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绿色战略的演进规律研究
——以林业企业为例

2021-11-29张智光

关键词:培育战略绿色

张智光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发展系统工程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37)

在中国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可再生资源型企业(如林业企业)推行绿色发展、实施绿色战略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林业企业,兼具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重功能,并对“碳中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企业在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时,必须要了解可供选择的绿色战略类型,以及这些战略的特点、相互关联和科学原理。最新研究表明,从绿色链条(或闭环性)视角、绿色拓展视角和绿色产业视角进行战略类型分类,可以构建可再生资源型企业完整的多层次绿色战略类型体系,而不同视角下的战略类型还可以进行多种组合[1]。这些绿色战略类型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早期的绿色战略实施难度较小,但效果较弱;而新近产生的绿色战略实施难度较大,但效果较好。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这些绿色战略类型的系统结构、运行原理和演进规律,为可再生资源型企业选择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绿色发展路径,制定合理的战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文献回顾和研究思路

关于绿色战略演进,1995年Hart[2]认为,绿色战略经历了末端治理、污染预防、产品监控和可持续发展4个发展阶段;1997年Hart[3]又将这一演进过程更改为污染预防、产品监控和清洁技术3个阶段。此后,有学者又提出了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和清洁技术3个演进阶段[4]。但是这些战略演进过程的划分只包含了较早时期出现的绿色战略,还没有吸纳许多新近产生的绿色战略类型[1],如循环绿色战略、低碳绿色战略[5]、超循环绿色战略、绿色供应链战略、产业生态战略[6]等。

在可再生资源型企业中,林业企业是一类典型的组织,对林业企业绿色战略的研究具有较普遍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1]。林业企业实施绿色战略对促进森林资源培育、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增加碳汇、应对气候变化、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绿色森林食品生产、创造绿色就业和消除贫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区域和全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中和”目标等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作用[7-8]。

林业企业的循环绿色战略,是一种可以将可再生森林资源纳入循环体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绿色战略,对实现生态与产业互利共生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9]。然而,目前关于林业企业绿色战略及其演进的研究还没有引起重视,尚未取得针对性较强的研究成果。有些涉及林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10],仅限于如何实现森林资源及其废弃物的减量化[11]和回收利用[12],或将营林作为区域支柱产业的辅助产业[13],并没有把森林资源培育作为循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学者建议构建林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14]。而这一更大范围的绿色经济模式及其企业绿色战略如何构建、如何运行、发展趋势如何等都有待研究。

虽然目前关于绿色战略演进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但也奠定了很有价值的基础。以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为起点,对绿色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借鉴绿色经济模式的演进规律[15],可以对绿色战略类型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1]进行战略类型组合和多层次的演进规律分析。由此看出,在大的战略变迁上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的绿色战略演进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的末端治理绿色战略、成长阶段的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成熟阶段的三链超循环绿色战略。

2 绿色战略起步和成长阶段的演进分析

2.1 起步阶段末端治理绿色战略的演进分析

末端治理绿色战略是从粗放战略演进而来的,粗放战略是传统工业文明阶段的企业发展战略。其战略关注点主要是“从摇篮到产品”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可再生资源(如林木)的采集(即“摇篮”)、产品生产、产品营销和产品使用等。而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则不加处理地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此外,粗放战略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是不加节制的,这又导致了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根据上述分析,粗放战略的系统结构和运行原理如图1中的a框所示。

进入新工业文明阶段后,社会环保意识被唤醒,企业迫于环境和公众压力,开始对污废物进行处理。通过采用污染处理技术和相应的环保设备,先去除废水、废气和废渣中的污染物,然后再通过合适的方式排入自然环境,从而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末端治理绿色战略。所谓“坟墓”,就是指对废弃物的处理。据此,末端治理战略的系统结构和运行原理如图1中的b框所示。

图1 起步和成长阶段绿色战略的三层演进机理模型Fig.1 The triple-layer evolutionary mechanism model of green strategies in the starting and growth stages

