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比较

2021-11-29李一鸣侯雯俏

关键词:黑格尔异化马克思

李一鸣 侯雯俏

摘要: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立足于现实社会,将劳动与异化相结合,揭示了异化现象内在逻辑的不合理性,赋予了异化以新的批判内涵,指出建立在异化劳动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必然会被新的社会形式所取代。这样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超越了黑格尔的“思辨异化”理论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为人类的自由解放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异化;劳动异化

中图分类号:C970;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0-0043-04

对于德文中“异化”一词来自英文alienation还是来自希腊文《新约全书》中在宗教上的运用,学界仍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是普遍认为,首次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使用是黑格尔。

一、黑格尔的思辨异化理论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异化的主体是绝对精神。异化被用来描述“绝对精神”从潜在到现实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它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介而存在,没有被赋予任何消极的含义。在黑格尔的逻辑学语境中,他没有明确区分异化、外化、对象化,三者都是用来描述理念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中的具体实现。黑格尔的异化一直停留在思辨领域中,因而也就没有揭露现实中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扬弃异化的途径。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通过绝对精神的运动阐明了自己的异化理论。黑格尔认为作为真理的纯粹理念在没有实现出来之前还是潜在的,必须把自然和精神作为理念自身实现的场所和中介,潜在的理念才能异化成为现实。在自然界中,理念通过物质运动的方式显现出来,获得了物质的形式;在人类社会中,理念通过人类人类精神运动的方式在精神中实现出来,获得了精神的形式。理念和精神由潜在到现实的运动是辩证法要求的运动方式,而当绝对精神在自然界和人类精神中实现的时候,也就是异化的实现。因此,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中可以把正题理解为理念,反题理解为自然界和人类精神,而合题就是理念向自身的返回。理念不仅要异化,还要回归自身才能达到完满,理念自身的返回是对理念的丰富,实现的过程同样是丰富自身的过程。自然界只是被动的执行理念而不自知,而人不同于自然界就在于人有理性,人在反思自己主体意识的时候可以从精神中发现理念。人类历史就是精神的自我发展史,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也就是在主体的精神运动中把理念的内容全部揭示出来,在主体思维运动中形成我们理l生对精神的认识,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都是基于人对理念的认识,源于理念的外化,把理念实现出来。理念外化出的客观的精神:道德、法律、伦理,都是人类基于理性对理念的认识。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描述了理念作为一种客观精神力量异化自己的运动过程,客观精神在伦理理念中把自己在现实中展现出来。理念首先自我异化发展为直接性的伦理精神,即作为特殊性环节的家庭,在这个环节伦理精神表现为在家庭中以“爱”这种情感将人们连接起来,在家庭中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还尚未明确,为了克服家庭环节的缺陷,人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必然走出个别环节的家庭进入市民社会这一特殊环节。市民社会由家庭组成,但是超出了家庭靠血缘连接的个别性,市民社会依附于职业、市场等外在因素的连接,虽然克服了家庭以情感连接的片面性,但是这种按照利益构建起来的普遍共同体只是获得了形式上的普遍性,不是真实的普遍性,还不能达到人所追求的普遍性的生活,只有在国家中特殊性原则与普遍性原实现了伦理性的统一。国家是以普遍性原则为主导的家庭和以特殊性原则为主导的市民社会的内在目的。在国家中每个人都秉持着同一个理念,这种普遍性构成了国家的具体性,突破了市民社会中以利益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形式上的普遍。国家作为伦理理念的最终阶段,虽然保障了市民社会中的个人权利,但是具有绝对的等级,决定着市民社会。黑格尔指出,作为有机体的伦理国家是伦理运动过程中辩证统一的第三个阶段,具有绝对的等级,也是自由具体实现的场所。市民社会作为其中的一个阶段被国家所决定着,伦理精神只有经过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环节,才能最终进展为具体自由的现实国家。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一个发展的历程。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受黑格尔的影响,将现实世界看成是观念异化出来的产物,带有思辨倾向。到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又受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影响,将异化放在国家与法的语境下进行研究,认为国家与法是异化了的人的本质。直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开始用异化分析市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将哲学研究同政治经济学联系在一起。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和劳动工人的矛盾,生产是社会化的,而生产资料却被资本家所占有。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随后把对异化的分析同对劳动的分析联系起来,提出劳动异化是产生上述矛盾的根源所在,最后提出其异化劳动理论,并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异化”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就是‘异化”。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思想,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研究异化,认为异化产生的根源是造成贫富分化的私有制,而异化的最终结果又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认为要扬弃异化劳动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废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分析了市民社会中存在的异化现象,提出只有超越市民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了黑格尔思辨异化理论和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从对宗教本质的考察出发,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黑格尔的思辨异化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批判,在感性的基础上思考宗教与人的关系,形成了自己人本学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指出上帝只不过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上帝对人本质的剥夺致使人在宗教上异化。“费尔巴哈是由上帝的本质反推出人的‘类本性,从而得出了‘人的本质就是上帝的本质结论,最后才实现了‘人本学意义上的宗教批判。”馬克思从感性活动出发研究异化,并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才能发现异化的本质,马克思认为“类本性”蕴含于人自身内是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力,表现于外就是人的感性物质实践活动。至此,马克思就超越了费尔巴哈抽象的宗教异化,重新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现实意义。只有在生产实践中人才能把自己的本质确立起来,因此异化不是前定的,而是在社会现实的生产关系中不断生成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市民社会中工人的现实劳动出发,对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了批判,赋予异化劳动新的内涵,具体如下:第一,工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本应属于工人,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工人生产出来的东西被资本家占有,不再属于他们自己,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拥有的却越少,劳动者受到的压迫和管制越来越多,劳动者越来越贫穷。第二,工人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具有能动性,劳动应该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不再具有自由自觉的特征,而是属于资本家的强制活动。从表面上看,工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雇佣工人,给工人工资,这看似平等的关系之下隐藏着实际的不平等。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都被资本家占有,工人没有生产资料,他们只能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被迫劳动的过程中经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由自的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确证人本质的活动,变成了工人维持生存的必要手段,由原来的目的变为了现在的手段,人丧失了类本质,与动物无异。最后,人与人相异化。以上三种异化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异化,使社会分裂为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相对立的两大阶级。马克思深刻地洞察到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存在的种种异化现象,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阶级对立的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异化下的人成为了商品,因此要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就必须在历史的进程中扬弃异化。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超越

