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数据分析的传统村落空间活力表征
——以黄山市西溪南村为例
2021-11-30陈晓华刘松婷张馨木
陈晓华,刘松婷,张馨木
(安徽建筑大学a.建筑与规划学院;b.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合肥 230022)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活化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空间活力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状况的映射,揭示传统村落空间活力表征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人口流失、设施落后、文化失传等空间“失活”问题。
“活力”一词,最初被用于生物学领域,表述的是生物体旺盛的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被逐渐引入城市规划领域,空间活力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开始被视为衡量空间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判断空间使用效率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凯文·林奇将“活力”定义为聚落空间结构形态对生命机能、生态要求和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简·雅各布斯认为活力塑造的影响因素有功能混合度、空间形态、建筑年代、人群密度,城市在人和人群活动与生活场景交织的过程中获得活力;扬·盖尔认为功能复合度、交通可达性、空间形态是影响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空间活力来源于所处场所、相应的人群及其活动;蒋涤非认为人的聚集、生活是产生活力的动因。由此可见,空间活力与人群行为活动及物质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国内学界对空间活力研究主要围绕影响因素、遗产保护传承、更新策略等主题展开,主要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街道空间、滨水空间、商业空间等研究对象,针对乡村发展活力,Holland 等从经济表现、人均GDP 增长和低于贫困水平的人口比例来衡量农村活力;Turcanu通过人口数量、经济收入、基础设施水平、社交活力、文化生命力等方面体现农村活力;Vujicic 等认为农村发展过程中包含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维度组成乡村活力;万成伟提出农村内在活力是由社区产业经济活力、社会文化活力、物质空间活力共同组成。既有研究对传统村落空间活力关注较少,因此以国家级传统村落西溪南村为例,基于多元空间信息数据挖掘与分析,从社会空间、物质空间、文化空间3个维度揭示传统村落空间活力表征,进而提出传统村落空间活力提升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选取国家级传统村落西溪南村为研究区域,见图1。西溪南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南部,紧邻高铁黄山北站,距徽州区政府所在地岩寺镇5 km、黄山市区(屯溪区)10 km、黄山风景区50 km,地理位置优越。西溪南村有着1 200余年的历史,历史遗存众多,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总面积2.71万m,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经济的绝佳之处,2012 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录,2019 年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图1 西溪南村区位图Fig.1 Location map of Xixinan village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和调研数据。其中:各类设施地图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Ⅰ)数据、人群热力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信息平台;人群空间体验数据来源于携程、大众点评平台,道路矢量数据来源于天地图数据平台;历史建筑及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信息来源于国家传统村落申报“一村一档”数据和实地调研。
1.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18-20],将社会空间、物质空间、文化空间作为传统村落空间活力分析的3 个维度。社会空间反映空间的“人气”和社会活动状况,是传统村落活力的外在表现;作为人群活动的场所,物质空间是传统村落活力的空间呈现;文化空间体现传统村落的特色价值,是传统村落活力持续之根本。传统村落空间活力表征分析框架见图2,从人群空间行为与空间感知、道路交通与社会服务设施使用情况、传统文化空间分布等方面,基于多元数据挖掘,运用ROSTCM6 文本分析、百度地图热力图、空间句法及ArcGⅠS 空间分析工具揭示征传统村落空间活力表征。
