得以实现。这就消除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时空障碍,使异地“面对面”成为可能。网络互动在大容量、高速度的网络支撑下,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在传统主题班会的内涵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以班级为单位。在课堂中通过PPT展示、辅导员讲述,运用讨论、表演、辩论、做游戏等方法,对某一鲜明的思政主题进行教育,有较强的现场感和系统性。这种模式最明显的弊端:一是对地域的限制,即参与的师生必须在同一场地开展主题班会;二是组织成本较高,活动形式载体单一。互联网思维中的一个核心理念是简约思维。融合微型化的互联网思维,可有效解决这一限制,打破空间的概念,实现不同地域在同一平台上的沟通。这一优势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显得尤为关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延迟开学,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却不能因此停滞,这一时期反而更应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担当教育等方面进行及时引导。放弃课堂的黑板和投影,将主题班会带入网络虚拟世界,寻找合适的平台设计策划,成为了全国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办公的必修课。思政教育在线移动学习突破了主题班会空间限度和教学环境的局限。利用QQ、微信建立虚拟班级群,通过腾讯会议、QQ群语音视频通话、微信群语音视频通话等实现在线班会空间搭建。交流软件的不断更新使班会文档、PPT等素材也可通过屏幕共享实时放映,且学生人人有麦、摄像头、键盘,可实现画面、语言及文字的实时交流。主题班会的内容亦可在班级群中保留、回顾,并可借鉴线上授课,利用超星平台实现布置学习任务、组织讨论、提交作业等活动。

当然在如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突发性事件结束后,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主题班会还是要回到现实。那么如何将虚拟的线上活动融入现实,正确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继续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是高校主题班会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2.2 简约思维,碎片化时间整合

网络微时代的“脱域性”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异位散布式学习方式的完成[6]。网络不仅有惊人的能力存储信息,更有惊人的速度来传输文字、声音、图像,从3G到4G再到如今的5G,追求速度的极限,是网络发展的常规性要求。网络在瞬息中将信息展现给学生,且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打破了时间界限。对于主题班会的前期准备,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电子邮件服务、QQ或微信文件传输服务、电子布告信息等方式操作,对比非网络时代的主题班会,这些在如今看来是以十倍甚至百倍的速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可将其称之为“微班会”。

教育要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思政教育更要立足全过程育人。在受新冠肺炎影响之下的居家学习期间,碎片化时间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缺少了校园集体生活的约束,对于学生自控力的要求更高。除线上课程之外,学生准备主题班会需自主选择时间来完成素材的收集,这加强了对学生即时高效性的要求。主题班会更可以大胆采用延时方案,即不集中于某一个时间段开展,而是在某一公共平台,在规定的完成时间内,学生均可表达自己的想法,上传收集的素材。这样学生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中,共同协作完成主题班会要素的提供。综合每一位班级同学想法的素材,更有可看性和真实性,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探索、迁移所学。另外,时间的整合也让“微班会”中师生所需要付出的劳动成本相对降低,教育时空占有减少,有利于高校主题班会的微型化开展[7]。

2.3 资源共享,实现开放的环境

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是民主、开放、平等。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把人们的视野拓展到全球范围,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极大增加了资源的开放程度。其更新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让海量化信息的呈现为互联网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班会在确定主题后,利用便捷化的网络资源,可快速找到相对应的素材,极大节省了人力、脑力、时间,大幅度提升了班会内容的丰富度和吸引力。

然而,这种大面积的资源冲击,不可避免的混杂着一些不真实、错误甚至刻意歪曲的数据,势必会削弱传统大众媒介环境中国家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最主要的群体,网络信息真假掺杂,难免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信念理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采用隐蔽性和匿名性的方式操作,容易引发学生道德弱化。如何把握住网络资源丰富、开放程度较高这一双刃剑,引导学生有效甄别信息,抵御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意识形态传播,这也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从规范网络行为和构建网络道德的角度看,最基本的是要加强学生的信息法律法规教育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教育,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基础,阐释科学理论,推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使其避免成为“键盘侠”,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及校规校纪的要求,保证网络环境健康与开放并重。

3 融和:融合互动化和谐主题班会教育过程

3.1 主动学习,提升参与意识

网络的出现使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增加了更多层面的途径,网络技术的进步使新型的互动关系和结构出现,这就让某些曾经处于社会边缘的特殊社会结构走向社会中心地带。而运用在主题班会中,这就让现实生活中不善言辞的学生、技术流学生,有了发挥自我能力的途径。避免了面对面或站上讲台的紧张,利用虚拟空间对话模式,部分学生找到了提升主题班会参与感的方式,他们可根据自身特长,在文字表述、信息搜索、表达方式等方面发挥更大的自由度,且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这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另外,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渗透、感染、熏陶,启发其思维。这种影响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良好的线上主题班会是网络思政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先锋示范,学生思维的良好转变必然提升其行为的质量,促使学生进步与健康成长。

