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2021-11-30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白鹤镇中心小学何东林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白鹤镇中心小学 何东林
普洛克拉斯认为,在数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而且充满整个世界,不仅体现于完整的结构、对称的图形,还包括合理的布局以及简洁的形式。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而言,虽然其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根基、养成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美育的教育和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美育的渗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并形成意志品质,树立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度。所以,有必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美育,使学生可以体会数学知识所蕴含的美,并能够自主欣赏美、表现美,以此激发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科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巧妙展现——感知数学美
数学教师不仅要深度研读教材,还要能够从中发掘蕴含美的因素,这样才能够与教材特点相吻合,才能够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和途径将美直接地展现给学生,聚焦其注意、激发其兴趣,使其能够发现美、感知美,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美。
1.感知数学算式的规律美。在很多数学算式中,都蕴含了独特的数学规律美,如果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揭示并呈现算式的规律美,不仅易于学生掌握知识,也能够感受到数学所蕴含的美的因素。
例如,在完成“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学习之后,可以给出4 道算式,先由学生自主计算得出答案,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以及答案的特点,让学生们找到其中规律。之后教师可以持续给出难度更高的算式,要求学生在不计算的情况下,根据已经发现的规律写出得数。
教师开始给出的4 道算式,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形成了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可以通过算式发现潜藏于其中的规律,然后以此解决其他类似问题。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发现、欣赏规律美,还能够体会到与传统数学认知的不同之处,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存在美。
2.体会数学图形对称美。所谓对称,也就是以整体的视角,感受到各部分之间的相称或者平衡等典型特征,这也是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实际上,在学生生活中,具备这种美感的物体随处可见。而小学数学中,所体现的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使用语言常常难以做出准确的表达,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有所感受。教师需要在教学时聚焦其中的美,引导学生观察,使其获得丰富的认知和感受,丰富美的体会。
例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时,首先可以向学生展示剪纸,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优秀的民间艺术,不仅能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感性认知,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案美在哪里?自己是否也能够设计出如此美丽的图案?之后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能够对轴对称图形的美建立丰富感知,然后再次设计提问:这些图形美在哪里?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促使学生观察对比,并完成对概念以及对称美的总结。最后链接已经掌握的知识,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认知和感受。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也能够带领学生深刻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美,既强化了对轴对称图形概念以及特点的时刻认知,同时也完成了实践应用,学生就能得到良好的美育教育。
二、无痕渗透——理解数学美
斯坦尼斯劳·贞尼兹克认为,想要欣赏数学美,很难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但是只要能够深刻地理解,就能够在内心中获得深刻的体会,由此可说明对于审美仅仅依靠感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刻地理解。只有深刻理解数学美,才能获得更丰富的感受,才能得到真正的欣赏。所以,需要教师结合多元化的路径对学生形成引导,帮助学生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此提升数学审美能力。
(一)加强对数学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数学的内在美,和绘画存在本质区别,并非以线条或者色彩进行表现,而是以自然规律为对象,将其抽象出相应的法则概念或者公式等,能够成功地在现实世界和抽象空间之间建立连接转换,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这种美就需要对其中所涉及的概念以及公式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圆的面积”时,可以利用电脑课件对一个圆进行等分,拼接成近似长方形,由此引导学生理解拼接前后两个图形之间各部分的对应,之后还可以对圆继续等分、拼接,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所拼接成的图形随着等份份数的增加越来越接近长方形。此时,还可继续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持续对其等分,所形成的图形究竟为何?通过这样的方式化解学生理解难点,并建立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实现了具象化,也能够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帮助其获取更直观更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
作为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自觉地视为审美对象,为其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同时还要结合恰当的教学手段,揭示潜藏于其中的数学美并做好审美示范,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可以首先给出范例,□□×11 =?要求学生在□□内任意填一个两位数,只要学生读出数,教师就能立刻给出答案。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理,而教师也能够以此为引子顺势引入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中。在问题的指引下,在强烈好奇的驱动下,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自然地生发强烈的兴趣。
三、鼓励创新——创造数学美
在教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当学生对其中的数学美拥有一定的感知、能够主动欣赏时,就需要教师为其创设利于其欣赏数学美的良好意境,以此对学生形成有利契机,使其能够利用已经发现的数学美,与自身的思想、感受以及想象深度融合,由此创造出新的数学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基于实践创造美。任何事物的诞生都离不开实践,美也如此,美感的获得也不可缺少实践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鉴赏美、感悟美、体验美,而这些都是为接下来的创造美打下基础。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学习内容,还要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可以感受美,并产生强烈的迫切心理自主创造美。落实于数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已经掌握的几何图形借助摆一摆、画一画等多元化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创造美。
例如,在完成“认识图形”的学习之后,可以向学生出示由这些几何图形所组成的漂亮的图案,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感受到即使是几个简单的图形,也可以得出非常优美的图案,也能够以此激发他们动手创造的欲望。此时可以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在方格纸上根据已经掌握的图形设计优美的图案,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通过作品展示,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房屋、漂亮的蝴蝶等,这些都能够彰显学生的创造思维,也能够以此反馈学生所感受到的数学美。而看到这些作品时,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既陶冶了情操,也能够激发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
2.基于运用创造美。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包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也潜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由此也说明数学美并不仅仅体现于数学知识中,也可以体现于现实生活中。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此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准确捕捉潜藏于其中的美的因素,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创造美。
例如,在完成“圆的认识”的学习之后,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在观察一个物体时,会自然地围成一个圆形?有学生认为围成直线的不多。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根据今天所学习到的和圆相关的知识,你是否能够以此进行解释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深入思考,经过交流得出了统一的结论:首先在围成圆形时,每个人和所观察的对象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其次在围成圆形之后,能够使更多的人得到充分观察。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针对圆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选择放大生活背景,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不仅可以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圆的特征,也进一步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美。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结合教材内容,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能够就此得到全面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