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单纯性

2021-11-30张园

流行色 2021年9期
关键词:用色万物中国画

张园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300141

一、中国传统绘画单纯的生命之美

(一)“单纯”的中国画造型传统

在绘画的过程中,造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样它也是我们绘画的基础,我们都知道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线,在中国的绘画史上,线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鹳鱼石斧彩陶罐”(图1)罐上石斧,大鱼及白鹳眼圈的外轮廓运用粗犷的黑线勾出,它的装饰和描绘大多都是由线在表示的。没有过多的语言仅仅通过不同的线形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和谐的画面,从陶器表面的装饰我们不难发现线已经是中国最早的绘画风格语言;还有战国楚墓发掘的人物御龙图(图2),这幅帛画也是以单纯的线描勾画,衣领及袖子上的曲线表现出身躯的立体感和御龙之具的刚硬厚重形成了刚柔的对比,还有虽然画中龙,仙鹤,鲤鱼等动物都是用作陪衬的,但是其线条的表现也非常的生动优美,通过运用简洁而古拙的墨线就能描绘出物象的外形和动态特征,我觉得这也是中国画的美所能打动人的地方。再如,钱选的《梨花图》(图3),枝干,树叶,花瓣同样是用线,但三个部分线条形质各异,枝干刚健质朴,树叶婀娜多姿,花瓣娇嫩饱满。可见虽然是单纯地用线造型,但是画家却能赋予不同物象不同的情感。这也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之处。中国的线条是更加生动的,是富于情意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画家注入情感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线条。每一条线都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西方绘画则是运用具象,科学的手段来塑造物体本身。

图1 鹳鱼石斧彩陶罐

图2 人物御龙图

图3 《梨花图》

其次,中国传统绘画造型是用符号化手段来表现物象的单纯特征的,运用这种符号化手段表现自然万物为个人的情感抒发提供了生动可感的形象。很多敦煌壁画的造型就具有很强的符号特征。从飞天的造型中可看出,画家用大小,粗细不同的圆弧线和点,面的组合来概括整个画面,画家把重点放在飞天轻盈的身体,飘带和云朵上,而有意地弱化了花纹,饰物等其他单纯的符号化造型细节,这样就使整个画面造型语言更加的单纯,和谐,赋有节奏变化。

(二)单纯、朴素的格调在用色中的体现

用色也是中国画造型的辅助和丰富,在中国绘画中,对颜色把握也是非常明确的,南朝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就是中国画用色的一大特点,是根据物体的固有色彩的类别去描绘对象,追求色彩最原初,单纯的一面,国画的颜色一般要求淡雅,大方,即使是一幅重彩画,也不能让人看了之后觉得很火气,这也是中国绘画吸引人的地方之一。[2]而西方的绘画则不然,他们一般还需要根据光的关系,除画出事物本身的颜色外,还需要考虑环境色,比如一件白的衬衫受到光的反射后便会呈现出黄色,绿色等,这些在西方人画画时多会在画面呈现出来,他们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衬衫的真实质感表现出来,就不是去考虑事物本身的固有色而更多的是去追求它的光源色了。[1]

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运墨而五色具。”浓,淡,干,湿,黑,再加上白组成六彩,其实也是在说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画家在作画时情感的表达也多呈现在黑白之间丰富的灰度变化之间。在大二期间我又临摹了一张王渊的《桃竹锦鸡图》,一幅纯用水墨表现的花鸟画,却能给读画者很大的信息量,也是一幅非常耐人寻味的画作。虽以墨代色,但浓淡干湿的水墨层次变化非常丰富,远近层次分明,虽然全图不着一色但格调已经非常淡雅了,也达到了“无彩似有彩”的效果。很多古人不追求华丽多变的色彩,他们更加崇尚这种返璞归真的色彩,用单纯又丰富的水墨变化来表现万物的单纯,朴素的生命力使自己的情感充分融入到物象之中,这也是水墨画能打动人的地方之一。再如钱选的八花图,我最喜欢其中的梨花图,整体设色清雅,枝干以淡墨勾勒,枝节和出枝根部用花青淡染,叶子中间部分以淡色填染,花瓣淡淡的白色填染与背景相互呼应,整枝梨花给人的感觉特别舒服。