主题班会可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显性教育的特征就是以班级为集体召开班会,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通常重理论、讲政策的宣讲,具有强制的成分,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和不信任心理。而融合互联网思维的主题班会则更多的具有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味道。弥补现实显性教育的缺陷,适应了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迫切需求。

3.2 翻转课堂,加强平等对话

互联网思维讲求网状结构形式,不设置中心节点,打破层级的结构。点与点之间虽然有不同的价值权重,但绝无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因此,它的技术结构就决定了它所呈现的内在精神,即去中心化,整个过程为分布式,以每个点相对平等为其重要原则。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大学生成为网络新文化阵地的排头兵,在获取信息、使用效能等方面走在时代前列。学生表达话语权的空间逐日增大,扩大的话语权让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平等对话。

互联网思维中的迭代思维,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惯例,在网络的作用下,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处于平等状态,这种平等所体现出来的是平等的在线地位、平等的交流方式和平等的参与程度。在线主题班会有主导者,但其功能却弱化了主导者的影响。从传统主题班会来看,一般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给定主题,班委协助策划落实,班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和班委占据了班会的主导地位,影响班会的进程和发展方向。然而在线上主题班会中,一些有网络技术技能、多媒体操作熟练或有图片视频编辑特长的学生就可以凸显出自己的能力,通过技术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识,使其更有参与班会的真实感。例如使用腾讯会议召开主题班会,每一位学生都可提前熟知会议模式,并准备与班会相关的资料,在班会过程中通过共享屏幕、实时对话框发言提问,对班会的进程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可借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中的双主体理念,思政教育工作者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愿意做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从而呈现出传统主题班会所没有的优势。

3.3 体验思维,表达真实情感

互联网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体验思维。给用户真实的体验,并可让用户反馈真实的表达。在传统面对面的主题班会中,由于思想隐蔽性的客观存在,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更多的是作为参与的听众,完成一次例行的班级任务。这样情感表达受阻的班会,起不到开展班会的初衷,无法满足学生情感输出的需求,给老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设置了无形的屏障。那么借助网络虚拟传播手段,通过学生熟悉的交流平台进行双向沟通,则可以很好地消除大学生的心里戒备和隔阂,在彼此相对信赖的基础上增强其与班会主导老师或班干部之间的信任,达到预期的班会目的。在传统主题班会中,班会开展结束意味着这一话题的中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与老师、同学进行反馈、总结。而在网络中,学生可延续班会的话题,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等方式无限制展开讨论,碰撞思维的火花。

这是一种将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主题班会,变为主动式参与“互动”主题班会,思想交流消除畏惧,那么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的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引导。这种“见字不见人”的交心式交流可以让内向或在班级活动中不愿意表达观点的学生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将人际心理距离无限缩短,各种观点和情感表达更具真实性和直接性,不仅能够让班会的氛围更加热烈,而且更能让思政教育工作者透过班会中学生的表达,从源头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解读最真实的每一个个体,为后续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提供依据,这比传统的机械思维谈话式的思政教育效果更为明显。另外,这种真实的参与,可能会让学生碰撞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其创新意识、文字表达能力、自信心、对班级的归属感以及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并将这些素质外化为自己的日常行动。

互联网思维还有一个核心理念是跨界思维,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主题班会本身也是一种跨界行为,属于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结合。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促进高校主题班会的建设、丰富主题班会内容、拓展主题班会内涵、延伸主题班会功能。融合互联网思维并不是一味赞颂其带给主题班会的优势,而是不管网络技术如何变化,也不改变价值内核,失去意识形态方向[8]。与传统主题班会相较而言,二者应为继承和借鉴相结合的关系。继承了传统主题班会形式规范、内容选择偏差性小、环节接洽合理等优势,并借鉴了互联网思维中用户至上、信息海量、平台广泛等创新要素。高校主题班会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条件下,学习目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向更优的方向发展。将大学生的主题班会教育与网络文化相结合,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思维将“现实”与“虚拟”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价值实现正向影响、协调互进,在丰富教育内涵的同时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文明的高校主题班会教育。

猜你喜欢

班会思政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维跳跳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