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批评的文化思考
2021-11-29饶娜
饶娜
摘要:译者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不可能完全忽视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相反,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从意识形态、文学传统和规范、文化价值观三方面对译者的影响来看,翻译批评理论体系中应涵盖这些方面,以便对译文做出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译者;双重文化身份;社会文化因素;翻译批评
一、引言
翻译批评是指译评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译本或译论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从传统的研究角度看,翻译批评的方法主要有:“解读还原”、“语言分析”、“译本比较”和“文化批评”(郑海凌 2000)。翻译批评者评价译作时,不仅要全面考虑译作和原作文本间的忠实和正确传译, 还要重视文本以外的客观文化因素对译者的影响,这样综合考虑,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译本。
二、译者的双重文化身份
译者是原文文本和译语读者交流、交际的桥梁。译者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完全融入原作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另一方面他又得面对译入语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他对原作的理解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所属的语言、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其次,译本读者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译者的决策。传统的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完全融入原文文本的世界,使自己在一个与译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完全隔绝的“真空”中从事翻译。与此相联系,翻译批评者们在对译本进行评判时也只对译本和原文进行文本间的比较和对照,往往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对译者的制约和影响。事实上,译者所属的译语文化语境的各种客观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译者的翻译活动。因此,译评者在评判时必须将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纳入评判体系中,以做出更全面、科学、辨证的翻译批评。
三、翻译批评应考虑的社会文化因素
翻译批评是对译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因此译评者在评判译作时要考虑的社会文化因素也就是影响和制约译者的译语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很多,但影响译者的是那些通过长期发展,为特定历史时期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诗学、文学传统和规范、审美取向和文化价值等因素。
勒费维尔(Lefevere,1992:v)指出:翻译和文学批评、传记、文集及编辑都是重写。不论意图如何,重写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翻译是译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勒费维尔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的任何层面上“如果语言学方面的考虑与意识形态或诗学方面的考虑发生冲突,后者总是获胜”(Lefevere, 1990:24)。从翻译的实践和历史看,我们不难发现意识形态确实影响了译文文本的生产。
诗学、文学传统和规范对翻译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虽然这种影响会随着文学交流、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减小,我们在评判翻译作品时,却不能忽略它的存在。在翻译批评的理论体系中,译语文学传统和规范对翻译的影响应占有一席之地。
文化有表层、中层和内层三个层次,语言是表层文化的内容之一,价值观属于文化的中层,基本判断是文化的内层(范东生,2000:68)。价值观和基本判断是一个文化中通过长期的无意识形成的,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举止。文化价值观的无处不在和对翻译根深蒂固的影响决定了翻译批评的理论体系中应有文化价值观的一席之地。
四、結 语
“好的翻译批评是历史的,辩证的,马克思主义的” (Newmark,1988:185)。由于译者的双重文化身份,译语文化的意识形态、文学传统和规范、文化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和阐释。随着历史的演变,文化交流的加强,意识形态、文学传统和规范、文化价值观等社会文化的客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同。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上述文化因素对翻译和译者的影响是存在的,因此翻译批评应考虑社会文化因素而不仅仅考察文本之间的语言转换是否准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译品。
参考文献:
1.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Its Genealogy in the West[A]. in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C]. Eds. 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London: Cassell, 1990.
2.Newmark, Peter.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1988.
3.范东生.文化的不同层次与翻译标准[J].外国语,2000(3):67-72.
4.郑海凌:谈翻译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翻译,2000(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