2.2 成长阶段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引入

虽然末端治理绿色战略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但是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浪费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而且污染治理还增加了企业的投入和成本。为克服单纯采用末端治理绿色战略的弊端,在新工业文明后期和生态文明初期,兴起了“从摇篮到摇篮”的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并逐步完善。这一绿色战略以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为基本框架,并融合了清洁生产技术、低碳经济理论和共享经济理论等原理和方法。

1)循环经济理论的引入将末端治理绿色战略的线性思维方式变成了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思维,从而降低了资源消耗、污染物的产生、污染治理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可谓一举多得。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CE)的最初思想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 E. 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原理运用于经济系统,提出了减量化(reduction)、再循环(recycle)和再利用(reuse)的3R原则[16]。这些原则及其原理构成了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的基本战略模块和战略思想。

2)清洁生产技术进一步支撑了循环经济理论中的减量化原则,并使其落到了实处。清洁生产的初步思想和实践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结了各国的污染预防活动,首次提出了“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CP)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全球许多国家推行和鼓励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主要着力于资源链闭环中的生产环节,采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设备、工艺和管理等手段,从资源链的源头改进产品设计,采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降低能源消耗,限制污染物发生和排放,是一种预防性的环境保护策略[17]。

3)低碳经济理论的引入使得绿色战略的关注点从污染物排放拓展到了碳排放。而降低碳排放不仅可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还能间接地降低资源的消耗、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发生与排放,因此它是实施绿色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LCE)的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目前,低碳经济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不仅是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有力的推行[18]。为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还需要包含对碳排放量的限制;另一方面通过再循环和再利用过程又会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但是,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中并没有考虑低碳经济理论中的碳循环过程,即没有考虑森林等植物在碳循环中的固碳作用。这将成为后续三链超循环绿色战略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4)共享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绿色战略的再循环和再利用过程。“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SE)的概念和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教授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斯潘思(Joe L. Spaeth)于1978年提出。共享经济的基本思想是,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支撑下,使社会闲置物品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供需双方的交易,以实现物品的共享和循环利用[19]。由于共享经济的实施需要采用诸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物流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物品时空管理技术等手段,因此直到2000年之后,才出现信息类物品的共享交易,2010年之后才开始实现实体物品的共享。2017年前后在中国出现的共享单车热,就是共享经济的一个典型案例。但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共享单车的经营产生了一些混乱的局面,反而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违背了共享经济理论的初衷[20]。虽然共享经济模式还不够成熟,但仍然为绿色战略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尤其是对旧产品再流通和重复使用等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中只考虑了物质产品的共享,并没有考虑非物质的生态产品(如环境林产品等公共产品[1])的共享。这也将成为后续三链超循环绿色战略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2.3 起步和成长阶段绿色战略的三层演进机理:粗放—末端治理—资源链闭环

在以上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下,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3个战略模块构成了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的总体框架,并相互联系成一个“从摇篮到摇篮”的闭环系统(见图1中的c框)。至此,完成了从粗放战略到末端治理的绿色战略,再到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的三层演进,即图1中“a框→b框→c框”的演进结构。

这种三层演进过程是通过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3个战略模块实现的。①在减量化模块中,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对“从摇篮到产品”的粗放战略和“从摇篮到坟墓”的末端治理绿色战略进行绿色化提升,以实现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污染物和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碳排放等多方面的减量化。具体的战略措施包括产品可拆卸、易回收、低能耗等绿色设计,改进加工工艺,采用先进的高效率设备,实行清洁生产,降低加工能耗和材料损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污废物处理,实行绿色营销和绿色物流,通过售后服务等途径推行绿色使用等绿色化过程。②在再循环模块中,对“从摇篮到坟墓”的末端治理绿色战略中“处理后排放”功能进行绿色化升级。先对污染物和废弃物(污废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对可以利用的污废物进行处理,并通过再循环的逆向物流渠道,传递给再利用模块,而对于无法利用的污废物经过无害化处理后,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如深埋等)排放至自然环境中。③在再利用模块中,分3种渠道进行资源的再利用。首先,对于能够再次使用的多余或闲置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再流通渠道,通过旧货交易市场、拍卖市场、网络共享平台、公益捐赠等途径被再次使用;其次,对于通过某种加工技术能够恢复其原有产品性能的废弃产品,可以通过再制造过程进入绿色营销环节;再次,对于能够作为原材料的污废物,可以通过资源化处理过程进入资源采集或绿色生产环节,实现“从摇篮到摇篮”的闭环。

