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全人类的“自由女性”意志
——对《金色笔记》的文学伦理批评研究
2021-11-30陈婷婷
潘 玮, 陈婷婷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合肥 230601)
一、引 言
196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金色笔记》(TheGoldenNotebook,1962)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重要代表作之一。从整体来看,这部长篇小说以“自由女性”的内容为故事主线,中间插叙了黑、红、黄、蓝、金五部笔记内容。其中命名为“自由女性”的部分,记录的是安娜与摩莉——两个自诩为新女性的人物,她们在伦敦的生活。接着,穿插进四部笔记的内容,笔记的作者正是“自由女性”中的主人公安娜·沃尔夫,精神中内在的分裂力量使得她选择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去记录自己的生活与思想。不同颜色的笔记分别记录了安娜生活的不同方面:黑色笔记主要记录了安娜的创作生活;红色笔记中的内容是关于安娜参加英国共产党的政治经历;黄色笔记可以看作是安娜情感生活的小说翻版;蓝色笔记像是安娜的精神日记,记录了她精神崩溃并接受治疗的过程;最后的金色笔记表达了安娜对人生的哲理性总结与体悟。
研究者们对于《金色笔记》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小说中女性身份的关注。例如,陈萌(2019)在《〈金色笔记〉中莱辛的女性主义矛盾情结研究》中解读作品中隐性的女性主义矛盾观[1];张乾霜(2019)《从福柯的身体理论审视〈金色笔记〉中的女性困境与挣扎》细致深切地探究在社会、家庭中女性身体所遭受的困境与磨难[2];许保收(2018)从生态女性主义解读《金色笔记》,分析作品中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心路历程,表现出作者对于两性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3]。二是对于《金色笔记》中文学技巧的研究。卢婧(2012)对《金色笔记》中身体隐喻进行解读[4];徐燕(2003)分析了作品中的超小说艺术[5];罗艺(2018)从作品独特的艺术形式出发,通过对叙事空间、叙事策略及文本结构的解读挖掘小说的精神内涵[6]。综上所述,现有关于《金色笔记》的研究中,较少从文学伦理批评视角探讨小说中人物伦理关系,挖掘作品伦理意义的研究。
在文学伦理批评的视阈下,人类通过自然选择,不断进化,形成区别于兽类的生理特征,再通过伦理选择,来实现人性,产生区别于兽类的心理意识,并在种种伦理关系中建构起人类的社会生活。因此,本文试从文学伦理批评视角切入,关注作品中人物所处的伦理环境及相互之间的伦理关系,分析他们的伦理选择,进一步阐释“自由女性”意志的含义,发挥文学作品的伦理教诲功能,以期为读者带来思想启迪。
二、文学伦理批评的发展与应用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带头人朱振武先生在谈论文学伦理批评时分析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它不能独立于人的感性之外而存在;美是物质的,通过读者转化为精神,因此,谈论文学就避不开约束、规范人的伦理问题。
诚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关于文学伦理批评的讨论与研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作品《理想国》中谈到了文学的教化作用,他认为诗歌常常由于过度的情感宣泄,迎合人性低劣的部分。而毒害青年人的心灵。因此,他要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其弟子亚里士多德进一步阐述了悲剧所具有的卡塔西斯效应:悲剧能够唤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并通过情感的宣泄使得心灵净化。在《论崇高》中,古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召唤崇高、庄严的风格,他认为伟大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庄严的思想、强烈的激情以及完美的技巧,对于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有强大的塑造作用。在古希腊的先贤之后,仍有很多文学家、理论家尝试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去解读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伦理批评”这一术语开始正式使用。美国伦理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韦恩·布斯(Wayne Clayson Booth)在其代表作《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TheCompanyWeKeep:AnEthicsofFiction,1988)中探讨文学批评视野中文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强调文化多元主义教育,同样关注文学批评中的情感力量。在文学研究中,文学伦理批评用伦理道德的尺度衡量艺术审美与道德伦理准则之间的关系,警醒人们坚守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底线,以伦理思维分析、阐释文学现象和问题。