(一)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思辨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进行了颠倒,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深入地考察之前,马克思首先考察了现实社会中的政治和法律,肯定了黑格尔看到了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和对立的看法。马克思看到了这种分离导致了人们现实生活的分裂,每个人作为公民都有着相同的政治权利,但是在经济上却秉持着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黑格尔通过他的逻辑学所推演出的现实国家并非他所谓的“理念自由的现实”,市民社会也不能简单的像概念的逻辑运动所描述的那样,克服自身的矛盾最终进入到更高的国家环节中。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国家只存在于他的思辨哲学中。马克思在现实社会问题的触及下、在历史问题的研究中和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意识到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存在着种种问题,看到了黑格尔国家学说所描述的自由的非现实性。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进行了批判,重新解释了被黑格尔所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首先,马克思批评了黑格尔思辨逻辑的出发点是脱离现实的。黑格尔从伦理理念的概念出发,无论是国家、市民社会还是个人都要从伦理和个体生命的交互作用来理解,国家与市民社会都是绝对理念精神力量活动的结果,而市民社会中个人权利的保障则要在更高环节的国家中才能实现。其次,马克思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现实性没有被说成是这种现实性的本身,而被说成是某种其他的现实性”。马克思指出是现实的市民社会决定观念性的国家和法,“国家是从作为家庭的成员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这种群体中产生的”,市民社会是国家得以产生和实现的基础,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思想。黑格尔的国家观乃至整个法哲学不过是逻辑学在抽象法、道德和伦理领域中的应用而已,带有抽象性和神秘性的弊端。黑格尔的国家并不是自由的现实实现,这种思辨逻辑下的国家只是“虚幻的共同体”。最后,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改造,指出真正的人类自由要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来实现,而不是通过伦理理念的精神力量来推动。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异化理论不是绝对精神的概念运动,而是立足于市民社会,指出资本主义必然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共产主义所取代,资本的自由和个性最终会被个人的自由和个性所取代。

