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趋势

2021-11-29李红琳兰凯松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文化馆

李红琳 兰凯松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文化馆

前言:

本文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便利性、普惠性、基本性、均等性的特征分析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因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等原因而产生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同时也分析了社会化的优势。并着重介绍了武侯区文化馆社会化现行的“1+N+1”模式,即1个基础运行管理服务团队,N个品牌项目,1个全过程监督管理团队。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满足人们的公共文化需求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行为。

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公益性。公益性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大众公共利益需求。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

2.均等性。均等性是指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的应该公平的分配。人人都拥有平等享受文化资源的机会和权利,不受性别、年龄、种族、身份等因素的影响。

3.普惠性。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惠及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所普遍享有,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

4.基本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做到对文化艺术的全面普及,人民群众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满足。

5.便利性。便利性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公共文化信息的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等多方面的便利。

(二)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1.公共文化服务起着引导社会思想、凝聚社会力量、培育公民素质的作用。公共文化服务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

2.公共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国家软实力是国家的文化要素、政治观念和政策体系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吸引力,其中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因素。

3.公共文化满足人民群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普惠性、均等性、便利性能够极大的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美好需要。

(三)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结目前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分为以下主要的三种。

1.“政府办文化”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办文化,政府管文化,文化供给体系,文化资源由文化事业单位对体制内资源进行筛选、整合、提供。文化资源配置手段单一、固定。

2.外包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制度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专业能力较强、满足服务需求的供应商为公共文化服务承包的对象。

3.合作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把资金捐赠给政府。政府通过基金会运作,把资助公共文化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有效地投入到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去,使分散的资金发挥规模效应。

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产生及必要性分析

(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产生

1.公共文化服务社會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全球化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迅速增长,社会力量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事务的热情也高涨。

2.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政府的弊端在市场经济下日益凸显,要求政府逐步推进分权化。政府需要从全能政府向市场经济下的有限政府转变,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把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社会能够自主解决的事项从政府职能中转移出去,把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交由社会力量承担,做到简政放权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更多空间。

3.公共文化服务改革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导火索。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政府在不断的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破除政府传统的大包大揽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主要方向。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性分析

1.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政府缩减规模、提高效率、减轻财政压力和社会责任,而且有助于社会力量以其组织优势,实现与政府政策、资金优势的互补,形成多元共建格局,有效弥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过于单一的制度性缺陷。

2.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有利于促进服务机制的创新。由于社会力量对文化市场信息较为敏感,对公共文化需求更加了解,在运作机制上具有灵活性,社会力量的参与将极大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有效的纠正“政府失灵”。

3.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有利于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公民文化需求、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提高公民福利水平。同时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区域失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

(三)武侯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具体表现

武侯区文化馆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托底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主导,通过委托或招标的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模式。采用“1+N+1”模式。1个基础运行管理服务团队,N个品牌项目,1个全过程监督管理团队。

1个基础运行服务团队。政府主导,社会化运行,提供国家一级文化馆免费服务项目清单中的服务,按照国家一级文化馆的相关要求,提供日常免费开馆服务,负责指导下一级文化站工作,为下一级文化站培训人员,并向下一级文化站配送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非遗文化等活动,普及文化艺术知识,开展社会文化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包括小剧场基本运行,提供满足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演出,免费举办或承接国家、省、市、区政府及文体旅游局相关文化惠民活动。

N个品牌项目,以项目化的方式购买服务,打造系列文化活动品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共建共享。

1个全过程运行督导团队,委托社会组织(公益性质)做好全过程督导工作。完善相关监管的制度建设,拟定项目考核标准和办法,将监管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做到有章可循,验收有依据。

武侯区文化馆“1+N+1”模式整体服务外包模式,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的优势,整合了社会资源,发挥了社会力量的组织优势,同时形成政府转变职能由办文化转变成管文化。但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社会化后人员不稳定性。

文化是一个传承的过程,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其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社会化因为社会化后其工作待遇、发展空间十分受限必定会带来工作人员的流动。

2.社会化后企业等社会力量的逐利性与公共文化的公益性相悖。

公共文化服务因为其公益性、均等性、普惠性等性质,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其是非营利性,由政府提供财政保障支持的。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因为社会力量其逐利性,必然会导致社会力量压缩成本,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未来社会力量与政府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互补结构