在中国,文学伦理批评的发展历史同样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子已经体察到文学与伦理道德思想的联系,以此拉开了中国文学伦理批评的历史序幕,之后的志士文人们都有意识地在伦理道德的观照下思索文学的意义。特别是在唐宋时期,文学伦理批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韩愈明确地表达了“文以载道”的思想,指出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表达思想的。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论说,体现了诗人对于时代、社会的关注,诗文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众多西方文学思潮、批评理论涌入中国,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借鉴当代西方文学伦理批评研究成果,同时融合中国传统的道德批评历史,当代中国文学伦理批评逐渐朝着独立、系统的方向发展。
2004年,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新方法新探索》一文中聂珍钊教授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学批评视角——文学伦理学批评[7]。聂珍钊教授通过分析古希腊、古罗马经典文学作品,揭示了伦理内涵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进而系统地、详细地阐释了该方法的历史渊源、思想基础、批评价值及理论应用等内容。聂珍钊教授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伦理选择,其目的在于解释,即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解释文学,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伦理教化功能,启发读者思考。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伦理学专用理论术语,如伦理选择、伦理身份、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等;并阐释了它们的意义、功能与应用范围,为今后的具体研究提供了可资借用的术语。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学者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与应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例如,李定清(2005)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8]一文中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讨论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我关系等问题上凸显价值判断和伦理道德的力量;陆耀东(2005)在《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几个问题》[9]一文中讨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地位、作用、准则和局限等,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关注到了其他文学批评方法所不能及的领域。总的来看,文学伦理学批评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伦理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我们的文学批评与实践。
综上所述,文学伦理批评要求研究者回到历史的场域,把握文学作品中渗透的伦理因素,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教育功能,挖掘文本中的事实真相,引导读者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
三、伦理关系中的“自由女性”意志
