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学习权的“信息化+PAD”课堂实践
2021-11-29李姣
李姣
摘 要: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纸上谈兵的创业课难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创业兴趣。为了真正实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老师成为学习的指路人”,基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采用项目教学法、引进游戏教学软件、并尝试应用PAD课堂。网络学习平台助力项目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习自由度;丰富教学资源助力“PAD课堂”,拓展学生学习时空,提升自主学习有效性;游戏模拟软件助力实践教学模块,增加学生学习趣味性,提升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PAD课堂、学生学习权
一 背景与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各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受众广泛、学情复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与其他成熟的公共基础课相比,《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年数短,适合学情的教材缺乏、课程设计、教学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高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落后,还存在:
①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堂的主动权在老师手里;
②课前课后学习脱节、讲授之后当堂讨论,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③课程与真实创业环境脱节,纸上谈兵的创业课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评价方式单一,难以衡量学生的过程学习更难以起到激励作用。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因而亟待创新。
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取决于学生得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各个领域信息管理的创新,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也被赋予了信息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任务。为了真正实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老师成为学习的指路人”,基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采用项目教学法、引进游戏教学软件、并尝试应用PAD课堂。(PAD课堂是张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改革模式,他认为传统课堂老师讲授后“当堂讨论”违反了学习过程基本的心理学规律,讨论过程常常有名无实。而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学过程在时间上分为三个过程:1、教师知识讲授(Presentation)。2、学生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也可以为下次课的讨论做准备。3、组织课堂讨论(Discussion)。经过三个环节,课堂一分为二(每部分课时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理解程度逐步加深,又称对分课堂。
这种“信息化+PAD”课堂模式,提升学习专注度、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升学习体验。
二、特色做法
(1)网络学习平台助力项目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习自由度
在创业基础课改革后,采用项目学习法,由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来选择创业项目,随着课程学习内容的深入,各小组根据项目的特点,完成该项目的信息搜集、市场分析、模式设计、路演评价等。如此,课程教学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有助于学生把握创业规律以及创业过程中各环节基本要求,发挥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小组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项目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就给教师的备课、师生交流带来了挑战。学习通平台的“小组任务PBL”功能可以很好地为项目教学提供便利。在学习通平台,实现小组任务的接收、组建小组交流群、小组交流过程展示、小组成果上传展示等功能,使实现学习个性化,又保证进度同步化。
(2)丰富教学资源助力“PAD课堂”,拓展学生学习时空,提升自主学习有效性
創业基础课受众面广,学情复杂,对分课堂模式的“隔堂讨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以及信息的掌握程度,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知识吸收、团队分工、资料搜集,保证了讨论时资料的丰富性,交流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讨论的质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网络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PAD”课堂实现的必要保证,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在学习平台(也可以通过其他社交软件)上的微课、慕课、小视频、作业库等获取学习资源,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学习。教师通过网络调研学习情况,根据调研结果,调整教学方案(学案)。2、课中的学习和讨论阶段:投屏功能实现学生作业的展示和分享,“抢答”功能增加课堂问答的竞争性与趣味性等等。3、课间吸收和准备阶段: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为学生内化吸收提供了保障,同时互联网、大数据成为学生搜集信息、准备资料的必要工具。
(3)游戏模拟软件助力实践教学模块,增加学生学习趣味性,提升学习主动性
创业课实践性强,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兴趣,但创业实践消耗大、风险高,如何让所有学生体验创业的乐趣与激情是传统课堂面临的一大难题。
因此,引入《创业总动员》学习软件,重点使用“创业认知”、“项目选择”、“创业团队”、“创业模式设计”几个模块。让学生体验接近真实的市场和路演现场,并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投资人的心态来评价项目,不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4)多样信息化手段助力学业考评,注重以德树人,关注学习全面性