图2 传统村落空间活力表征分析框架Fig.2 Analysis framework of spatial vitality re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1.2.1 ROSTCM6文本分析工具
ROSTCM6 文本分析工具是用以辅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型社会计算平台。通过ROSTCM6 软件对评论数据进行词频分析处理,运用网络采集器获取西溪南传统村落的大众点评网络评价数据,将网络评价数据导入文本分析中对其进行语义网络和社会网络分析。先进行分词处理,将一句话拆解成多个词汇,再对词汇进行词频分析,利用软件构造可视化图形,得到游客反馈中评论数据的语义词汇关系,解析游客的体验感知情况。利用情感分析工具对人群感知情绪体验进行分析,得到相关游客游览后的感知体验。将游客评论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提取出来,且分为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反映出游客对西溪南传统村落的体验满意度和情感态度,得出积极、消极的感知反馈情况,以此反映西溪南村社会空间活力状况。
1.2.2 百度地图热力图
百度地图热力图能够实时动态反映人群聚集特征的时空数据,具有时效性,每15 min 更新一次,在规划设计领域有大量应用探索。其主要原理是用户使用手机百度相关平台获取数据,统计不同区域范围内的人群数量,经过系统密度处理后,用不同颜色实时呈现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聚集程度,实现在空间地图上的可视化,用以研究人群聚集的时空特征以及行为活动变化路径。
1.2.3 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将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抽象为连接图,再按图论的基本原理对轴线或特征各自的空间可达性进行拓扑分析。本文主要涉及到句法分析的空间整合度与选择度,整合度(Ⅰntegration)指空间系统中某一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的集聚或离散程度,反映空间在整个系统中的中心性,整合度越高,空间可达性越高,越易集聚人流;选择度(Choice)指出现在最短拓扑路径上的次数,选择度越高的空间更有可能被人流穿行。
文中依据道路交通现状研究西溪南传统村落的道路空间表征,利用CAD 线段工具构建道路交通空间轴线图,将CAD 手绘轴线数据导入DepthmapX-0.6.0 软件,利用空间句法线段分析模型得出西溪南传统村落“空间整合度”和“空间选择度”,用以描述村落街巷等道路空间的可达性和可经过性,揭示村落道路空间的现状活力特征。
1.2.4 ArcGIS空间分析技术
根据网络采集器爬取各类设施的地理位置信息,同时结合实际调研数据进行比对校正,利用ArcGⅠS 10.6 核密度工具分析西溪南传统村落的设施集聚空间,得到村落的设施集聚特征,反映村落的活力聚集点。运用ArcGⅠS 10.6 创建渔网功能,将研究区域划分成20 m×20 m 的格网,载入提取的优秀历史建筑坐标,并基于空间位置将各地理坐标点与渔网建立空间连接关系,编辑图层属性,计算每个渔网空间里包含的坐标点。为实现更加直观的视觉效果,利用ArcScene 10.6进行空间拉升,各网格中聚集点数据越多则海拔越高,据此实现优秀历史建筑空间肌理表征的可视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社会空间
体验者的空间感知和人群聚集活动可从动态视角揭示人群活动的空间特征。体验者对空间的情感来自村落空间的各方面,直接反映空间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接受程度及空间停留的意愿。人群聚集程度高,反映出空间品质高,人群更愿意停留,凸显空间更有活力。
2.1.1 空间感知
使用ROSTCM6文本分析工具获得西溪南情感分析数据统计,见表1。根据搜集的评论数据,积极情绪的综合占比最大,为81.79%,且高强度的积极情绪占比达44.22%,其中积极词汇“村落”“湿地”“免费”“漂亮”等说明游客对西溪南传统村落的旅游景点与环境较为满意,喜爱村落的自然风光,体验者心理感知满意度高;消极情绪占比为13.87%,高度消极情绪仅占0.58%,主要用“失望”、“可惜”等消极词汇描述村落的基础设施,说明西溪南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表1 西溪南情感分析数据统计Tab.1 Statistics of sentiment analysis data in Xixinan
对375 条网络评论数据的词频进行分析,结果呈现出由核心逐渐向外扩散的圈层模式,依次为核心词汇、次核心词汇、外围词汇。其中被线条连接的数量越多,表示其评论频次越多;越接近核心表示与核心词汇的联系越紧密。图3为西溪南语义网络与社会网络评价分析示意图。
图3 西溪南语义网络与社会网络评价分析Fig.3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semantic network and social network of Xixinan