武侯区文化馆新馆总面积7200平方米,场馆规模大,编制人员少,在编人员仅4人,服务面宽量大,运行专业性要求高,按照传统工作运行模式难以保障文化馆高效运行。为破解难题,武侯区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目前已形成“1+N+1”项目化运行的创新模式。使其与政府和市场组织形成了互补性。其中整合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主体的力量,使多元主体展开相互合作,共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多元互补”的结构。

第二、未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管办分离”,实行管理者与生产者分离,形成良性机制

2017年-2020年,武侯区文化馆通过招标的方式购买精品剧目,打造“N个品牌项目”,如《荟萃蓉城》精品剧目惠民展演、开心麻花舞台剧《莎士比亚别生气》、《舒克与贝塔》、四川曲艺《魅力天府·曲韵武侯》系列文化活动等。通过“管办分离”,充分挖掘并发挥了社会力量的优势,满足了百姓的更加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武侯区文化馆充分的充当了管理者的角色,前期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使项目更加公平、公正,经得住群众的检验。在项目过程中,武侯区文化馆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使项目正在保质保量的落地。项目结束后武侯区文化馆组成专项的项目验收小组,验收合格后支付款项。

在我国传统体制下,政府一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主体,另一方面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主体。政府的管理责任,一方面体现在政府法律、财政等方面提供保障。一方面体现在项目决策、项目执行过程监督和项目验收。同时社会力量根据政府管理者的服务需求,通过竞争的方式提供相应的服务,形成一个良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环境,促进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社会格局。

第三、未来将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过程监管

武侯区文化馆委托社会组织(公益性质)做好全过程督导工作。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督导。一是“事前做好制度建设”,通过文化馆、外包服务运行方、全过程督导团队,三方前期论证,做到督导内容有定量、督导项目有分类,做到督导有依据、督导更科学。二是“事中做监管”,“每周有总结”、“每月有推进”、“每季有测评”、“每年有报告”,做到对外包服务运行方工作层层环节有把控、工作内容有指导。三是“事后写总结做报告”,邀请文化艺术类专家、专业财会人员、律师、督导团队、区文化馆主管领导以及市民群众,多角度、多方位的对外包服务运行方做一个项目年度考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总结经验、推介典型,提高后续服务质量。形成一个由文化馆负责掌舵,外包服务运行方、全过程督导团队两个引擎驱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服务有序、有效的稳步前进的特色的“武侯模式”。

服务过程的监管,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政府因为管理事故过于庞大,人员不足等原因,政府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准则,确保企业、社会组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开展工作,同时建立第三方评估准则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范围和标准,以指导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运作。同时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项目管理、绩效评估、财务管理等考评机制,在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通过全过程监管以此规范项目社会化工作,提高项目水平。形成“以评促改,以改建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第四、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将逐级推进,达到总馆分馆全面覆盖

武侯区文化馆已经完成形成县级文化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社会化特色分馆服务点。目前已全面建设完成11个街道普惠分馆,7个社会化特色分馆,覆盖率达100%,形成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总分馆建设机制和武侯经验。继建立以来共计开展400余次特色文化活动,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丰富了广大武侯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引入社会力量与分馆建设与运营。一是解决了总分馆的建立需要大量优秀和专业人才的问题。二是社会力量众多,有利于总分馆项目建设的迅速铺开。避免“试点易,推广难”的情况发生。三是社会力量竞争机制让各分馆积极作为,实现自我推动,充分调动各分馆积极性。四是激发创新意识扩大优质文艺创作的展示舞台,避免出现“一次性文化产品”。

结  论

本文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因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等原因而产生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同时也分析了社会化的优势。并着重介绍了武侯区文化馆社会化现行的“1+N+1”模式,即1个基础运行管理服务团队,N个品牌项目,1个全过程监督管理团队。并展现了武侯区文化馆的社会化后取得的成果,也分析了其模式中的不足之处。

本文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趋势的预测是基于武侯区文化馆的模式,未全面的反应其他文化馆的做法。国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改革态度是坚决的,而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全國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开始不同的探索,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妍.《文化体制改革视域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

[2]李山.《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

[4]张晓明,等.《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杨立青:《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文化馆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