3 绿色战略成熟阶段的演进分析

3.1 成熟阶段超循环绿色战略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引入

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的提出使绿色战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它仍存在一些局限性。①从总体上看,这是一种相对片面的绿色战略:没有包含完整的资源链闭环,更没有考虑相关的生态链和价值链循环。②在资源链上,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绿色战略:在生产环节只关注产品的生产,没有考虑生物原料的生产;只关注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回收利用,没有涉及可再生资源的培育;只关注“节流”,没有考虑更为积极有效的“开源”。③在生态链上,这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绿色战略:只关注企业人造系统,把自然系统当作外部环境;只关注资源链的绿色管理,没有涉及与此相关的生态链管理;只关注可再生资源型企业如何减少对外部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没有把生态建设纳入正向作用的范围。④在价值链上,这是一种相对机械的绿色战略:就资源论资源,就生态论生态,没有考虑到价值链的驱动作用;只关注生态环境的成本支出,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投入不仅可以保障企业的资源供应,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只是将经济价值、资源供应和生态保护割裂成为孤立的系统分别应对,没有用价值链将资源链和生态链联系成一个有机的自组织系统。为克服这些缺陷,需要引入超循环经济理论、碳循环理论和生态产品共享经济理论等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形成面向生态文明的三链超循环绿色战略。

1)超循环经济理论是三链超循环绿色战略的基本理论支撑。“超循环经济”一词早在2006年就被提出,但与循环经济有本质区别的严格意义上的超循环经济(hypercycle economy)概念、理论、模型和实例是2017年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21]。该理论将德国化学及生物物理学家艾肯(Manfred Eigen)在20世纪70年代从生物学领域提出的超循环理论[22](hypercycle theory)运用于生态经济系统,构建了包含资源链一级超循环、生态链二级超循环和价值链三级超循环的自组织系统(图2)。所谓“超循环”是指由一些基层的循环组成的更高层次的循环(即一级超循环),而由这些一级超循环又可以组成更高层次的二级超循环,如此等等。在超循环系统中,每一个循环既能自催化,又能催化下一个循环和超循环,进而形成有序发展的自组织过程。在可再生资源型超循环经济系统中,资源链超循环是将自然系统(如森林系统)的生物培育业资源链循环和加工业等人工系统的资源链循环(如图1中的c框)联系成一个更高层次的一级超循环,它为超循环经济提供物质基础;若干个资源链一级超循环又被生态链连接成二级超循环,为超循环经济提供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支撑;若干个生态链二级超循环再由价值链连接成三级超循环,为资源链和生态链超循环的运行提供内在的经济学驱动力(图2)。如此,三链超循环相互作用、相互催化,使绿色经济系统有序运行,不断协调发展。这一理论为三链超循环绿色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图2 超循环经济的拓扑结构Fig.2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hypercycle economy

2)碳循环理论对三链超循环绿色战略起到了某一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碳循环理论是低碳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包括碳循环机理、森林等植物的固碳原理、不同树种的碳汇量及其价值计量等内容[23-24]。近年来,碳循环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生态链超循环包含了社会经济系统的碳排放与森林等植物系统固碳作用的循环过程。此外,碳循环理论对资源链超循环中的可再生资源培育管理、可再生资源产品的国际贸易[25],以及价值链超循环中的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的规划与管理等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6]。