(二)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不同于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他明确地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

在对市民社会地位的评价上,黑格尔的思想无疑有其深刻之处,这一点也是马克思所承认的,他们都认为市民社会是进入国家的之前阶段,还没有达到理性所维持的普遍共同体。但是,在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看法上两人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就源于两个人对“异化”概念的不同理解。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对象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本质,对象化是人的实践类本质,是人通过与自然界的客观关系和与他人的对象性关系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显现出来。例如人们生产产品的过程就是借助了产品的形式把人的本质外化出来。人在创造对象的过程中反映出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和本质有着同一性的关系,对象化是人类生产的本质目的,因而对象化是不需要消除的。而异化却是离开了人的本质力量,走向人的对立面,成为支配人自身的异己力量,异化下的劳动成为维持生计的手段。我们不能在异化的对象中实现自身的本质,因此异化是必须消除的对象。在《手稿》阶段,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伦理国家的批判及其由此形成的资产阶级政治国家的批判,进而将市民社会确定为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市民社会中所存在的异化现象,工人作为社会财富的制造者,所创造的价值越大自己就越贫穷,人的本质被异化劳动所抽离。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危害人自身的异化现象,“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中感觉的異化使人越来越非人化,人本应在劳动中对象化自己的本质力量。但是异化的劳动却成为了支配人自身的力量,马克思深刻地洞穿了异化是妨碍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元凶,看到了私有制制度下的生产活动逼迫人按照动物的本能去生产,这种劳动不是按照人的类本质去生产,不是人类本质的外投,而是按照动物本能机械地付出。马克思对私有制制度下的异化劳动深恶痛绝,明确批判了“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对象化下的劳动是为了使用价值而去生产,而异化的劳动则是为了价值而去生产;对象化的劳动是为了生产出自己使用的产品,而异化的劳动是为了生产出以供自己使用的商品:对象化的产品是来自于人主动而自由地创造,而异化下的商品是人为了出卖而被动的制造。在对象化的劳动中人可以实现自己的实践类本质,而在异化的劳动中人只能实现自己机械的动物本能。通过区分对象化和异化,马克思指出了消除异化的必然性和恢复对象化的必要性。

(三)马克思揭露了异化产生的根源,并指明了扬弃异化的途径

马克思看到在市民社会中,资本逻辑本身就包含着扬弃异化的条件,“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才能消除市民社会中的异化,人才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才成为人。首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认为“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市民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马克思把市民社会与生产力相结合进行考察。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批判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的异化对人本质的占有。最后,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自身所包含的内在否定性预示了异化的暂时性,异化必将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走向灭亡。马克思指出“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把地域性的力量扩展到整个世界,把这种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扩展为世界性的精神力量,使受奴役的人们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贫困与“有钱有教养的世界”之间的矛盾是不可缓和的,使世界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阵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异化的消除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就无法建立普遍性的世界性交往。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中“恶的东西”就会卷土重来,只有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地域性的个人才能发展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的人,人和人之间的对立才能发展为无产阶级与有产阶级的不可调和的对立。由此可见,异化的消除不只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解放。到那时,确证人的本质的共产主义社会也终将实现。这样,马克思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从市民社会的异化到扬弃异化,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到扬弃私有制,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全过程。如果说黑格尔的自由理想是抽象的、思辨的,那么马克思则将自由的实现从天国即黑格尔的思辨国家搬到尘世即“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在占有生产力总和的基础之上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扬弃了市民社会资本逻辑的异化,真正实现了普遍性的自由。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黑格尔异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