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来源
2021-11-29付莹莹
摘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识论基础。毛泽东实事求思想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也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
关键词:实事求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实事求是的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运用和发展。研究毛泽东构建的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来源,对新时代继承发展实事求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事求是方法
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词汇,但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義和历史唯物主义,突出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2]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方法充分体现在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之中,其首先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实事求是。
1、辩证唯物主义蕴含的实事求是思想
唯物论蕴含的实事求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这与马克思主义之前所流行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这种唯心主义划清界限。物质具有第一性,这是人们的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由此决定了人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人们的认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依赖于物质。实事求是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或思考什么问题,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因而,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内在规律出发,才能正确把握事物。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方法认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把握和利用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方法要求不仅仅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是一种理论,而是要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指导人们实践,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认识论蕴含的实事求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方法的阐述都集中于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扬弃了纯粹唯物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坚持了实践唯物主义,是哲学形态从专注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从前旧唯物主义的其中一点是其能够正确认识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不可能是一次性就完成的,而是不断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实事求是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要求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人们通过实践得到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论证。
辩证法蕴含的实事求是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从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规律是固有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把握其规律。实事求是方法要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客观事物,看待世界和历史。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时,要全面综合的把握事物切勿只看见事物一方面即以偏概全。而且,“求是”从根本上说是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要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各种矛盾,找出其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2、历史唯物主义蕴含的实事求是方法
马恩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在是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6]在这里马恩阐明了他们的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史观从物质实践出发阐述整个历史。这个“物”不仅是指“实事”,它还包含了世界中客观存在物和己经发生的历史史实以及当下的社会现实。
群众史观蕴含了实事求是方法。群众史观肯定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中的的决定地位。其要求在客观实践活动中,既要坚持社会发展规律、尊重本国实际情况,也要充分尊重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首先,群众史观的产生便是马恩在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其次,人是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方法不仅是要求人们从客观存在出发,而且要求在该方法的指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思想
“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十分典型的命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思想,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方法并非完全一致,但是其在本质上是想通的。在我国,“实事求是”原是指人们对待做学问的态度。“实事求是”最早出自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的《汉书·河间献王传》里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7]这里是用于形容做学问时的认真好学、求实精神。唐代学者颜师古指出做研究时要由严谨务实的态度。至此之后,实事求是便作为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描述被学者们继续延续着。
到宋明理学提出了“即物穷理”,这里的理有包含着规律的含义。指出把握事物的规律要通过人自身与事物的接触。到了清朝,实事求是逐渐的向事功转化。胡宏、张栻等湖湘学派人士主张“留心经济之学”,反对“多寻空言,不究实用”。他们认为不能空谈学习,而要用到日常实际。郭嵩焘曾提出“实事求是,西洋之本也”。在此“实事求是”不仅仅停留在对学问的态度,而是赋予了以崇尚自然科学精神的内涵。
在传统中国,“实事求是”基本上还只停留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中,停留在个人层面的要求和使用之中,并没有上升到社会层面,上升到思想路线的层面。这种情况有所转变是从1917年湖南岳麓书院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用来向世人表示其书院的治学精神。而后湖南的志士仁人们为以保家卫国,逐渐把实事求是从一种专用于治学态度向现实实践转化。青年毛泽东经常光顾岳麓书院,深受实事求是这一思想主张的影响。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在看待实事求是有自己的独特深刻的见解。毛泽东青年时期求学于湖南第一师范,在学校受到了周围文化环境以及教师的思想影响,其中湘学经世务实传统,便是蕴含着实事求是的氛围。在湘文化中,实事求是逐渐形成了求学、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设立思想路线的过程中,把东汉的这一中国传统典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以及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解决了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思想保证。可以说,实事求是理论话语的确立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需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
[2]习近平.2012年5月16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12-05-2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作者简介:付莹莹(1993—),女,汉族,广东英德,学生,硕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