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文化课程培育新时代好少年的创建与实践

2021-11-30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草堰小学刘银山刘兴元

青年心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树人育人素养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草堰小学 刘银山 刘兴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具有良好性格、深厚底蕴、广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教育部于2014 年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因此,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利用文化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地将当地特色文化进行解读,使人文素养根植得更早、更深,是学校教育新的挑战,也是我国教育和人才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

盐城,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盐命名的城市。带有明显地区特色的海盐历史情怀,应该以专题系统式教学纳入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体系。草堰小学就位于大丰区的最南端、江苏省级古盐运集散保护区的草堰镇。学校自宋代的文庙,到近代的正心书院,再到现在创建近百年的草堰小学,历经千年的沧桑和传承。学校秉承“勤真爱美、树人如盐”的办学理念,追求“至真如盐、至美如盐、至勤如盐、至爱如盐”的“四至”德育培养目标,走文化内涵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挖掘“盐”文化资源,建构“树人如盐”育人环境

草堰镇古时又称草埝、草堰场。宋防卤倒灌,设草堰于此,因以名村。草堰镇是江苏省文化名镇,是江苏省古盐运集散保护区,全镇与“盐”文化相关的特征比比皆是:盐城最古老的石拱桥、盐城最古老的水泥桥、望海山亭、义阡禅寺、文庙、三贤祠等。自唐宋以来,面向大海、因盐而聚的盐民、渔民、垦民共同铸就了草堰以“盐”文化为特色的独特自然与人文景观。范仲淹、李汝珍、高适、杨果、朱恕、郑板桥等一个个璀璨的人文大师在此工作、生活、研习、教书,为“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古厚的文化底蕴。

一千多年“盐”文化的传承造就了草堰小学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形成了“勤真爱美、树人如盐”的办学理念。学校以“文化润德”引领全体学生寻找盐文化、体验盐文化、感悟盐文化、传承盐文化,培养文化自信、乐观向上、爱家乡、爱祖国的阳光少年;以“阅读悟德”引领全体学生浸润盐文化及相关的文学作品,养成有良好阅读习惯、善于与高尚品格对话的书香少年;以“劳动养德”引领全体学生学习盐民精神,认真做事,做辛勤劳动、勇于创造的人;以“行知焕德”促进全体学生知行合一,做全面发展的“至真如盐(像盐一样有坚定的理想)、至美如盐(像盐一样有美好的心灵)、至勤如盐(像盐一样有劳动的素养)、至爱如盐(像盐一样有大爱的美德)”的新时代好少年。

良好的德育课程情境和文化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能激发学生在“树人如盐”的育人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学校围绕“盐”文化建设目标,精心设计“盐”文化的“至美”环境,把“树人如盐”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发展的各方面,努力把学校的角角落落发展成为“盐”文化育人的“至美”阵地。

将学校环境按功能分为“景观区、学习区、活动区、运动区”四大区,各区之间主题分明,相互协调,在生活、自然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中,释放“盐”文化至真、至美、至勤、至爱的正能量,开拓“盐”文化环境育人的新境界。

景观区分为广场文化区、廊道文化区、景观文化区三个部分。在“盐”文化广场中,古桥、古井、名人雕像、壁画、校训石、盐文化景观石与绿树流水相得益彰,让“盐”文化植根于学生心田。“盐之韵”(至真的理想)、“盐之美”(至美的心灵)、“盐之歌”(至勤的素养)、“盐之魂”(至爱的美德)主题的廊道文化,增强学生对“盐”文化的认同感。鹤鸣亭、望海山亭、古文庙遗址、正心书院遗址、三贤祠、周氏宗祠古井等景观文化,让学生感受“盐”文化的深厚底蕴。

学习区,在教室和办公区,悬挂、镶嵌“盐”文化的艺术作品、“盐”文化名人介绍、“盐”文化知识相关介绍等,创建“四至”的育人环境,并建立“盐”文化学习馆,分“盐”文化展示区、“盐”文化成果区、“盐”文化研习区三个部分,为“盐”文化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和活动场地。