由图3可看出:“村落”与“黄山”属于核心词汇,反映村落地点,其余词汇逐步扩散;“景区”“开发”“游客”“地方”“门票”“景点”等属于次核心词汇,主要围绕核心词汇布置,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反映游客对西溪南景区、景点、村落建设的空间感知印象较深;处于外围的“建筑”“免费”“徽派”“拍照”“树林”等是对核心、次核心词汇的补充,反映游客对西溪南村建筑特色、商业活动、文化及游览等方面的现状建设感知情况。西溪南村的语义网络和社会网络分析图显示,重要的中心性核心词汇能够凸显游客对村落景点服务现状的评论,村落旅游开发状况受到高度关注。
2.1.2 人群活动
不同时段内人群活动的热力图,即人群在村落空间的集聚情况,可反映空间活力的外在表征。截取2021 年4 月18 日不同时段西溪南村百度地图热力图,对比分析西溪南村不同时间段内空间人群聚集活力变化的状况,如图4。
图4 村落人群聚集热力图(2021年4月18日)Fig.4 Heat map of crowd gathering on April 18,2021
图4中不同色彩圈层代表1~8级,由高到低的热力强度等级,一级聚集圈层表示人群最密集,反之表示人群聚集强度越稀疏。由图4可知:主要空间集聚区为西部商业休闲旅游区、北部综合旅游服务区和南部入村道路集中区3个区域;不同时间段3个区域的人群聚集强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9:00—9:15时间段,南部入村道路的人群聚集强度逐渐上升,形成连续性的带状,说明该时段人群正在向村落聚集的路途中;10:30—11:30 时间段,西北部休闲、综合旅游区出现3~4 级较高强度的聚集区,总体上呈现向西北部扩散的趋势;15:00—16:00时间段,人群高度聚集在西北重要景点区,出现双核、多核的1级强度圈层区域,游客数量积累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全天各主要时间段内人群行为活动的流线主要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变化,自17:00 左右,游客开始返程,人群逐渐由西北向东南转移,直至17:40左右046村道及丰南大道出现4~6级的强度聚集区。因此村落整体人群活动集聚程度较高,表现出明显时空差异。
2.2 物质空间
物质空间活力状况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是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基本的构成要素,本文从交通布局、社会服务设施集聚两方面解析西溪南传统村落物质空间活力特征。
2.2.1 村庄道路
交通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活力的主要因素,便捷的道路交通有利于人流的引入,反映出道路交通的可达性和可经过性。利用空间句法“空间整合度”和“空间选择度”分析西溪南村落内部交通空间可达性和承载能力,揭示道路交通现状活力,见图5,6。
图5 西溪南道路交通空间整合度Fig.5 Spatial integration of road traffic in Xixinan
由图5可知:丰南大道至046村道整合度最高,便捷性、可达性最强,承担着重要的内外交通连接作用,但由于046 村道两侧的建筑退让较小,两侧道路空间狭窄,不利于车辆及行人通行;临近镇域的9~11 号路段的全局整合度较高,可达性较强,容易集聚人流,利于交通向村落内部延续;村落北部的5~8 号路段,全局与局部的整合度均较低,承载能力较弱,其通达性有待提升。由图6 可知:046 村道的人流穿行最多,在出行最短路径选择中占有较大优势,该路段交通量长时间处于峰值,存在交通拥堵及交通安全隐患。现状调查也表明,西溪南传统村落内部交通道路狭窄,未建设完整的消防网络,村落断头路较多,静态交通不够完善,存在大量车辆沿路停放、阻碍道路交通的现象。说明交通空间使用具有差异,部分道路通达性有待加强。
图6 西溪南道路空间选择度Fig.6 Spatial selection of road traffic in Xixinan
2.2.2 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28]中的POⅠ数据分类,采集旅游景点、酒店宾馆、休闲购物、教育培训、生活服务、餐饮服务、政府机构等7 大类型功能设施的空间信息,利用网络采集器从百度地图上爬取兴趣点(POⅠ),并利用ArcGⅠS 对主要服务设施的聚集情况进行可视化表达,见图7。
图7 社会设施服务核密度分析Fig.7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of social facilities services
社会服务设施聚集程度越高,空间功能就越多元化,服务范围和对象就越广泛,空间使用效率就越高,空间活力度越强。伴随着村落旅游开发,西溪南村落内部逐渐增加了公共管理服务设施以及民宿、餐饮等商业服务设施,对外服务能力逐步加强,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但设施使用在空间上存在分区集聚差异。图7 显示:社会服务设施集聚最密集的区域主要位于靠近镇区村落南部入口,沿046村道布局的社会服务设施较密集,酒店宾馆、休闲购物、教育培训、餐饮服务、管理机构都具有集聚核心点,社会服务设施相对齐全,空间功能多元化最明显,该区域是村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空间活力最强;村落北部也是设施相对聚集区域,旅游景点、酒店宾馆、生活服务等设施相对集聚,7大类设施混合度较高,呈空间多功能融合发展态势。
