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数来宝在地方文化传播中的助推作用

2021-11-30辛文超

关键词:美食受众文化

辛文超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大同数来宝是在传承明清时期民间艺人的“串话”和快板书等表演形式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曲艺形式,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大同数来宝的创始人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柴京云、柴京海在大同数来宝中,融入了相声,又有戏剧、小品中的人物介入,在中国曲艺界首开先河。大同数来宝采用大同方言进行表演,一人打板,另一人自由表演,妙趣横生。作品内容丰富,当地风土民情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尽显其中,又反映社会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数来宝的作品以小见大,寓意深刻,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大同数来宝不只在大同火爆,在全国也受到了受众的欢迎。

大同数来宝传承了大同方言快板的神韵,吸收了相声、小品、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营养。大同数来宝用的是大同方言,在艺术实践中,柴氏兄弟对语言进行过几次大的改变。从最早纯正的大同方言,变成了夹杂大同方言的普通话。为了使更多的受众能够理解,在大同演出的时候侧重大同话,在外地演出更接近普通话。有人说,这是“大同话的味儿,普通话的字儿。”大同数来宝使用的语言是混合着大同话的普通话。情感共鸣的前提是听得懂。在大同数来宝的多部作品中,经常出现很有趣的方言,比如“没调”“瞎憋丁”“成色”等词,是极具地方色彩的方言词汇的词语,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大同的语言文化。大同数来宝采用大同方言说唱,以对口为主,语言合辙押韵并完全口语化。特别是朗朗上口的排比句式的运用,使得受众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大同方言所带来的的快乐以及节奏感。排比句式整齐,表达效果随之增强,比如,作品《婆媳关系》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家庭小矛盾以独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来,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通过种种现象的列举,进而升华到道理的阐明,这样的传播方式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所传播的内容是受众所关注的,寓教于乐的传播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现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同数来宝的作品传播渠道多种多样,除了在云海曲艺社现场演出外,还通过电子媒体以及类似于优酷这样的视频网站为受众呈现其精彩作品。多样化的传播媒介为其影响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受众群也随之扩大,大同数来宝影响力不断提升。

地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构成了我国文化系统的多样性。地方文化包括当地的文学、艺术、历史、民俗、民风、方言等”。[1]随着社会各界对地方文化关注度的提升,地方文化的传播途径与平台越来越多样化。一般的信息传播过程涉及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多个要素。传播渠道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起的枢纽作用至关重要。地方文化同样要借助这样的传播渠道吸引更多的受众。当然,主流传播渠道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如果再借助娱乐性较强的大同数来宝这个平台对地方文化进行传播,无疑是锦上添花。大同数来宝作为一种传播地方文化的载体,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被充分利用。它是以一种更易于为外地普通民众所接受的方式来彰显大同地方文化的魅力。在全国民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的当下,大同数来宝作为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弘扬地区文化方面突显优势,它以其自身的优势发挥着助推的作用。“以数来宝为载体,宣传大同,让人们了解大同,进而弘扬晋北文化。”[2]

当创作者对地方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时,才能理解该文化的意义,在作品中才能抓住关键点,全面地展现地方文化特点。大同数来宝的创作者身处于区域文化之中,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对地方文化的传播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柴氏兄弟在大同数来宝中汲取多种艺术营养,融入相声、戏剧、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以独特的表演方式为观众带来不一般的曲艺感受与体验。作品话题选取多样,涉及内容广泛,不仅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数来宝的作品幽默风趣,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不仅如此,大同数来宝在全国的声誉越来越高,影响力逐步扩大。很多作品在全国曲艺大赛中等赛事中频频获奖。比如:柴氏兄弟曾两度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现如今,大同数来宝已经成为大同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助力大同地方文化的有效传播。

一、数来宝创设想象空间,助推美食文化的传播

“民以食为天”,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各自将这些与饮食相关的烹饪技法、饮食审美、饮食风俗等发展成了一种文化。大同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的展现,当一道道美食被赋予了文化的意蕴,就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大同的美食闻名于省内外,以美食为媒介,可以品味到一座城市的文化。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故事,感受城市的文化魅力。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美食在城市这座“大容器”中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记忆。美食以其独特的创意,延续了城市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大同作为中国古都之一,多元文化并存、开放包容,赋予了大同美食和合相生的基因。在历史长河中,它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交织出与众不同的大同风味,与塞北杂粮和茶马古道汇聚出独特的味觉感受。