3)共享经济理论在生态产品(如环境林产品等)共享领域的一些新的发展,为超循环战略中价值链超循环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价值链中的生态产品交易与共享等环节,能够更好地驱动生态链和资源链超循环的有效运行。关于生态产品共享经济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主要集中在林业共享经济方面。近年来,有学者对林业共享经济的意义、可能性、可共享的范围和共享平台等进行探讨[27]。在价值链超循环中,森林资源作为环境林产品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而通过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价值交易过程可以进行森林资源产品的共享,以实现正外部性的内部化,从而有效解决森林生态建设中的资金不足等问题。

3.2 成熟阶段超循环绿色战略的三级演进机理:资源链—生态链—价值链

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的超循环绿色战略的三级演进机理模型见图3。在图3中,资源链一级超循环绿色战略的演进是由人工系统的资源链循环拓展为包含自然系统生物循环的超循环,生态链二级超循环绿色战略的演进是将资源链超循环融入更大的生态链超循环,价值链三级超循环绿色战略的演进是将资源链和生态链超循环进一步融入更高层级的价值链超循环。

图3 成熟阶段超循环绿色战略的三级演进机理模型Fig.3 The triple-level evolutionary mechanism model of hypercycle green strategies in the mature stage

1)在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的基础上朝后向(上游)的可再生资源培育系统拓展,形成资源链一级超循环绿色战略(见图3中的d框)。该循环主要由自然系统生物培育业资源链循环和加工业等人工系统资源链循环两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后者就是图1中“c.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循环系统的浓缩,前者包含了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多种循环。以森林系统为例,其中的各类树木、林下各类植物、森林动物、枯枝落叶、林地土壤、微生物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多种复杂的物质循环过程。这两个子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了资源链超循环:培育业自然系统为加工业等人工系统提供可再生资源的相关原料(如林木),而后者向前者反馈污废物的资源化产品,并提供可再生资源培育的物资支持等。

2)在资源链一级超循环绿色战略的基础上再向生态系统拓展,构成生态链二级超循环绿色战略。该战略的运行包含了多重生态链超循环过程,有自然的循环,也有人工的循环,还有两者交互的循环(见图3中的e框)。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两类。①自然系统对人工系统的运行提供生态环境的支撑和制约,而且随着上述资源链的运动,伴随着能源和碳等生态流的运动;反过来人工系统通过生态建设、固碳作用、污废物生态化作用等形成流向培育业自然系统的生态流。②培育业自然系统通过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化培育可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加工业等人工系统通过生态化经营活动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进而实现改善自然环境的绿色目标;反过来为了进一步巩固和优化自然环境改善目标,企业、行业和政府等各级管理者又会强化生态化培育和生态化经营的措施。

3)资源链和生态链超循环绿色战略的运行还需要价值链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整个超循环绿色战略实施与运行的动力来源,因此下一步的战略演进就是向社会经济系统拓展,形成价值链三级超循环绿色战略。该战略的运行系统包含了多重价值链超循环过程,有企业内部的,有供应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还有涉及全社会的价值链超循环(见图3中的f框)。①资源链和生态链超循环绿色战略能够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由此通过可再生资源产品市场交易可获取更大的销售收入和利润。②借助排污权、碳排放权和碳汇等市场交易平台,有助于实现企业的超循环绿色战略。③通过企业内部及供应链内部的价值优化配置和利润合理分配,一方面实现加工业对资源培育业的反哺,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为加工业提供更加充足的可再生资源,实现双赢。④通过企业内部和供应链内部的绿色投资,获取相应的经济和环境回报,实现良性循环。⑤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而也会得到社会经济的多方面支持,包括外部的各种绿色投入,而这种投入又会给社会经济带来生态环境产品和可再生资源供给的更多回报。可见,价值链超循环是整个超循环绿色战略运行的关键驱动因素。