二、个人在创作中对“单纯性”的理解

(一)朴素、真诚的心感受自然万物

中国画十分重视写生,这一阶段也是我们初学画时应该牢牢掌握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艺术生活里,生活离不开写生,在中国画的写生中我们不单单是对景照抄,在写生前还要对植物的生长规律有充分的了解,了解充分后才能更好地把握好的外形,找到万花丛中姿态最美的一朵来进行艺术加工。在花鸟画中写生其实是在写花鸟之“生意”,也就是其生命力。我们在看古画时不难发现,很多古人都是对自然万物反复观察,最后加之自己内心情感所创作出一幅幅经典作品。如崔白的《双喜图》枯枝折倒,残叶飘零,禽鸟的鸣叫把秋天的萧瑟描绘得淋漓致尽,这也正是自然界寻常生命景象的再现,这脱离不开画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其实画画的基础是现实生活,我们不仅要向古人吸收技法,还要用朴素,真诚的心去感受自然万物,从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炼精华,写生不能照葫芦画瓢,而是要活写,不能死写,好的作品应比生活更美好。要把生活过得如画一般,这样也能与绘画相结合。

(二)“物我同一”——与物心灵的对话

天地万物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作为自然中的一份子,我们也应该这样,要和自然万物相融,我们应该以一颗单纯,真诚的心去观察万物,当我们聚精会神地去观赏外物的时候,心无旁物,去和观赏之物心灵对话,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现你与物已经混为一体了。就好比我们的情绪也会带动周围事物,当我们非常欢乐的时候看见的动植物也跟着欢乐起来;当我们悲伤的时候,所看到的事物也自然地黯然失色了。其实这也是像朱光潜先生说的移情是一个道理:“当人们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他生命,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和情感,同时,人自己也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了共鸣。”他还曾在《西方美学史》中说过:“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是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这也是我们在平时写生过程中需要锻炼提升的。[3]

(三)个人创作过程中的感受

自古以来,好的作品与画家内在的美好品德是相符合的,我们在学习绘画时首先要学习古人单纯,朴素的美好品德,与真,善,美相结合。郭若虚曾经说过“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可见其人品对画品的深远影响。所以我觉得要想把画画好,我们要先学会做人。画画的人还需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它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同样也是我们创作时的心态,只有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单纯朴素的的平常心态,不受一些妄念的烦扰,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最真实的自己,保持我们内心的平静,去除私心杂念,用心的去看各种事物,找到事物中优美的部分,然后再加之绘画技法进行创作。其次我认为在我们现阶段学画时也要先学习到古人的程式,有了正确的程式,这样也可以使我们在看画,学画的过程中避开一些不必要甚至错误的方法,少走一些弯路。画画时想古人所想,尽可能的去贴近他当时作画时的状态。

当时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谧》(图4),也是希望自己在今后的绘画路上可以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创作初期,我的绘画灵感来自秋天学校满地的银杏落叶,满地的黄色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之后便开始去了解搜集一些银杏相关的资料,并受到了美国画家Milton Avery 作品的色彩搭配的影响,我认为在创作之前首先物象要先打动自己,这样才会在创作期间一直投入自己真实的情感,感己而后感人。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我们还要服从心的支配。我的创作树干的勾勒借鉴了宋代赵佶的《腊梅山禽图》,用笔的提按,顿挫也是符合我画面上的需要,叶子的勾勒也多借鉴了宋代花鸟小品,尽可能地让叶子有精气神,线条有呼吸。在用色方面当时只是想要一种单纯的用色,在黄和绿之间最终选择了自己更倾向的颜色。而在构图上有借鉴一些日本画的构图形式,希望通过运用国画的技法来呈现出一种与日本画不一样的格调。

图4 《秋·谧》

猜你喜欢

用色万物中国画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
“墨点无多泪点多”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