大同作为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厚重的边塞文化底蕴和民族融合印记,大同的美食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大同美食无论从它的色泽、口感以及独特的制作方式等方面都是一绝,因而驰名省内外。现如今,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不再只满足于生理需求,而是在不断地追求美食文化。可以借助大同数来宝这个载体,对大同的特色美食进行宣传,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大同的美食文化。

在《夸大同》中夸赞大同美食时说:“大同是有名的美食城,谁想解馋就来大同,色香味美品位高,又有早茶又有夜宵,尤其是那风味儿饭店特别火,来晚了没座可甭怨我,什么羊肉炖糕莜面鱼儿,豆儿稀粥窝窝坂儿,山药粉条地皮菜,呀,圪和的一起真不赖”。

对于美食的推荐可谓是抛砖引玉,通过数来宝对这种具有大同地方特色的食材搭配方式的介绍,为各地食客创设了想象空间,这种美食情境的设置,使食客在自己的脑海中补充了很多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画面,从而食客的食欲以及想了解大同美食文化的兴趣被深深地激发出来。这种对美食的想象以及对舌尖上的享受的期待会让食客对大同的美食文化有更多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有利于美食文化的传播。

其中还详细地讲到了大同美食之一“大同凉粉”的“哎说起恒山凉粉可要注意,这里边有一个小秘密,为啥大同女儿皮肤那么细腻,全跟这吃凉粉有关系……您吃顿儿屁股甭离地,吸溜的过程屏住气,多会儿达歇要打喷嚏,那皮肤就了变细腻了,看来真还得攉它两碗。”用这种别致、幽默的方式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了吃大同凉粉的生动景象,营造了一种品尝美食欲罢不能的氛围,创设了美好的想象空间,听完这样的描述,对这一美食的记忆挥之不去。使食客对美食的食用过程、吃过之后的功效等产生了美好想象,不由自主对美食以及美食文化就有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食文化的传播。

二、数来宝讲述的故事,助推民风民俗的传播

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是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大同处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相接的地带,民俗风情颇有特色。比如除夕晚上生旺火,中秋节供月,吃糕等习俗。以“吃糕”为例,在大同的经济不发达的岁月里,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以当地产的粗粮为主食,糕就成为了老百姓生活饮食方面的主要选择。有这样一句话,流传了很久“早饭稀饭煮糕,午饭蒸现糕,晚饭火烤糕”。糕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在民间形成了许多与“吃糕”相关的民俗。

在大同,糕文化,已经广泛地深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曾有民间传说,在大同每遇产妇生产时,家里必定要蒸糕,据说腹中的胎儿闻到这种香喷喷的糕味儿,就会主动爬出母腹,产妇不会难产了。

大同油炸糕是山西大同地区传统糕类美食,也是本地人非常喜爱的传统食品。在大同流传很广的一句话:“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说明吃糕所产生的能量大,吃饱一顿可以走四十里地,而且都不会感到饥饿。还有“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按照民间习俗,在搬迁到新居后,大家都要吃糕,以表示庆贺。一般在移动锅灶的那天午饭吃油炸糕。在大同,乔迁(搬家)对老百姓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地人有个习俗就是搬家是要吃糕的。具体来讲,把家具搬到新居后,家人和帮忙搬迁的人,一定吃一顿炸油糕,给新的邻居送一送,以示庆贺,寓意是步步登高。在大同数来宝《装房》中,当朋友听说他的兄弟要住新楼房了,便高兴地说:“等装潢完了把钥匙一交,咱们好好吃一顿油炸糕。”“糕”与“高”谐音。吃糕给人的感觉是特别的喜庆。大同数来宝借助幽默的语言讲述故事,以此为媒介,把这样的习俗传播给更广泛的群众,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并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助力于大同民风民俗的传播。

三、数来宝对名胜古迹有趣的赞美方式,助推历史文化的传播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古韵犹存的历史景观颇为引人注目。这座城,古老而又饱含文化韵味。充满着很多故事的文化名城必然令人心生向往。大同拥有很多具有突出特色的历史古迹,这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它作为一座塞上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为大同留下了宝贵的名胜古迹,比如众所周知的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等。