3.3 超循环绿色战略的组织结构战略的演进分析

上述三链超循环绿色战略的演进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资源培育产业和加工业等下游产业的一体化战略问题,这是一种独特的组织结构战略问题。虽然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也存在一体化组织结构战略的问题,但是并不涉及资源培育业,属于传统的第二或/和第三产业一体化战略问题。而作为第一产业的资源培育业经营管理方式与下游产业的差异比较显著,它们之间的一体化组织结构战略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如果缺乏合理的组织结构战略,就难以实现三链超循环绿色战略,因此需要专门对其演进过程进行研究。

支撑超循环绿色战略组织结构战略的类型很多,不同的可再生资源企业所面临的一体化组织结构问题是不同的。以林业为例,林业企业一体化包括森林资源培育与加工一体化(如林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等,简称林工一体化)、森林资源培育与森林旅游一体化(简称林游一体化),以及林业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全链条一体化(简称全林一体化)等。其中,林工一体化组织结构战略模式的演进具有典型意义,下面以此为例展开分析。

3.3.1 林工一体化组织结构战略的动因与途径分析

对于林业加工企业而言,自然资源匮乏、原料市场供应不稳定、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环保压力增大等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对于资源培育组织而言,资金投入不足、林木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企业化运作水平低、盈利能力弱、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脱节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两者融合的一体化组织与纯粹市场交易机制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如交易成本低、原料供应稳定、市场信息畅通、资金配置合理、经济和生态效益相互促进等,正好有利于克服各自发展中的多种障碍。这就是国内外许多森林资源培育与加工组织选择一体化战略的主要动因[28]。实现一体化组织结构战略的途径或方式包括后向一体化(加工企业向上游的资源培育业拓展)、前向一体化(资源培育组织向下游加工业拓展)、联合一体化(加工企业与资源培育组织结合成新组织)等。在中国,由于加工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强,因此由它作为核心企业实行后向一体化战略是一种常见且较为可行的战略途径[28]。

无论是前向、后向还是联合一体化,都存在组织结构战略模式的选择问题。通过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可知,林工一体化组织结构战略模式在认知和实施两方面,都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最初的一体化组织结构战略仅局限于公司模式,而后逐步产生了集团模式和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等。

3.3.2 公司模式

在林工一体化战略早期提出和初步实施阶段,人们对一体化组织结构的理解就是成立一家兼具营林和加工功能的公司,即公司式组织结构战略模式(简称公司模式)。在该模式下,加工组织和森林资源培育组织结合为紧密型的纵向一体化单体公司(含集团公司)。公司模式的主要优点是,紧密型一体化结构的管理控制力较强,便于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而主要缺点是,资金投入量大,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公司自产原料很难满足生产需求,组织运营成本较高,营林业与加工业的管理方式差异较大,反而降低了整体公司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这种组织模式在实践中很难成功。

3.3.3 集团模式

为克服公司模式的弊端,半紧密型的组织结构就成为下一个发展方向,这就是集团式组织结构战略模式(简称集团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加工企业和资源培育组织联合成企业集团。其中的核心企业(通常是加工企业)通过行使股东权,控制或影响成员企业或组织。其主要优点是,无需对上下游业务进行投资扩张,能够缓解资金压力;增加了各成员组织经营的灵活性,有利于调动各成员体的积极性。而主要缺点是,组织构架庞大而复杂,管理和控制难度增加;组织运作困难,运营成本增加;管理体制冲突的问题仍然存在,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同时仍然难以实现原料自给。因此,在实践中,这种组织结构战略模式也很少采用。

