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2021-11-29崔英杰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化数字

崔英杰

(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是文化馆创新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要手段,是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必然要求。尤其是2020 年初为了打赢防疫战,各省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停止举办大型文艺展演、展览及聚集性群众文化和旅游活动,文化馆、群艺馆、文化站等暂时关闭,一时间,全国各地文化馆由线上线下服务全部转为线上服务,继续承担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职责。但与此同时,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建设成果也在疫情时期得到了大众的检阅,数字化服务的短板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当前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2015 年1 月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提高资源供给能力,科学规划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建设分布式资源库群,鼓励各地整合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在《意见》的指导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重庆、广东等省数字文化馆建设相对完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广;但个别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建设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其市级和基层文化馆(站)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不足。总体来说,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南方优于北方,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地区。

(二)文化馆数字资源聚拢与互通还未完成

目前,大多数文化馆没有与国家公共文化云互联互通,而是长期依赖自建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作为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效能低,受众人群少,无法与群众进行深入互动,还停留在信息推送与小视频播放阶段。此外,未能建立大数据分析体系,无法收集梳理用户年龄、兴趣爱好、艺术特长、文化偏好、实时体验、各文化项目受欢迎程度等数据,无法分析群众个性化需求,不能精准提供文化服务。

(三)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力度不足,精品资源较少

一是有些文化馆资源建设没有长远、系统的规划方案,存在内容随意、制作粗糙、缺乏规模的问题。二是不能利用自身地域优势,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开发非遗资源、地区文化资源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数字资源。三是资源总量少,亮点不多。疫情期间文化馆推出的大多是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创作展示,其他数字文化服务缺乏。

(四)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覆盖面有待扩大

尽管一些文化馆有自己的官网、微信公众号,也与国家公共文化云互联互通,但线上资源不足,且与线下结合不够,用户在活动预约、报名培训等方面不能与之互动,缺乏黏性,导致粉丝数量、阅读量、活动参与量较少,数字文化服务覆盖面及影响力十分有限。

二、制约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馆建设数字化服务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文化资金投入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不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不足,分配到数字化建设的资金就更少。尤其随着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的深入,各级文化馆在数字化建设中线上线下都要配备网络、存储、平台系统、体验空间等设施设备,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群众的各类需求。但对基层文化馆来说,本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就少,数字化资源建设在资金和资源上面临不小的困难,严重制约了数字化服务建设的发展。

(二)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认识不到位

虽然当今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但仍有不少地方文化馆受传统思想影响,对数字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还停留在文化馆的工作主要是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和对群众进行文艺辅导的认识上,数字化服务意识薄弱,以至于有些文化馆的网站、微信公众号不能及时发布、更新信息,群众也没有办法参与进来,不能为群众提供数字化服务。

(三)数字化技术人才短缺

文化馆的专业人才以舞蹈、声乐、曲艺、美术等艺术人才为主,缺少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加之招聘专业编制限制及评聘职称时的专业对口等的问题,使得专业人才难招募,更难留住。如果对文化馆原有专业人才进行数字化培训,即使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难以达到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管理的要求,常常事倍功半。

三、推动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发展的途径

(一)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无论从线下数字体验馆的建设,还是线上存储设备、网站、微信平台的建设、视频拍摄制作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国家资金的投入应对欠发达,数字化服务刚刚起步的地区有所倾斜,统筹全区域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协调发展。同时,各个文化馆也应努力拓宽建设经费来源渠道,与社会文化企业有机结合,实现共建共享。

(二)提高多平台运营能力,提供全方位文化馆数字化服务

群众的参与度与满意度是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如何全方位提供数字化服务,首先应从打造多个数字平台入手。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客户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交流软件。文化馆应利用这一点,开通官方账号,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数字化服务内容进行推送,开设网络艺术培训,吸引粉丝,提高人气,迅速提升知名度。同时结合线下活动,及时发布培训、演出、展览等相关活动信息,针对个别适合的活动采取全民参与,网络点赞投票的形式扩大影响力,增加群众黏合度。

(三)积极建设数字化资源,拓展线上特色服务内容

首先,各文化馆要对自己已有的数字资源充分了解,进行梳理分类归纳,剔除重复资源,增补缺失资源。其次,对已有资源进行重新制作,以求其适合当前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需求,适合各类数字平台播放。再次,制定新资源建设方案,对一定时期内的资源建设有整体方向与内容把控,建立资源体系。第四,制作符合群众文化需求的新数字化资源,便于用户检索,进行有针对性的投放。第五,积极开发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创新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打造亮点,吸引大众。第六,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采购优质文化资源,增加数字化资源总量。

(四)建设数字文化人才专业队伍,为数字化服务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数字平台运营、活动宣传推广等工作,都离不开数字化专业人才的支撑。一方面,文化馆应设立专门的部门,广泛吸纳数字化专业人才,提升文化馆整体数字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本单位原有专业技术人员资源建设、平台运营、媒体宣传技能培训,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员树立数字化意识。第三,在招聘人才、评定职称时上级部门应充分考虑文化馆的专业数字人才,设立专门岗位及专业,不能出现人进不来,进来了评聘不了职称的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必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流砥柱,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起步不久,发展还不均衡,因此清晰认识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努力探索其发展途径,才能建立起高效有序的服务机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猜你喜欢

文化馆数字化数字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