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
2021-11-29方玲
方 玲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锦溪校区 浙江·衢州 324000)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是他为人类教育留下的精神瑰宝。通读了陶先生的《中国教育的觉醒》一书后,结合陶先生的诠释和个人的理解,我将该理念做出了以下解读:
从二者关系上而言,生活与教育是同一个过程,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也不能脱离生活。生活在更新,教育也要俱进;从效力上而言,生活需要什么教育就该给什么,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是对脱离生活实际,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批判,是从书本到人生的教育思想。
1 教学内容要更加贴近生活
1.1 依托教材,重组教材——时间贴近
文化不是教育的中心,人才是教育的中心,书本仅是教学的工具,完成了课本的教学进度不叫育人,达成了对人的教育才是。而现实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这种重教书轻教人的现象不在少数。拿着课本,对着教学进度表死教只会让教育变成“吃人的教育”。教师应该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倘若教学内容现在学生懂不了,那就不是学生当下“生活”所需的,那就该整合教材,等时机到了再教也无妨。
1.2 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心灵贴近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源于生活,并要回归生活的课程,一旦脱离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容易流于表面,显得假大空。所以,课堂素材的选择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本班、本校、本地的素材,素材离学生越近,越容易引起共鸣,越容易活跃课堂氛围,越容易听到学生真的“发声”,也越容易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1在《师生之间》一课中,教师以校本素材激趣,老师将学校老师的大头贴海报为导入,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老师,课堂氛围瞬间打开。继而在讲述“我们在一起”环节时,老师又以生本素材激趣,将学生颁给任课老师的“奖状”在幻灯片上显示(如图),学生们看着同伴用“男神”“大发脾气”“最敬佩”等词来形容老师,也纷纷主动参与到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环节,之后教师播放了班主任对学生说话的视频,学生纷纷被教师动情的话语所感动……
整堂课的所有素材都来源于学生,只有能唤醒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满足学生生活需求的教育内容才是有教育价值的。
1.3 拓展社会生活中的教学内容——空间贴近
教学源于生活,同时又要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就在生活中,教育在校内,更在社会。教师要将教学环境扩大到社会中去,社会即学校。打破传统的“围墙式”教学,让学生接触到社会,接触到自然。
教学片段2在《凝聚价值追求》一课的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内涵比较抽象,于是教师就在课前布置了“寻访老党员,记录活历史”的任务,上课时由同学来提供课堂教学的故事素材。同学们组成6-7人一小组,对老党员进行了寻访,通过老人亲口讲述的故事,走进历史,走进社会,他们对“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内涵以及民族精神的作用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2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2.1 情景式教学
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具备的能力出发。情景教学法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构建生活中的情景,结合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解决情景问题的过程中,达到从“就事论事”到“就理论事”的质变,改变了传统教学“就理论理”的空谈式品德教育。
2.2 体验式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也就是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怎么做的就该怎么学,怎么学的就该怎么教。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实际来明确学法,根据学情来确定教法。
教学片段3教师在PPT上呈现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教师:这是老师人生不同阶段的照片,但是老师昨天做PPT不小心弄乱了,你们谁能帮帮我呢?学生(积极举手)。教师让同学上台操作PPT排好次序。教师:为什么你要这么摆啊,能不能把老师工作的照片放到最前面?学生:不可以,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教师:所以你发生生命有什么特点?学生:生命不可逆转。
学生做到了陶行知倡导的“在劳力上劳心”,也就是实践且思考了,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2.3 合作式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做法决定教法,教法决定学法,课堂应尊重学生习得的规律。作为未来的社会人,合作探究也是人类解决问题必要的手段。合作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准自己的位置。合作学习将学习过程化,不仅能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片段4在《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老师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周末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班级布置的任务,周一课堂上由每个组来汇报布置理由及小组分工及合作过程的反思。最终由班级评选出最佳方案作为班级布置的最终方案。
同学在参与到班级的布置的过程中,用了很多集体的照片和文字,用了很多同学的优秀书法、绘画作品,在任务的完成过程对这个集体有了更强烈的班级文化认同感。小组也是集体,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冲突,有协商,通过合作也理解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3 建立生活化的评价机制
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是道德认识内化的必须环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学生内部一个个矛盾的解决才能达到螺旋式上升。生活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3.1 在生活中做作业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师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目前的思品作业多以书面作业为主,这样的作业很难把学生的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动,出现写、说一套,想、做一套,欲要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必须回归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践行自己的道德认知。课后应多布置一些实践型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完成作业。如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让其在问题的发现中思索解决途径,在对途径的探讨中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关注社会,提高生活能力;也可让学生同家长一同合作完成某项作业,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3.2 尝试多元化评价
道德与法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做到知与行的协调统一。学科的评价方式影响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呆板的纸笔测试,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努力才能逐渐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纸笔测试的试题应注重对具体情境的分析,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分标准也应更具开放性。道德与法治的评价方式还可以将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向是学生、家长;也可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给学生一系列综合性的复杂任务、两难问题或情景让学生完成,在观察学生完成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体验,社会服务来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如评选班级“文明之星”,“尊师之星”等形式。
作为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界的一座丰碑,他胸怀着一颗“教育救国”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为民族振兴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翻阅他撰写的文集,其教育思想仍然有着历久弥新的感召力。他引领我们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号召我们在生活中自然的进行教育,做到润物无人,育人无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一线的人民教师,只有不断教研、实践,将教育融于生活,努力成为活学、活教、教活的教育者才是对先贤最好的尊崇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