“自由女性”的故事内容作为小说的经纬,贯穿始终,而“自由女性”意志同样体现在作品中的各个部分。莱辛在《金色笔记》的前言中曾说到,这部小说并不能够看作是为妇女解放吹响的号角,她自己一边写一边学,创作中突然冒出了许多观念和经验。在笔者看来,小说中的“自由女性”已经超脱传统认知中的指称意义,它的概念更接近中国学者陈寅恪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原则,这是一种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思想意识与能力,对于全人类而言,无论是男性、女性,成年人还是儿童都是极为重要和珍贵的。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阈下,聂珍钊教授指出,我们经常误读自由,自由的前提是不自由,我们只能在不自由的范围中追求自由,不自由是人道德化的集中体现[7]。在《金色笔记》中,人物处于“不自由”的伦理道德关系当中,这主要体现在爱情、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自由女性”意志在复杂的伦理关系网络当中闪耀着光芒,呈现出历史的社会环境中各种思想观念激烈交锋的状况,从而彰显了小说的深度,引发读者思考。
1.爱情伦理关系
在《金色笔记》中,并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女性”人物,其中主要的女性角色安娜虽有着自己的追求与想法,但同时也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常常嫉妒、苛求他人。在爱情伦理关系中,“自由女性”意志并不局限在女性人物身上,它主要通过各种人物在处理伦理关系时所表现出的追求独立、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反映出来。
例如,摩莉表达了她对于理查对待妻子马莉恩态度的不赞同。“孩子还没长大成人,她就见不到你了。她只有在招待你商务上的朋友,为你操办豪华的聚宴这一类乌七八糟的事时才能看见你。你为她什么事也没有做。”[10]29可见,摩莉已经意识到了两性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她指责理查的双重标准,丈夫对于妻子的索求是单方面的、不公平的。特别是当其他男子对马莉恩产生了兴趣时,理查突然间变得道貌岸然、暴跳如雷。而在此之前,马莉恩抱怨理查有那么多女孩子时,他还多次亲口对她说过,你自己为什么不找个情人呢?摩莉轻蔑地对理查说:“你的虚荣心受到了伤害。你费尽心机想让她重新爱上你……你一旦将她稳稳地据为己有,你又会失去对她的兴趣。”[10]30通过摩莉讽刺理查的言词,可以看出她在感情中强烈追求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伦理意识。而对于摩莉的说法,理查回应道:“你太夸大了,摩莉。你说起话来好像就我是个蓝胡子。我是有过几桩鸡毛蒜皮的风流韵事;我所认识的那些结过婚的男子到了一定时候大多也是这样子。但他们的妻子并不酗酒。”[10]30这一段话反映出了理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和大多数的男子一样罢了。因此,缺乏独立思考意识的理查在爱情伦理关系中是不具有“自由女性”意志的。
在爱情伦理关系中,“自由女性”的意志并不是都能够得到充分地表达的,常常会出现压制或是对立的状况。例如小说中写道:
乔治把他的手放到我的胸口,说:“安娜,我现在可以带你到床上去——然后再跟我的黑人情妇玛丽睡,再以后还可以今晚回家,跟我的妻子睡一觉,从而使你们三人都快活。你能理解我的意思吗,安娜?”“不理解,”我怒气冲冲地说。然而,他搁在我胸口上的那只手已经使我理解了他的意思。“你不理解?”他以讥诮的口吻说,“真的吗?”“是的,”我坚持说。我是代表所有的女人撒了谎,我想到了他的妻子,我觉得她好像就关在笼子里[10]133。
乔治和安娜的这段对话,充分显示出了男性与女性在爱情关系中的不同状态。乔治可以游刃有余的在三个女人当中游走,从精神到肉体,他觉得这样使得他们都感到快乐。而安娜却明确地拒绝了他,她追求的爱情、真正的幸福,是绝对的、纯粹的灵与肉的统一。她同时意识到,乔治的妻子却不得不接受丈夫的行为,不能够像她一样表达自己的意志。在“金色笔记”的插叙部分曾写到:“对于女人来说,性本质上属于情感的问题。”[10]209而索尔却认为“问题在于,当我们开始同居,你将互相忠诚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可我不是这样。我从来不曾忠实于哪个人。这种情形从不曾有过。”[10]569在爱情关系中,不同的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丰富了文本内涵,作者没有做出绝对价值判断,留给读者思考与想象的极大空间。安娜和索尔是追求自由的女性和男性,他们都想要彻底的自由。然而,当他们相爱,那就是不自由的;而如果想要自由,那就不能彻底的相爱,他们两个谁都想得到对方的爱,但又不想完全受对方摆布,这注定了他们不能永远在一起。
面对爱情伦理和家庭伦理的碰撞,爱拉和保罗选择了爱情的自由,而不得不承受因为家庭伦理身份与自我情感需求割裂带来的不安与压抑。 在爱情关系中,两个人沉浸于甜蜜的情感,相爱相守,幸福温馨。可是从局外人的角度看,爱拉与有妇之夫保罗保持的这种关系是不正当的,爱拉也因此时时感到心惊胆战。尽管保罗的婚姻名存实亡,但是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家庭中的伦理身份给予了他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
2.家庭伦理关系
