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灯笼之美 悟灯笼之善

2021-11-29梁家齐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灯笼家国课文

一、教材分析

《灯笼》是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以“灯笼”为题,回忆其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文中作者与灯笼回忆的梳理以及“灯笼”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是这篇散文的学习重点,进而最终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起点)

1.为人:通过学习《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这三篇文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民俗文化,而灯笼又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对于文中的一些浅显的比较直观的情感是容易理解的,但文中将情感升华到家国情怀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从而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从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

2.为文: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散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比较了解,但是涉及到自读课文的阅读策略,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尤其是“灯笼”这篇具有深层意义价值的作品,更需要教师提供策略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

三、教学目标(终点)

根据学情分析设计教学目标的两个维度,分别是学生能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再次体验自己阅读散文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并提升自己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独特体验的语文经验。结合课文后阅读提示“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进而具体到以下目标:

1.列出作者与“灯笼”的回忆,理解作者如何将这些回忆组织起来。

2.寻找打动自己的语句,体会作者在回忆中注入的情感。

3.品味优美的句子,并尝试写作类似文章。(言语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我”与灯笼之间的回忆及其中所蕴涵的情感。

难点:理解“我”通过灯笼所传达出的一种家国之情。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中点)

(一)课前导入

教师询问学生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可以见到灯笼?灯笼有什么用途?(学生预设:家门前过节的时候,寺庙里猜灯谜的时候……灯笼可以照明、祈福……)教师随之总结(并根据总结内容展示灯笼的相关图片):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散文家吴伯萧的《灯笼》,看看他与灯笼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归真:初读有声,理“我”与灯笼之缘

1.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告诉作者与灯笼有许多故事的一句话回答。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缘”与“挤”字自由朗读课文,理“我”与灯笼之缘,列出作者关于灯笼的“记忆”。

学生回答“我”与灯笼的记忆:第 1、2 段,小时候喜欢火、光、灯笼;第 3 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 5 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 6 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 7 段,元宵节看灯;第 8 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 9 段,紗灯上描红;第 10 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言语实践内容:

灯笼与“我”有着不解之缘,一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夜晚接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会想起接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会想起乡俗还愿,村口红灯高照;会想起               ;会想起                             ;会想起  ;                                。

4.教师提问学生这些“我”与灯笼的回忆作者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呢?请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该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预设:或时间顺序来排列,或角度选择来安排,或情感变化来营造,或实与虚来映衬……

教师梳理学生答案,并总结课文阅读提示的内容:这就是散文的自由笔法,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灯笼,感受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求善:再读有情,探“我”的记忆之念

1.教师让学生采用默读方式再读课文,找到“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体会“我”与灯笼的回忆中具有的复杂情感。

2.教师找3到5名同学进行范读,然后找1到2名同学进行点评。

学生回答预设:

(1)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表现家乡人的淳朴、善良;

(2)“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3)“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4)“……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5)“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3. 教师总结学生朗读中所体会到的“我”灯笼回忆中的情感,随之在多媒体课件展示言语实践内容:

灯笼是慰藉孤行客的淳朴与善良;

灯笼是思慕庭院静穆的长幼之情;

灯笼是                      ;

灯笼是                      ;

灯笼是                      。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及自己的感受填写言语实践,教师找1到2名同学汇报。

(四)至美:细读有感,品心中“灯笼”之美

1.教师根据前面环节的内容:作者对灯笼的回忆有实写有虚写,引导学生找到对灯笼想象即宫灯的内容,从而将作者情感的升华揭示出来。

2.教师点明课文第10段的引用,学生齐读,教师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汉献帝和曹操这段故事。教师随即在多媒体课件播放以下内容:(教师范读学生听)

汉献帝刘协因曹操权势日重,与伏后计议,嘱约孙权、刘备为外应以锄曹。曹操从穆顺的发髻中搜出密书,带剑入宫,命华歆把伏后乱棒打死,还鸩杀了伏后的两个儿子,杀了伏完及穆顺的全家。

3.教师将文中《逍遥津》的唱词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

叫孤王思想起好不伤悲!

曹孟德与伏后冤家作对,

害得她魂灵儿不能相随。

……

上欺君下压臣作事全非。

欺寡人在金殿不敢回对,

欺寡人好一似羊入虎围;

……

欺寡人好一似猛虎失威;

欺寡人好一似犯人发配,

欺寡人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

风狂浪荡,

白浪滔天,

船行在半江,

吾是难以回归。

找1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发言理解唱词内容,教师随之总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又杀死汉献帝刘协的伏皇后、董贵人以及伏后所生两个皇子。而且他死后不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此时的汉献帝极是可怜可泣呀!就像文中所说“他只得与灯笼作伴”,人盛,灯笼盛;人没落,灯笼也破落,成为一盏孤灯,可以说灯笼和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4.教师随即提问学生:除了汉献帝,文中还提到了那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辛弃疾、霍嫖姚、李广、裴公李愬。

教师继续提问: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预设:他们都是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英勇作战。

教师继续追问:他们又与灯笼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

5.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展示背景链接:

1931 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 “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如今这块美好的热土,内有军阀混战,外被日本的铁蹄所践踏,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教师总结:也正是如此,作者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有六击匈奴的西汉名将霍去病,有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的飞将军李广,有成功进讨淮西叛军雪夜入蔡的李愬,是让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唐朝裴公……而在国难当头,作者抒发了宁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

6.教师引导学生看第12段“壮”字,进而得出是一种悲壮激越的家国壮怀。

教师总结:作者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我们美好的家园。让我们一同来读,读出这份悲壮激越,读出期望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豪情。

7.学生带着悲壮的情感齐读第11、12段。

教师揭示文章主题:内忧外患,国难当头,吴伯箫从灯笼这一小处着笔,一盏小灯笼,不只有记忆中真实的美好,也有挑起他心中一颗赤诚的爱国胸怀的美好,作者以笔为矛,团结抗战,保卫家国。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乡情,感受到这文人的柔肠,也让我们看到他的国恋,他渴望为国战沙场的铮铮侠骨。

(五)圆融:总结收获,写我心中的“灯笼”

1.教师总结:所以,在作者笔下,记忆的网里挤着太多太多,有个个人物、种种民俗、样样文化,网里溢出了亲情的暖、文化的厚、国恋的壮!在这盏小小灯笼里,挤着的是深深的情思、大大的家国情怀,这才是灯笼结下的那份缘呀!

2.布置作业:学完了《灯笼》这篇课文,想必同学们都对灯笼所象征的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请大家把这种想法用文字呈现出来,这也是本节课的作业:你可以写你心中不一样的“灯笼”,也可以写灯笼以外的能够体现你个人情感的事物,字数不少于600。下节课老师找同学来读一读你所写的心中的“灯笼”。

作者简介:梁家齐(1997-),男,辽宁海城人,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灯笼家国课文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糊灯笼
端午节的来历
鸟与灯笼
谁咬得更厉害
背课文
挂灯笼
挂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