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豫剧“马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1-11-29郭墨浪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穆桂英挂帅豫剧

郭墨浪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一、豫剧“马派”艺术在豫剧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马金凤,国宝级豫剧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马派艺术创始人,豫剧五大名旦之一。代表作《 穆桂英挂帅 》《花打朝》《花枪缘》等。现为学院在职教师,“终身教授” 。

河南豫剧,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并且影响深远的戏曲剧种之一,早在2003 年10 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科教文化组织通过,国务院于2006 年5 月把它收录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世代相传的创作和传承方式,豫剧作为河南省戏剧的一个代表剧种,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保护的范围,因而做好豫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则是重中之重。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在孕育河南豫剧生成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豫剧的发展也推动着中原传统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河南是文化大省,豫剧是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人民艺术家马金凤,创立的马派戏曲艺术,是我们豫剧的一面旗帜,“马派”艺术在豫剧发展历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做好豫剧“马派”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展现河南形象,提高河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肩负起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教育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手段,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豫剧“马派”艺术的表演特点与艺术风格

马金凤,1922 年11 月生于山东省曹县,5 岁学艺,7 岁登台,8 岁入科班先后师从豫剧名伶马双芝 (1930 年)、京剧大师梅兰芳(1957 年)和昆曲大师韩世昌 (1963 年),并跟豫剧老艺人燕长庚和翟彦生学习豫西调。

马金凤从艺90 多年,演出500 多部豫剧剧目,主要传统剧目包括《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杨八姐游春》《十二寡妇征西》《窦娥冤》《麻疯女》《三上关》《破洪州》 《三娘教子》《同根异果》《罗焕跪楼》《游龟山》《木兰从军》《 断桥》《 三哭殿 》《樊梨花 征西》《神都女皇》等;主要现代戏剧目包括《红嫂》《李双双》《芦荡火种》《野火春风斗古城》《焦裕禄》《草原之歌》《 母亲》《打牌坊》《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扒瓜园》《情系小浪底》和《桑榆唱晚》等。其中,《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和《花枪缘》被拍成电影,影响最广,被称为“一挂两花”,是豫剧马派艺术形成的基础;因饰演《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突破传统表演模式的限制,兼收并取,大胆采用青衣、刀马旦和武生的表演技巧并进行创新改革,形成适合剧中角色需要的一种表演方式,被专家和观众普遍接受并确认为“帅旦”,确立了豫剧的一个新行当。

马金凤的表演端庄大方、朴实无华,通过身段、水袖、眼神和泪功准确和细腻的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从剧中人物的特点出发,博采众长,将其他行当,例如,武生、老生等的表演动作融会贯通,丰富了传统的表演程式内容,满足了剧中人物的表演要求,自成一派。唱腔以祥符调、豫东调为基础,具有显著的高亢、明快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同时,也很善于吸收运用豫西调唱法,并将豫东、豫西两大声腔合为一体,独树一帜,嗓音圆润、明亮、纯净、甜脆、吐字清晰;行腔舒展流畅、刚健稳重、韵味醇厚;唱法以小嗓为主,大小嗓结合,运用自如;音色清亮淳朴,音质坚实柔韧,尤其擅长大段叙事唱腔。

马金凤热爱和忠于党、国家、人民和豫剧表演艺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豫剧舞台和观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参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抗美援朝期间,作为中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成员,到上海慰问志愿军。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亲临前线慰问解放军。港澳回归以后,到香港和澳门慰问当地的人民,转达亲人的问候。海峡两岸恢复交流以后,作为河南省第一个戏曲代表团成员,到台湾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两岸统一。长年致力于豫剧表演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扬 。粉黛一生,视戏如命,马金凤以非凡的毅力、工匠精神和艺无止境的专业追求,为广大观众奉献自己的豫剧表演艺术。即使在晚年,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充沛的艺术创造力。马金凤曾多次在公共场合深情地说:“ 我的生命在舞台上”。正是他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使他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日臻完美,她也因此被公认为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

三、豫剧“马派”艺术人才的传承与发展

我院终身荣誉教授、豫剧“马派”创始人马金凤先生是豫剧“五大名旦”中硕果仅存的表演家。她经多年艺术实践和研究在洛阳创立成型的“马派”艺术,不仅是洛阳戏曲文化的杰出成果、河南豫剧的“现象级”存在,更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珍品瑰宝。“马派”三大名剧“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至今仍在戏曲舞台上久演不衰。为了更好地研究豫剧“马派”艺术,2019 年9 月,我院成功申报并获批了洛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金凤舞台艺术研究中心。 计划在今后的3-5年之内,将马派名剧“一挂两花”全部搬上舞台。本人作为豫剧“马派”艺术人才培养的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深感责任重大。

2019 年9 月17 日,我院隆重举行了“马金凤舞台艺术研究中心揭牌暨马派艺术传承人班开班仪式”。98 岁高领的马金凤先生亲临现场并亲手为“马金凤舞台艺术研究中心”揭牌。马金凤舞台艺术研究中心的建立和马派艺术传承人班的开办,旨在建立起我院“教学、科研、实践” 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和探索戏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也是我院传承与发展豫剧“马派”艺术的新目标。豫剧《穆桂英挂帅》是马派三大名剧“一挂两花”当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传统剧目,剧中的经典唱段和片段也是我院一直以来唱念教材和剧目排练的“必修课”。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我院排练了马派经典名剧豫剧《穆桂英挂帅》全剧,2020 年12 月23 日晚上18:30 分,组织学院近百名师生在戏曲实训中心剧场,举办了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师生同台演绎的马派经典名剧豫剧《穆桂英挂帅》,全剧的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剧场内掌声不断,教学相长,传承经典。2021 年1 月5、6 日,下午14:00 点,在戏曲实训中心剧场,举办了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戏曲艺术学院期末汇报演出马派经典名剧 校园学生版《穆桂英挂帅》两天两场的全剧演出。师生们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得到了各位专家、戏曲同仁和广大师生的好评,提高了老师的编排水平和学生专业能力,演出水平以及舞台经验,为今后教学实践和排练马派经典名剧《花打朝》《花枪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的就是让我院学生能够直接学习到马派艺术的精髓,最终达到“出人、出戏”的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通过高等职业院校对豫剧“马派”艺术人才进行全面的系统专业培养,在戏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更好地传承“马派”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更好地展示河南形象,实现全国豫剧事业的进步与繁荣。既能让传统经典剧目重新活跃在社会生活中,又能对戏曲人才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素养提升,使戏曲教育更有针对性、导向性,能够全面提高戏曲传承人才的整体素质,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穆桂英挂帅豫剧
《我不挂帅谁挂帅》教学设计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挂帅不合适
韩伍京剧人物画选
婺剧《穆桂英》海报
论豫剧电影的“影”、“戏”关系
杨六郎如何“智聘”穆桂英
联以载道 心态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