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林区双条杉天牛引诱剂施用效果研究
2021-11-29曹淑珍
曹淑珍
(隰县林业局,山西 隰县 041300)
双条杉天牛是一类危害性较强的钻蛀性害虫,幼虫主要通过钻食针叶树的皮、木摄取营养,阻碍水分、养分的输送,最终导致针叶黄化。其在华北、华东等地区大规模传播,被我国划分为检疫对象,防治难度相对较高。双条杉天牛的成虫在产卵时向附近树林扩散,在这个阶段对其种群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往主要采取柏树饵木监测的方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须砍伐柏树,且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为了深入探究该害虫的治理技术,笔者于2020年3月至5月在隰县林区对其开展防治研究,以期为设计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隰县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地形较为复杂,主要包含三川、八大沟。整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950 m~1 300 m.其中,最高处为黄土镇紫荆山,海拔1 955 m.最低处为胡城村,海拔770 m.该地区为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相对较低,年平均降水量450 mm~550 mm,无霜期150 d~160 d.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笔者选用的双条杉天牛引诱剂通过侧柏挥发性次生物质制备而成,其中包含α-蒎烯、罗汉柏烯等多种成分。选择的诱捕器为十字型诱捕器。
2.2 试验方法
笔者在堆景山森林公园、209国道附近共设置了16个诱捕器。诱捕器设置在林中空地,充分固定后,调节各诱捕器的位置,使其间距超过30 m.引诱剂放在挡虫板中心位置,通过铁丝进行加固,避免发生滑脱。按照规范对诱捕的成虫进行收集,并筛选出其它昆虫,最后对双条杉天牛的雌雄数量进行记录。此外,通过气象仪对目标地区的温度、风速等各项环境参数进行测定。
3 试验结果
3.1 引诱剂诱捕双条杉天牛成虫数量
2020年隰县地区引诱剂诱捕双条杉天牛成虫情况见表1.
表1 2020年隰县地区引诱剂诱捕双条杉天牛成虫情况
由表1可知,本试验共诱集成虫550头。其中,雄虫共319头,雌虫共231头。各诱捕器捕捉的成虫数量大概为34.4头。
3.2 不同时间双条杉天牛成虫数量变化
3月底到4月初为首个成虫羽化高峰期,在这1周的时间内共诱捕双条杉天牛成虫170头,约占总数的30.91%.4月初到4月中旬,诱捕数量下降,但成虫总量仍然达到较高水平,之后诱捕数量不断减少。此外,4月下旬到4月底因为气温增加,诱捕数量出现了一定上升,为第2个高峰期。1个星期内诱捕数量达到78头,约占诱捕总量的14.17%.从诱捕日开始,雄虫诱捕的总量超过雌虫总量,到4月中下旬之后,雌虫总量在一定程度上才大于雄虫数量。由此推断,雄虫出孔时间相对较早。
3.3 双条杉天牛成虫出孔数量与温度的关系
在隰县,双条杉天牛成虫活动起始于3月,气温处于-2 ℃~4 ℃时,成虫的繁殖数量明显增加。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气温一般处于4 ℃~11 ℃,成虫繁殖数量大幅度提升。4月中下旬,因为温度有所降低,成虫的繁殖数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4月下旬,该地区气温增加,成虫的繁殖达到第2次高峰。至此,虽然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但繁殖总量不再发生改变。由此推断,5月上旬至中旬成虫的数量会逐步减少至零。
3.4 双条杉天牛雌虫遗腹卵量
在捕获的雌虫内随机抽取30头,将其划分为大、中、小3种不同的类型。通过解剖镜对其展开详细观察,测定体长、翅长等各项指标,并对遗腹卵量进行记录,计算平均值。结果表明,小型雌虫共13头,体长约0.6 cm~0.8 cm,翅长约0.4 cm;中型雌虫共9头,体长约0.8 cm~1.1 cm,翅长约0.4 cm~0.5 cm;大型雌虫共8头,体长约1.2 cm~1.5 cm,翅长约0.6 cm~0.8 cm;遗腹卵量的均值为(58.00+29.69)粒。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研究表明,诱捕可以大幅度减少双条杉天牛种群总量,进而实现虫害的有效防治。雌成虫能够不间断多次交尾,研究发现其遗腹卵量均值为58粒。因此,诱捕装置的实际效果更为理想。引诱剂挥发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风力等,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中,引诱剂挥发的效率相对较高。本研究应用的引诱剂能够持续使用,其药效可达约60 d,在害虫繁殖的高峰期,诱集数量能够达到170头/周。所以,在双条杉天牛成虫防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本研究提出的防治监测方法。
4.2 讨论
一般来讲,成虫在离开羽化孔之后,不用再补充营养。然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成虫在这段时期会啃食针叶,形成相对较小的危害。双条杉天牛成虫的产卵位置较多,如,新修枝、树皮裂缝等,而且位置比较隐蔽、分散。双条杉天牛属于非次期性害虫,通常只对衰弱木产生危害。相关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该害虫可以和柏肤小蠹一起危害柏木,从而导致树木受到的危害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