3.3.4 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

为克服以上模式的缺陷,绿色共生型供应链式组织结构战略模式(简称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得到了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是在199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首次提出,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林业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是在2008年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29]。2011年,中国学者又将林业绿色供应链推广到可再生资源型产业的范围,提出了绿色共生型供应链的概念、组织模式及其理论[30]。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是将一般绿色供应链拓展到可再生资源的培育环节,构成一种“泛制造业”的绿色供应链,是一种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互利共生的新型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有些可再生资源培育的周期较长(如森林资源),生产量和供应量受土地等资源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绿色共生型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与一般绿色供应链有所不同,它通常是一种多层次的网络结构:由紧密层(如公司模式)、半紧密层(如集团模式)、半松散层(如较松散的战略合作伙伴)和松散层(如林农散户等)构成。越靠近紧密层的一体化方式,越是产权关系;越靠近松散层,越是联盟或契约关系。与公司模式和集团模式相比,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具有以下优点:①具有一般供应链的优点,如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存、实现多赢、集成管理、降低成本、压缩库存、加速物流、需求驱动、客户导向和快速反应等。②具有一般绿色供应链的优点,如减小资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等。③具有绿色共生型供应链的新优点:一方面,可再生资源的培育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产业和生态的共生发展;另一方面,多层次原料供应体系能够有效保障加工业的生产需要,以紧密层的自我供应为后盾,以供应链的内部交易为主体,以一般性的市场交易为补充。

由此可见,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并不是对公司模式和集团模式的否定,而是包含和发展了传统的一体化战略模式,它是一种符合超循环绿色战略要求的现代组织结构战略模式。

4 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绿色战略的整体演进脉络分析

在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绿色战略体系中,从不同视角可以给出不同的战略类型体系[1]。将各个视角下的战略类型进行组合,并参考以上对各阶段绿色战略演进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到各阶段的总体绿色战略、各阶段下的具体绿色战略类型和组织结构战略类型。这些分层次的绿色战略类型同样也不是同时产生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逐步演进的过程。从以上分析可知,绿色战略的演进是随着相关理论和技术,以及实际环境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因此,研究绿色战略的演进脉络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分阶段的绿色战略演进过程、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绿色战略体系[1]、绿色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31],以及相关的绿色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本原理,由此可以梳理出如图4所示的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绿色战略的二维演进脉络。其中,横轴是演进层次维,包括绿色发展理论与技术支撑层、总体分阶段绿色战略层、具体细化的绿色战略层和组织结构战略层;纵轴是演进路径层,包括传统战略阶段向绿色战略阶段的演进,绿色战略阶段中的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演进,以及各阶段内的具体绿色战略和组织结构战略的演进路径。

图4 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绿色战略的二维演进脉络Fig.4 The two-dimensional evolution venation of green strategies of renewable-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总体来说,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绿色战略的演进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绿色战略的产生都得到了同时期相关的绿色发展理论和技术的支撑。每一个总体演进阶段的绿色战略,都经历了一些具体的演进路径。图4中,对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绿色战略的演进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在成长阶段,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又经历了3个演进过程:一元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多元拓展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社会拓展资源链闭环绿色战略[1]。而每一个过程又存在一些更为详细的演进过程。在成熟阶段,三链超循环绿色战略又经历了3个细化的绿色战略的演进过程:向资源培育系统拓展形成的资源链一级超循环绿色战略,向生态系统拓展形成的生态链二级超循环绿色战略,向社会经济系统拓展形成的价值链三级超循环绿色战略。在这些绿色战略的演进过程中,可再生资源型企业同时又经历了组织结构战略的演进过程,即从公司模式到集团模式,再到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的演进。

5 结论与建议

5.1 战略演进的规律是战略决策依据,应合理选择渐进或跨越模式

从以上研究可见,企业绿色战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的逐步演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可再生资源型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应该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绿色战略演进规律和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和行业自身的绿色特征和状况,以及外部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渐进式或跨越式绿色战略发展模式。其中,跨越式发展模式可以使企业尽快步入绿色战略的成熟阶段,尽快实现三链超循环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跨越式模式的投入大、实施难度大、风险也大。而渐进式发展模式的稳健性比较好,但是发展速度较慢。需要注意的是,可再生资源型企业即使选择了渐进式模式,也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需要对超循环绿色战略的远景目标有一个总体规划,然后有计划、分阶段地渐进发展,防止短期行为,避免走弯路。