在教学改革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特征,结合多种信息化手段,采用“三全”课程评价体系。包括:①全员评价:教师评、小组互评、组内互评、企业家评等。比如教师通过学习通,轻松实现作业批改,汇总考勤成绩、作业成绩、小组互评成绩、测验成绩等。企业家通过线上(钉钉)实现与学生的交流。②全方位评价,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评价学习态度、学习效果(通过信息化手段,融入思政点,并实现思政进试卷,从正面进行考评,同时通过考查团队合作、沟通情况、作业诚信等,从侧面进行考评)。③全过程评价:考核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考核结果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度,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施情况:一次课设计——以《商业模式设计》模块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商业模式设计的构成要素。
技能目标:能借助商业模式画布针对小组创业项目进行商业模式设计,并有所创新,能够运用信息化工具和搜集利用信息;
思政目标: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更深刻理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培养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
(二)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我们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七个模块。本课选自第五个模块,该模块一共2次课,本次设计为第二次课。
1、教学重点
掌握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
2、教学难点
会借助商业模式画布针对小组创业项目设计商业模式,并有所创新
(三)教学方法与信息化策略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拟实践法
信息化教学策略:依托学习平台,以“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设计”为工作总任务(任务驱动),以各自小组的创业项目为依托(项目教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综合运用慕课、教学课件、游戏测试软件、创业总动员软件、思维导图 APP 等信息化工具综合实现商业模式设计教学全过程。
课前:学生根据课前任务,在平台下载相关资料,结合慕课和课件进行知识的复习(商业模式画布的9个要素);同时采用对分课堂的作业形式,学生通过发布学习亮点、请求帮助几个环节查漏补缺、巩固所学,也为课堂互助学习奠定基础(对分课堂作业形式借鉴)。
课中:按照课前学习反馈分组,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来互助学习(分组学习、互助学习),并通过游戏测验学习成果和互助效果(测试平台)。然后创业团队利用创业总动员学习软件进行模拟训练(小组学习、实践模拟、讨论式学习)。
参考课前学习案例,结合搜集的素材, 针对小组的创业项目,设计商业模式。并写 在电子画布上。
按照课程发言顺序,小组进行模拟路演,其他同学可以查看该小组的画布,并从投资人的角度进行投资。
路演结束后同学点评,最后老师总结。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好的”,引导学生思考企业家社会责任的话题,并借助校友视频启发学生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游戏调动、师生互动、生生联动,锻炼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素养。
课后:利用电子画布完善设计成果(分组学习),并上传平台,由企业专家进行点评。
(四)教学评价
信息化手段辅助“三全”课程评价体系。
四 可推广的经验
第一,“信息化+PAD“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成本低可复制。
以“把学习权还给学生”为目标,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PAD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老师讲授之后当堂讨论所带来的的弊端,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前的全天候充分交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据检索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二,实践方式的创新,趣味性强易推广。
在游戏教学、項目研讨的基础上,引入“创业总动员”软件,应用“商业模式设计”、“创业认知”等模块,模拟真实的路演环境,改变了公共基础课程缺乏实训机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实现了对创业者、投资人的身份体验,学习更具趣味性,也更好地提升了沟通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
第三,评价方式的创新,以德树人全面发展。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情特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组内互评很大程度缓解了搭便车的情况,激励参与度,提升合作能力。小组互评促进学生思考,锻炼批判性思维。适当引入企业家点评,使评价更加全面。考核结果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度,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外学习和课堂讨论中,提升学习兴趣。
五 启示与反思
第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课堂教学的开展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也是教师提升的良好契机。
第二,对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多端实时互动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AD教学模式下不适用于纯线上教学,对于模拟真实路演场景的游戏化教学软件的应用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将探索优化线上教学实施方案。
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但团队成绩的分配除了小组内部评分,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也没有找到能够客观、量化的方法。而目前也没有一个更好的信息化工具,可以将各个部分的评价整合汇总,期待更好的信息化评价工具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2] 朱莉, 许盈. 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2021(2010-1):7-9.
[3] [1]刘芳娜, 刘带. 对分课堂在《创业基础》课程的应用效果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 000(01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