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2018-05-14王瑞琼

知识文库 2018年6期
关键词:译者学者主体

王瑞琼

译者主体性研究近年来在翻译研究中反复提及,译者早已不再是诸多学者口中的“仆人”。译者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是原作与译本之间的“桥梁”,而这是一座会思考的桥梁。译者选择翻译何种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正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引言

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译者被认为是一部译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译者首先是一个人,每个人都会存在感情偏差,就会因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心理构建等等因素对翻译的过程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正是这样后来才出现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研究,是译者给了原作第二次生命。研究译者主体性,其实就是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翻译。

2 何为译者主体性?

2.1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

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田雨2003)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忠实原文本以正确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同时译者还需要承担另一个创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情感体现来再现原文本的意思。正是因为译者的能动性才会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激烈争论,才有“创造性叛逆”的争论。这也正是译者的主体性的有力体现。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陈先达 1991:115)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主动性的一面,就必然会有受动性的一面。

2.2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2.2.1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

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方法采用穆雷(2010:13)的分类,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證研究两种范式,也有学者会把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翻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体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到实证的研究,再用理论研究作为支撑。在译者主体性的实证研究中,个案研究方法较为普遍,且基本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而在理论研究中,宏观角度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因此,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证研究是大势所趋。(蔡香, 张凌 2015)因此,译者主体性在其研究方法上还有很多种的可能性。

2.2.2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视角

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国内虽然目前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研究,但是很多学者已经从多样的视角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并且都各有收获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六种研究视角:

2.2.2.1阐释学视角

阐释学(Hermeneutics)可以表述为“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袁莉2003:76; 许钧 2003b:291)有学者认为在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与其它主体的关系是一种对话沟通和融合的关系。

2.2.2.2接受理论视角

该理论是一种研究文本接受的读者反应理论,它研究读者如何实现对文本的潜在内容的解阅读如何随时代而改变。(张瀛尹2010)当把接受理论应用在翻译实践中时,译者就成为了原作的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得考虑到译本读者的审美态度、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

2.2.2.3多元系统理论视角

根据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翻译的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就给译者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译者应换用“立体思维方式”承认若干个标准的共时性存在,并暗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张文娟2004)

2.2.2.4女性主义视角

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者在获得了语言的解放,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同时,把她(他)们的触角伸向了翻译领域。(蒋骁华2004:10)女性主义理论为翻译研究以及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性别视角。

2.2.2.5适应选择论视角 胡庚申提出的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选择论”可以用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尽管他使用“译者中心”这个概念而避免使用“译者主体”这个概念。(胡庚申2004a:16;2004b:97-98)此视角最初是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说而来,宏观地说明了译者的地位和价值。

2.2.2.6结构主义视角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又名“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法国动荡社会中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解构主义语境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 译者主体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翻译离不开原作和原作者,可如果没有译者的参与也就没有了译作。译者是连接原作和译作之间的“桥梁”,更是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学者们对于翻译研究的视角也慢慢由语言转到译者的身上来,完成了一次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跨越”。(袁莉2003:75)

3.1 译者主体性国外研究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出现了“文化转向”,尤以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为代表。(Douglas Robinson 2006)这一转向积极地推动了传统翻译研究从从语言层面转向了文化层面,从原语研究从而转向了译入语的研究。翻译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译者也经历了从幕后到幕前,从隐形人到主体的漫长过程。(Bassnett,Susan 1980)

3.2译者主体性国内研究

国内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较国外要晚,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学者们才开始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袁莉(1996)、高宁(1997)、查明建(2003)等。之后十几年来,很多学者们围绕译者主体性研究涉及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领域再进行研究。季宇等(2010)、佟晓梅(2010)研究翻译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主体性逐渐地受到国内翻译学者的重视;朱月娥(2010)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对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李莹(2010)研究译者主体性在旅游翻译中的作用;易春芳(2011)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孙晓辉(2012)研究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作用;李海军等(2012)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科技翻译中的作用;王静(2013)研究译者主体性对电影翻译的重要性;黄勤(2013)研究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典籍翻译中的作用等等。

4 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反思

译者主体性研究虽然在国内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学者们对其研究的视角也越来越广阔,但是谈起译者主体性还有会有一种无从说起的感觉。译者主体性定位更清晰一些就是研究译者。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对于原作的理解以及想要更接近原作者的意思的心情有时也是十分复杂和痛苦的。国内外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多是从那几个视角出发,却没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译者主体性。也许每个人更了解自己,更容易去体现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看成是原作者一样。笔者倾向于在阐释学的视角下,从四个步骤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刻剖析,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充分体现译者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等制约因素,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贡献微薄的力量。

项目基金:华东交通大学2017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YC2017-S258。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南昌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译者学者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程门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