在家庭伦理关系中,人被赋予了父母、子女的伦理身份,并且这两者构成了最为重要的家庭伦理关系。安娜曾经感叹道,“这真是奇怪,有了孩子,女人便感到他们步入了某种必然的命运。”[10]613在安娜眼中,女性在家庭关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如同必然的命运一般,不可逃脱。“我记得,当我第一眼看见降临人世的简纳特时,我就这样想过:爱情、婚姻、幸福……这一切算得了什么呢?这婴儿才是一个奇迹。”[10]255在家庭关系中,母亲与孩子的联系是最密切的,从孕育到诞生,女儿对于摩莉而言,胜过她所拥有的一切,母亲的伦理身份已经超越了安娜作为独立个体的身份。“为了简纳特,我无论如何不能生病,不能后退。我明天就有可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的消亡跟谁也不相干,只有简纳特例外。我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安娜?——一个对于简纳特来说少不了的人。”[10]381
在小说中,摩莉指责理查,他既没有履行好作为丈夫的责任,爱护妻子,也不是一个尊重、理解孩子的好父亲。他的妻子马莉恩是女主人、是家庭主妇,却不像个人;他的孩子按照他的意志被送入贵族学校,没有任何自主的选择权。在关于抚养儿子汤姆的问题上,摩莉认为“我不想让他成长为一个受母亲控制的该死的英国人,我想让他摆脱我的束缚,得到自由。”[10]17在这里,摩莉已经意识到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她明白孩子并不是依附于、听从于父母指令的机器。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为子女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孩子不是父母意愿的完全执行者,而是存在于父母之外的有着自身思维的独立个体。
作为子女的汤姆和简纳特都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看法,甚至有时能够成为母亲和父亲的沟通桥梁。汤姆曾向他的父亲耐心地解释:
“母亲和安娜的问题是:人们不会称她们为作家安娜·沃尔夫和演员摩莉·雅各布……她们并不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代表的那类人;但如果我跟您在一起工作,我就只能成为我的职业所代表的人了……父亲,你始终得按现在的方式生活,而我却不愿自己成为那种样子。”[10]37
当母亲安娜想要送女儿简纳特去“进步学校”读书时,小姑娘却把一位已上某所传统寄宿学校的朋友带到家里,以帮助说服她的母亲,她表明“希望成为普普通通的人,我不想跟你一个样。”[10]637他们也会抱怨,表达不满,汤姆愤恨地大笑,“我们在你们眼中根本就没有独立的人格。我们只是某一事物暂时的形态而已。只是阶段。”[10]264
在夫妻双方、子女与父母多维度的家庭伦理关系互动中,伦理选择显得更为复杂。莱辛曾在《金色笔记》序言中写道,人无不处在关系之中,互相影响、互相引起思考、互相促成各自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往往导向一个平衡、融合的结果。例如,安娜认为父母给予孩子生命的同时,如果他们因为担心孩子而放弃自杀,继续活下去,那么这孩子其实也给了父母生命,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开始。再譬如,马莉恩曾羡慕地对安娜表示,你有许多情人,又是那么地自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安娜却回答道:不,我不自由,我并不想这样生活。她也同样渴望结婚。她们口中的婚姻像围城一样,里面的人羡慕外面的人自由自在,而外面的人同样羡慕里面的人家庭美满。
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伦理关系同样会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小说中写到一位工会干部,同事们都夸奖他为卓越的、真正的人。而他的妻子却抱怨说,她对自己的丈夫大失所望、束手无策,他整天要么跟工会同行在一起,要么就进酒吧,家中的一切是一点也不管。这位工会干部很好地完成了社会工作,却没能履行相应的家庭责任,可见只有平衡把握好家庭与社会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才能对人做出更全面的认识与评价。
3.社会伦理关系
首先,社会伦理关系包括社会评价体系在内,会对家庭伦理关系产生补充的作用。在小说中,儿子汤姆在母亲的影响下总认为父亲是一个非常普通、平庸而忙碌的人,直到第一次在事务处见到父亲,汤姆简直有些困惑,因为父亲好像突然间变得不再平凡,不再是安娜和摩莉所描述的那种二流角色。由此可以证明,在家庭关系中,母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子对于父亲的看法。直到汤姆独立地进入到社会中,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重新认识了父亲,才改变了他对父亲的印象。
其次,在社会伦理关系中,人有选择职业、信仰的权利与自由。职业是体现个人社会身份的重要方式,是个人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摩莉跳过舞,后来她学起了绘画,战争开始时当起了一名新闻记者,随后又放弃新闻事业,从事一项共产党的户外文化工作。后来又因为同样的原因:无法忍受这项工作的枯燥乏味,她弃之而去,再成为一个演员。在摩莉眼里,她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工作而已。而显然,理查并不认同她的观点,他把职业作为赚钱、谋生的方式。
