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中有诗画 学中有情境
——以《童年的水墨画》为例,浅析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2021-11-30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水葫芦形容文本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许 枫

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的创设分为三个层次: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情境的创设应该不是单一的,而是主次分明、交叉融合的。

一、朗读品读,体验感受

有的教师想通过对统编教材的使用而落实语文要素,迫切地希望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语文初期需要体验和感受,没有充分经历体验和感受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是无法与他们的情感和言语产生共鸣的。

作家毕飞宇在《水上行路》中提到:不会撑船的人都有一个习惯,一上来就发力。人在学习的时候也经常犯相同的错误:努力而不注重方法。划船一味地用力,而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船只会在原处打转,如果掌握正确的方法,控制好气力,轻轻一划,船便会轻松向前,直至达到目的地。教学也是如此,当老师掌握好适当的教学方法,即使花费很小的力气,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想要变得有效率、有成效,让学生徜徉在诗情画意之中,跟随文本体验感受文本之美,不同形式的朗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教学片段1:

师:我们先欣赏第一幅——溪边(板书:溪边)。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幅画,你打算用什么字?

生读《溪水》小诗

师:你们觉得溪边的景象是一幅怎样的画?用一个字来形容。

生:我想用“美”这个字来形容。

生:我想用“真”这个字来形容。

生:我想用“静”这个字来形容。

生:我想用“乐”这个字来形容。

生:我想用“绿”这个字来形容。

(师随机板书:美 真 静 乐绿)

师:这么多不同的字,说明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这一点非常好。现在,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诗,边读边画出诗中相关的内容。然后在小组里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大篇幅地分析拆解,为学生保留童真童趣的同时,从学生的感受出发,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有了各自独特的体验,归纳出《溪边》这首小诗里的美、真、静、乐、绿等特点。学生通过抓住单个字感悟文本,学习小诗所蕴含的诗趣、诗意、诗情。在朗读中,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含意,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同时,教师配以恰当的音乐、入情入境的描述,学生便会读得有节奏,读得有韵味,读得入情入境,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平等对话,认知探究

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绝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有关知识,而是师生之间的一种语言性的互动,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是情感与情感之间的共鸣。苏联文艺理论家将这种交流命名为“对话性”,即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这种对话是平等的、相互的。这种对话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学生在一旁默不作声,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用富有诗意的描述给学生创设情境,用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辨中感悟真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对话,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是教师唤醒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

教学片段2:

师:让我们一起来说说“绿”吧。

生:山溪像绿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几句话中,全是“绿色”。

师:溪边不仅有美丽的景物,它还是一幅绿色的图画呢。

(出示图片)

师:垂柳碧绿碧绿的。这情景不禁让我想起了这么两句诗。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山溪像一条绿带。你看到了一条怎么样的绿带?

生:我看到了一条平静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一条绿色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一条长而宽的山溪。

师:我们看到了一条绿得平静,绿得清澈的山溪。这山溪像不像神奇的染料?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被山溪染绿了呢?

生:红蜻蜓的影子也被染绿了。

生:小鱼的影子也被染绿了。

生:溪旁的大树也被染绿了。

生:钓竿也被染绿了。

生:小溪上的船也被染绿了。

师:“染”这个字可真神奇啊。岸上有一个绿色的世界,水中也有一个绿色的世界。就在这绿色的世界中,还有一种颜色。它醒目、独特,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红色是谁啊?

生:红蜻蜓。

师:你看,有红有绿,红绿相称。这样的画面,我们在一首诗中曾经读到过。“接天——”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红绿相称的画面,是不是变得更美啦?

在欣赏溪边的“绿”时,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山溪?有哪些被染绿了?在绿色的世界中还有一种什么颜色?一幅对比鲜明、色彩感丰富的画面渐渐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教师再问:由“垂柳碧绿”你联想到了哪一首古诗?一次次追问,一次次回答,通过老师与孩子之间平等的对话学生获得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拓宽文本,生活体验

如果能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和教材文本相结合,让学生谈体会、谈理解,必定会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上结合教材的重难点,适时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难化简,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教学片段3:

(出示:戏耍浪花水葫芦)

师:这组词语中,也有一个词读音发生了变化,发现了吗?

生:“水葫芦”的“芦”是轻声了。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水葫芦。

师:水葫芦是什么?没见过,猜猜是什么?

生:水里的葫芦。

生:溅起的水花。

师:水葫芦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水葫芦图片)

师:这就是水葫芦。它是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我们看它叶柄处,圆圆的,像个葫芦。所以人们就叫它——

生:水葫芦。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授词语“水葫芦”一词时,不仅仅关注了“芦”的轻声,同时还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出示图片,让学生对水葫芦有了直观的认识。老师将“水葫芦”代入课文中,追问学生文中的水葫芦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思考水葫芦的内在含义。

四、多媒体运用,情境提升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利用“希沃”软件上自带的画图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文本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如在讲解《溪边》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在电脑屏上绘画出小溪、远山、垂钓者、红蜻蜓、鱼儿的简笔画,然后要求学生对简笔画直观地表述“你看到了怎么样的小溪?”“你看到了怎么样的远山?”等。

学生通过直观的简笔画,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就比较容易理解文本的含意,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在文本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角色扮演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溪边》“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一句话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情境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为今后文本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手段交叉融合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平等的对话、生活的联系以及多媒体的运用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文字之美,以达到想学、乐学、善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水葫芦形容文本
水葫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你会形容吗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桃子湖的水葫芦
别无长物
水葫芦
一干二净
水葫芦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