活动区分为两大方面:“盐”文化展示区和“盐”文化活动区。孩子们在体验、互动、活动中感受“盐”文化的美好,传承“盐”文化精神,弘扬“盐”文化品质,培育“盐”文化素养。

运动区围墙则布置成“盐”文化体育文化展,设置适合孩子们参与的具备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如制盐操、晒盐舞等。

二、开发“盐”文化课程,丰盈“树人如盐”的育人内涵

“盐”文化课程的目标是培育新时代好少年,课程以“盐”文化中提炼出的“树人如盐”的办学理念培育“至真如盐”“至美如盐”“至勤如盐”“至爱如盐”的新时代好少年。

2001 年,正值基础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学校着手编写“盐”文化方面的校本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整理,一本鲜活的富有乡土气息的“盐”文化教材《草堰古文化》诞生了,这是全体师生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几年后,第二本校本教材《我爱家乡》出炉,这次的校本教材有了近百页,其内容更充实,更多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探索。2018 年,古盐文化的研究渐成体系,学校根据不同年级段的特点,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编写了《盐之源》《盐之韵》《盐之歌》,组成了成套的校本教材,每本教材编写20 课时,将“盐”文化的精髓涵盖到小学生的六年学习生活中,分层施行,循序渐进,逐步攀升,使小学生在文化的润泽中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人文素养。《盐之源》:分为盐语启蒙、盐花朵朵、盐根追踪、盐源探秘四个板块,通过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盐民生活、古迹见证等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堰是盐文化的发源地,感受古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盐之韵》:分为盐语启蒙、盐海拾贝、盐光闪耀、盐韵悠长四个板块,通过古井石桥、石闸寺庙、碑亭石刻等文物古迹的详细介绍,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探知,感受古镇的逸韵遗风和文化渊源。《盐之歌》:分为生平简介、主要事迹、实践活动三个板块,从历史圣贤堂、海盐名人传、红色英雄榜三方面详尽描述曾经在草堰这块土地上成长、生活、工作、战斗过的杰出人物。学生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突出贡献,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和奉献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争当时代新人。

三、开展“盐”文化活动,拓宽“树人如盐”的育人渠道

以新时代好少年的要求为指引,以“盐”文化体验、感悟、习传为载体,通过共建“盐”文化“至美”校园、共创“盐”文化“至勤”体验、共寻“盐”文化“至真”梦想、共立“盐”文化“至爱”美德的行动,让学生在坚持“树人如盐”为理念的“盐”文化课程活动中,充分体验、自主成长、快乐学习,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至真如盐、至美如盐、至勤如盐、至爱如盐”的新时代好少年,达成立德树人、扣好人生第一粒钮扣的目标。

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一次大考,通过逆行英雄的奋力战疫,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取得阶段性胜利。这场战疫,留给人们很多思考,其中重要的关键字便是“爱”。

疫情后,我们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主线,以强化学生大爱精神为重点,以“盐”文化为底蕴,以“文化自信、关注体验、形成品质”为理念特色,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在疫情期间,学校开展了“疫情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我先行——‘爱’在草小”德育主题系列活动。通过了解防控措施、讲述防控故事、致敬抗疫英雄、向国旗敬礼、参与家务劳动、演讲最美逆行者的故事、收看新闻频道、书写立志意愿书、师生电话沟通搭桥梁这十大德育行动,丰富了学生疫情假期期间的生活,创新了疫情时代下的“盐”文化课程的内涵与教育理念。

依托课程基地,建立丰富多彩的“树人如盐”学生社团,开展经常性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感悟、传承盐文化的兴趣爱好,为不同潜质、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帮助,提倡自主发展的模式,培养新时代好少年的相关素养。学校创设了“盐之韵讲堂”“盐之歌剧场”,各班级以节目和演讲的形式,讲“盐”文化,演“盐”故事,通过演出活动展示新时代好少年的风采,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良好习惯,在培育新时代好少年之路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实践。

我们建构“盐”文化育人基地,将所有与知识的碰撞化为智慧,从而使学生的品格得以提升,使生命更加丰盈,将每一次憧憬、每一次胜利,精心打造成一个个隽永的仪式,让它们换来一次次真真正正的心跳与微笑。

猜你喜欢

树人育人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