再者,党派作为社会组织,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娜等人在为共产党的选举游说时,比尔和妇女们就穿着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比尔认为,重要的是事情的结果,而两位妇女则主张“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保持诚实,否则人家就不相信我们了。”[10]163这个例子说明在社会关系当中,像诚实守信这样的基本社会伦理规范是需要个人、集体去遵循的。
一开始,安娜对党充满了幻想,认为它能拯救全人类,后来她逐渐意识到这样的社会组织并不能够实现她的期盼。同伴约翰安慰她道,我们无法退党是因为我们无法拒绝创建一个美好世界的理想。回到家之后,安娜认真思考着:我参加共产党的初衷是希望获得更大的力量、更多的帮助,去结束那种令人崩溃的、厌恶的生活,追求一种完美。然而,现在看来,党并不能实现这个理想。于是,安娜提交了退党的报告。这一行为充分体现出了安娜的独立反思意识。不止于此,当安娜眺望窗外的景色时,她慢慢地从这扇窗移步至另一扇窗,观看着稀薄的阳光照在维多利亚时期建造的高大的楼房上,而楼群缝隙间的人行道却无法得到阳光的沐浴……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不公现象,安娜的内心充满着波动和思考。
从广义上来看,社会伦理关系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小说中写到,在夜里,安娜做了一个稀奇古怪的梦,“地球在旋转,我的双脚踏在蓝色的雾霭中,而身上穿的却是代表共产主义国家的红色,并缀以代表世界其他国家的杂色。非洲是黑的,但那是一种光泽四溢、令人激动的深黑色就像月亮靠近了地平线,即将升起时的夜空一样。”[10]294梦中的地球是五光十色的,即使是最深沉的黑,都充满着光泽。梦中的地球描写反映出了作者的价值观。莱辛认为,在相对隔绝、封闭的状况中,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自身都存在各自的缺陷与不足,必须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相互沟通,才能实现互利互补、合作共赢,构建起臻于完善的社会伦理关系网络。
四、结 语
在《金色笔记》问世之后,莱辛又写了《简述地狱之行》(BriefingforaDescentintoHell,1971)、《黑暗前的夏天》(TheSummerBeforetheDark,1973)、《幸存者回忆录》(TheMcmoirsofaSurvivor,1974)等作品,通过简洁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暴露出种种社会现实问题。正如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所赞誉的,在《金色笔记》中,莱辛通过两性关系所建构的“自由女性”意志对于全人类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她诉诸笔下的文字并不是这些社会问题的答案,而是充分展现了一个优秀小说家以怀疑精神、充沛的才华与激情,审视当下、预言未来的文学力量,她把这些问题呈现出来以供读者思考。
在《金色笔记》的结尾,两位主人公摩莉和安娜在公寓里互相吻别。摩莉和一个进步商人结了婚,以此摆脱激烈紧张的情感生活,而安娜决定找份工作,不再写作。在爱情、家庭、社会等不同的伦理关系中,各色人物不同的伦理选择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自由女性”意志的主体性与内在矛盾性。在爱情伦理关系中,情感双方的身份、地位常常是不平等的,其中对于情感的付出与回报公平的伦理需求时常会被忽视,或是受到性别压制;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当人拥有了夫妻、父母子女这些伦理身份之后,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持情感与责任的平衡;在社会伦理关系中,小到个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信仰的自由,大到国家,每个民族、国家都有选择封锁或交流的自由权力。在伦理关系中审视个人与群体的“自由女性”意志,对于发挥文本的伦理教诲功能具有重大的意义。尽管在莱辛笔下安娜并没有坚持她所谓的自由女性生活,但是,其“自由女性”意志在反抗权力压制、追寻个体幸福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真正的“自由女性”意志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的解放, 获得物质的自由,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解放与自由,人类的解放可以借助但不能依赖于任何的外力。安娜回归于现实生活的故事结局似乎没有给出任何答案,而这才是生活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