5.2 可再生资源培育是战略实施难点,应综合采取多管齐下的举措

可再生资源型企业成功实施绿色战略的主要难点通常在于资源培育环节,例如森林资源培育就具有周期长、见效慢、自然风险大、贷款难、利润低、技术和管理落后等特点和问题。对此应当综合采取以资源养资源、以生态养资源、以价值养资源、以政策养资源和以科技养资源等多种方式促进资源培育环节的良性发展。

“以资源养资源”是指充分发挥现有自然资源的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永续利用水平。例如,在营林过程中应避免单一树种和大面积皆伐的粗放式经营方法,应采用择伐和渐伐等科学采伐方法,保证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确保森林资源蓄积量的不断增长。对采伐下来的林木资源应按照不同规格进行分类,枝桠材、小径材、中径材、大径材和采伐剩余物等要做到物尽其用,避免造成木材的浪费,以期实现最大经济效益。此外,资源加工所产生的污废物通过资源化和生态化处理后可作为肥料和灌溉用水返回资源培育环节。

“以生态养资源”是指要建立和保持良好的资源培育生态系统,以支撑自然资源的生长,提高其产量和质量。例如,大力发展近自然林业,提高人工林的生态效益,降低自然风险;林业企业可以采取林间套种的经营措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改善了生态系统;通过“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林农开展以生态养资源的经营活动,使林农增收致富,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根据树木生长年限和郁闭度指标,结合植物生长特性,可以开展林药、林菌和林禽等多种生态经营模式。同时,经营林下经济的农户给作物浇水、施肥及打药的过程,也对树木生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为企业节省生产和管理成本,实现生态、公司与林农的多赢。

“以价值养资源”是指通过可再生资源型企业供应链的协同合作,提升企业和供应链的绿色竞争力和绿色价值,进行合理的价值配置,对资源培育环节进行价值反哺,实现各经营主体的共赢。例如,营林本身属于高投入、低产值的行业,而通过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的协作,可以进行多渠道融资和价值合理配置,从而很好地解决营林资金不足等问题。同时通过延长林业的产业链,可以有效提升林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反过来提高营林环节的收益。这样,营林业和林业加工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既保证了加工业的原料供应,又有效地发展了森林培育业,并改善了生态环境。

“以政策养资源”是指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对资源培育业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的原料培育基地建设。在林业方面,这些扶持政策既包括国家对企业的原料林建设、营林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和碳汇林业等项目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也包括生态补偿、森林碳汇交易、林权交易和林地流转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以科技养资源”是指不断改进资源培育技术装备,采取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方式,进行科学养殖和种植,并不断探寻新的管理措施。例如在营林中,采用先进的林木施药技术和设备、科学施肥和浇水方法、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混交林培育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采伐规划的科学制定方法等。

5.3 超循环绿色战略是战略发展趋势,应着重建立三链融合的机制

如上所述,超循环绿色战略是绿色战略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面向生态文明的绿色战略。该战略能否成功实施,关键就在于能否建立三链融合的运行机制,对此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①夯实资源链的战略基础。以林业绿色战略为例,资源链既为生态链超循环提供林地资源、林木资源、合理的林木结构与碳储库等生物学基础,同时又为价值链超循环提供木质与非木质资源供应以及物质与环境产品等经济学基础。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森林资源培育的人、财、物、技术和信息等各项资源的投入和管理。②构建生态链的战略支撑。例如,林业生态链既为资源链超循环提供有利于林木生长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自然环境等生态学支撑,同时又为价值链超循环提供企业环境容量和绿色竞争力等生态经济学支撑。因此,可再生资源型企业要把战略视野扩大至自然生态系统,牢固树立起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战略思想。③激发价值链的战略动力。价值链通过市场交易机制、企业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投融资机制、政策支持机制等为资源链和生态链超循环提供资金保障和发展动能,从而促进三链超循环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因此,可再生资源型企业要有超循环系统整体意识,用价值链去联接和驱动资源链和生态链,并使后两者反过来支持价值链增值,进而实现三链共生和共赢。

猜你喜欢

培育战略绿色
绿色低碳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战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战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