2.3 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空间载体,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千余年的村落发展历史过程中,西溪南村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营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村落文化空间。
2.3.1 文化资源
传统村落历史悠久,保存有相对完整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传承延续文化的景观基因。西溪南村保存了具有空间集群性、完整性的优秀历史建筑群,拥有民居、宗祠、寺庙、园林等多处明清古建筑,如“丰溪八景”“溪南十园”等著名遗迹、老屋阁和绿绕亭国家级重点文物、姚氏古宅和潘氏古宅等市县级文物;另有红色文化遗址琶塘、黄山义义会馆、观音桥,水域文化资源吕堨、丰乐河、雷堨、鸳鸯湖,古树名木银杏、桂花、罗汉松、白果树等,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鲜明地域特色。自古以来,西溪南村涌现出无数贤人志士,也充分展示出村落底蕴深厚的徽商文化、家风文化和耕读文化等。西溪南村已成为徽州文化重要的研学基地、浸润儒家思想的文化传承之地。
2.3.2 文化载体
传统街巷和历史建筑是传统村落文化的物化形式,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空间形态,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凸显出村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明地域特色,其保护发展状况反映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活力状况。依托特色街巷和众多历史建筑,西溪南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空间肌理,展现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村内街巷空间在村落文化空间组织中担任重要角色,重要的历史街巷包括十八街、中街、后街、十字街、溪边街、绿绕亭巷、进士巷、更夫巷、当铺巷等传统石板街巷,将村落主要历史建筑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肌理,如图8。采用ArcGⅠS 的渔网可视化方法揭示西溪南村历史建筑的空间集聚状况,如图9。
图9 历史建筑文化空间集聚示意图Fig.9 Schematic diagram of cultur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由图8,9 可看出,西溪南村优秀历史建筑沿重要历史街巷分布,其中文化活力聚集最强的为中街,凸显出村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明地域特色,形成了以传统街巷为支撑、历史建筑为主体的村落中部集中区和北部文化集中区。表明西溪南村传统空间肌理保存较好,历史空间聚集性明显。
图8 历史街巷与历史建筑空间肌理Fig.8 Historical streets and spatial texture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3 结论
以安徽省黄山市西溪南村为例,基于多元数据挖掘与分析,从社会空间、物质空间、文化空间3个维度揭示传统村落空间活力主要表现,得到以下结论:
1)西溪南村旅游开发现状受到高度关注,体验者对村落的心理感知满意度高,村落人群聚集程度整体较高,人群活动呈时空集聚性,社会空间活力整体较强。
2)西溪南村交通空间使用差异化明显,部分道路通达性有待加强,社会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呈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且多功能化态势,村落物质空间活力不均衡。
3)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价值鲜明,传统空间肌理保存完整,传统文化的空间显示性突出,文化空间活力提升潜力大。
4)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为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更新发展,需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空间活力:更新传统村落空间功能,满足旅游开发等多元化发展对传统村落功能新需求,增强村落空间的可体验性与可利用性;适应性改造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完善村落道路交通网络,合理配置社会服务设施资源,提升村落空间承载力;深度挖掘村落历史与地域特色文化价值,创新文化体验式形式,提升文化空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