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的云冈石窟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石窟依山开凿,气势非同一般。现存主要洞窟45个,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面对如此精湛的技艺,不由为之一叹!“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3]石窟艺术以它丰富的内容,细致而精美的雕饰,吸引了受众的眼球。不能不被这样的技艺所折服。这也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能工巧匠利用当时的技术所雕凿,最终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展现出来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等多方面内容,这就是它的博大精深,让受众细细品味,久久难以忘怀。

北岳恒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自古以来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气势壮观,景色如画。“据史书记载,四千多年前舜帝北巡,见恒山奇峰耸立,山势巍峨,遂封为北岳,为北方万山之宗主。”[4]恒山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峰。尤其是位于恒山西侧的悬空寺,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可以说内含着巧夺天工的技艺。整个建筑凿山而建,以几根木支撑悬挂在半空中,它的奇、它的险,令人拍案叫绝,闻名中外。恒山庙群和山、石、树、洞互相交融,形成独特的景观。这些景观各具特色,有的以山水相融而迷人;有的以古建筑之险而称奇,吸引着四方的游客。大自然的原生态展露无遗。在这里,有着宗教、文人墨客的故事,还有着许多的神话故事与传说,留待游客仔细品读它的历史文化。

大同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座名胜古迹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大家可以从中感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大同数来宝《夸大同》中讲到:“地上的文物那就更有名,属于中国一流的旅游城,老祖宗留下了好多宝,可给旅游的人弄好了,有云冈、九龙、上下寺,木塔、雁塔、善化寺,鼓楼、钟楼、昊天寺,还有半山腰搁担(悬挂)的悬空寺……北岳恒山,那就更壮观,有七十二个奇景儿可不一般。”数来宝以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为受众讲述着大同的名胜古迹,赞美着它们的与众不同。由于数来宝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它无法对大同的名胜古迹一一详细描述,但是它以它特有的方式为受众呈现了绝佳的、轻松的、有趣的接收信息的方式。表演的内容安排合情合理,比如:善化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辽金寺院;九龙壁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龙壁;悬空寺是我国惟一的高空绝壁建筑,而且像“有七十二个奇景儿可不一般”这样的内容也生动有趣。娴熟的表演技巧,让受众笑意十足。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把名胜古迹融入其中,赞美着美丽的大同。大同的古建筑群落,彰显着大同的古典高雅以及历史内涵。这些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古风古韵的古建筑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大同的文化魅力,更重要的是成为游客了解大同历史文化的“媒介”。数来宝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赞美着这些名胜古迹,助力于大同历史文化的传播。

大同数来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受众,每一次的表演,每一次的节目,让受众记忆犹新。从受众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所表演的内容还是形式都让他们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大同本地人看了之后倍感亲切,外地人看了之后对大同从陌生逐渐到熟悉,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极好的传播大同文化的载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传播大同地方文化,让更多的人知晓大同的历史、名胜古迹、风俗习惯、方言特色、美食文化,并通过他们再次传播,这样的传播可能是人际传播、也可能是群体传播,还可能是大众传播,但不管是什么形式或方式,无疑会促使我们大同的文化声名远扬。

大同数来宝的作品创作融入了大同人的故事、大同人的情怀,所以不断地能够引发情感共鸣。受众与数来宝的每一次相聚充满了欢声笑语,对于节目中所讲述的老百姓的生活百态,让受众感觉就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作品创作想群众所想,思群众所思,把群众的日常生活搬上舞台,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受众对其的认同度不断提高,并且对数来宝的节目忠诚度与日俱增。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大同数来宝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这有利于受众接受节目中所传播的内容,以及在内容中所体现的大同的人文地理,这有助于对大同地方文化的接受。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文化特征都有所不同,想让外地人去接受大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并非易事。恰好,大同数来宝这种独特的呈现方式,让大家耳目一新,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容易接受融入大同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目内容。通过这样的节目,可以让各地受众了解大同本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地方文化特色。当然,深厚的感情需要日积月累,所以需要不断的接收相关信息。虽然,接收信息的方式与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大同数来宝这个绝佳的传播平台以其独有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大同数来宝这个平台,借助它传播大同地方文化。让受众从了解大同文化开始,逐渐过渡到喜爱。

在全国的曲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同数来宝,利用它的影响力为大同市地方文化传播搭建了良好的传播平台。它是一种天然的接地气的曲种,取材于现实生活,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感。所以大同数来宝在以其艺术魅力感染受众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逐渐接受大同的地方文化。

猜你喜欢

美食受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美食大作战
美食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美食都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