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
2021-11-30重庆市忠县中学校熊运珍
重庆市忠县中学校 熊运珍
以往的高中教学,教师过于看重授课体系的完整,过于看重学生在考试中获取理想的成绩,过于关注学生显性学力的发展,导致他们在枯燥的数学讲授中产生懈怠和畏难情绪。由此造成班级学习两极分化,引发高分低能和学生自暴自弃等问题的出现。为此,教师应建立教学反思意识,突出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构建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更为融洽的高效课堂。
一、突出重点,破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还适当地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趣话,让所学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高中数学知识点间联系密切,系统性强。为打造高效课堂,突出教学重难点,教师应该突出课改的方向性与教学的层次性,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既使学生掌握主要知识,又避免机械化的教学训练。例如,“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这一课程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问题导入,加以生动讲述,让学生理解映射、函数及构成函数的主要要素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图像法、解析法与列表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各种方法的特点与便利性。进而一步一步引出分段函数、求解方法。然后设置相关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再在小组学习中交换解题思路,促进合作学习,促其消化重难点知识,提升施教效率。
二、信息教学,联系生活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 分钟的内容在35 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时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整合。现行高中数学课程的概念、定理较多,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接受。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把这些抽象化的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定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立体几何一直被认为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因为初学立体几何时,学生受到视角的影响难以纵观全局,在平面上绘制立体图形会遇到很多困难。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对图形形成、变化过程的分解,将复杂的图形变得简单,让立体图形在平面内动起来。再如,在“随机抽样”的统计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商场对衣物进行质量检查的现实情境,理解进行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同时,引领他们了解系统抽样与分层抽样的适用对象与其主要方法,对实例展开分析。还可以给出不同的数据,让学生结合抽样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整理、分析与汇总,教师及时发现他们在自学与研讨中存在的理解误区,进行深入讲授。
三、分层引导,个性施教
高效课堂必须处理好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他们完全可以想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因材施教。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设计推导方法,可以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既能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从而,突破以往用最快的速度给出公式,再通过例题演练学生,使学生死背公式,而不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弊端。
为了满足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实现分层教学,对学生“量体裁衣”,促进他们具有数学素养,积极迈向自身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直线及其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分层,开展个性化教学。对那些思敏敏捷、基础扎实的学生,就可以适度提升问题的难度,施行教学的适度“拔高”,使他们面对多样性问题,引领其自主设方程、求直线,进而夯实解析几何的学习基础。对于思维反应能力略显欠缺、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进行学习分析,掌握概念性知识,依据问题灵活运用公式;对基础薄弱、缺乏探究欲望的学生,应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其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梳理自我思路,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结合已知条件求解直线方程,获取直线方程两点式、点斜式、截距式、斜截式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的学习方式与规律。
四、合作探究,创新思维
在数学合作的探究学习中,唯有发言的一类同学收益最大。因为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尽情表达自己的问题和对问题的理解。合作探究中不太积极发言但善于倾听的同学也会有不少收获。
为此,高中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开展合作探讨和交流活动。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得出多重结论;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也鼓励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课堂中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课后再思考和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有足够的时间合作探讨,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 激发探索动机,培养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例如,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就可以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即有意识地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抽象、复杂而又枯燥的问题通俗化、具体化、简单化,同时也趣味化,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效课堂的核心内容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具备一定困难、让学生在付出一定努力后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勇于批判,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开创性地去解决所碰到的问题。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必须经过深入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寻找新的解决路径和方式方法,而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
如求过点(3,1),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答案有两个:x+y=4 或2x-6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 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时,合理设计疑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方向、多角度发展,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达到激疑目的。学生在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解答时,教师不要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应该以一种激励的行为探索方式,延迟对其具体解答的评价。这样,便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相互启发、畅所欲言的氛围,学生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而助推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综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具有多元施教意识,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促进因材施教,助力学生形成独立学习、合作探索与深入理解能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多样性、趣味性,丰富高中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感受,使其形成抽象思维、数形结合思维,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内涵,提升推理能力,形成积极求学意识,开展创新思考与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