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拓荒人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 不悔是初心

2021-11-29唐亦赫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试验田袁隆平杂交

唐亦赫

(武汉枫叶国际学校,湖北 武汉 430000)

我们的父辈经常会在各种场合提醒我们要节约粮食,可看着餐桌上各种美味佳肴、五谷粮飨,我的脑海中会生出一丝疑惑,我们缺粮食吗?我国十几亿人口没觉得缺粮少食呀。随着我大量的翻阅资料,一个人名浮出了纸面——袁隆平。

在上个世纪50-70 年代我国建国之初,粮食的亩产量不到200 公斤,摆在新中国面前的就是近4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59 年-61 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民吃饭问题再次摆上了台面。父辈们记忆中的粮食紧张正是这个时期所留下来的。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大的袁隆平来到了此后一生中耕耘、生活的湖南省,之后的60 多年他一直在田头耕作,研究人工杂交水稻育种。70 年代初他研究出的首个杂交水稻品种让中国实现了从粮食短缺到粮食安全的转变,当时的水稻亩产达到了350-400 公斤,90 年代他所研究的新型杂交水稻亩产突破了500 公斤,2016 年更是达到了亩产1000 公斤,2020 年第三代杂交水稻两季亩产达到了1500 公斤。全球很多地区都在使用这类杂交水稻,这个品种比当地水稻产量往往增产20%左右。

而这样一个为全世界解决了粮食缺口的科学家,身上所穿的衣裳不过街边十元到五十元不等的那种,在国际颁奖典礼的舞台上身穿的西装也不超过五百元。他还常说街边那种衬衣轻便透气,结实耐用,又便宜,下地干活再合适不过了,拿起衣服爱不释手,直笑得合不拢嘴。到底是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让这个老人夜以继日的为人民做着贡献,十年如一日?

一、风雨无阻,将奉献社会与个人价值相结合

鲐背之年,袁隆平的眼里依然是金灿灿的稻田,远方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那里承载着的,是农民辛劳一年的寄托,还有老人的梦想。

在袁隆平的童年记忆里,尽管那个年代非常动荡,父母从未放弃过让袁隆平兄弟姐妹读书的机会。可是父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全力支持孩子上学,到考大学时,孩子却要选择学农。父母最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袁隆平如愿以偿进入农学殿堂。他在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学习四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看到当时农村的贫穷落后,我是有点雄心壮志的,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我认为学农的就应该有这个义务。”袁隆平说。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视科学为生命。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袁隆平深谙这个道理。

二、“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他认为,科学家最重要的工作是“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而七十多岁的高龄的袁隆平在获500 万科技大奖之后仍然一天下田两次。“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老用行动告知我们:实践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日复一日田间的暴晒,让袁隆平变得瘦削、黧黑。可这也正体现了他的坚持、努力与敬业。

1960 年7 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1 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 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这样的实验一直持续到了1965 年,终于在14000 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 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 株成功繁殖了1~2 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68 年4 月30 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 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 号田里,面积133 平方米。5 月18 日晚上,中古盘7 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未破的谜案。袁隆平心痛欲绝。事发后第4 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 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三、以真理为基、实验真理,不断创新,创造

科学家是真理的守卫者,是事实的追寻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情的真相,发现真理,并能实践真理。

1973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1975 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获得成功。15 年的青春年华,多少次失败、多少次挫折,都没有击垮他,袁隆平在无数次的实验研究中不断创新,以真理为基、实验真理才获得了最终的成果。

袁隆平常常说道:“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和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 他认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先后成功的“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从平均亩产300 公斤左右提高到500 公斤、700 公斤、800 公斤的水稻产量,就证明了这句话。

15 年的青春年华,多少次失败,多少次挫折,都没有击垮他。袁隆平在无数次的实验研究过程中不断创新,以真理为基、实验真理才获得了最终的成果。

四、淡泊世事,笑谈人生

袁老一生获奖无数,但他一直保持着低调的生活。他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但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八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 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有人劝他换一辆汽车多好,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最终他才选择了一辆经济实用的赛欧牌小汽车。

袁老生活上低调,但绝不是一个无趣的人,恰恰相反,他经常说出一些金句拉近了和普通人的距离。

一次做客《舍得智慧讲堂》时,主持人问:“您一共得了20 多项大奖,还有以您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别人都称您是‘伟大科学家’,您怎么看?”袁老笑道:“不是伟大,是尾大,尾巴大了也有好处,翘不起来。所以不能骄傲自满,要夹着尾巴做人。”闻此,一片笑声和掌声。

对“伟大”给予否定后,袁老随即借谐音过渡到“尾大”,进而再说不能“翘尾巴”之理。由于这番妙语既风趣幽默,又极显谦和,受人欢迎自是必然。

在人民政协成立60 周年文艺晚会上,当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被请上舞台时,主持人问:“袁老今年高寿?”他则出人意表:“39.5 公岁。”一片笑声中,他又念起雷洁琼先生的打油诗:“百岁笑嘻嘻,九十也不稀,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嘿嘿,我才79,还是小弟弟。”台下欢声雷动。

由于杂交水稻产量都是以“公斤”计算,袁老便据此仿出“公岁”一词,使年龄上的数字减半,以凸显自己的“年轻”。有此奇思妙思,自让人乐而开怀。

这样洒脱欢笑的老人,如何让我们不喜欢他呢?正是这样的笑谈人生他的身边汇集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科学研究当中。

五、“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袁隆平与钟南山这对“衣食”无忧组合。袁老发展杂交水稻,解决饥饿问题,造福世界人民。钟老疫情危急时挺身而出,坚守抗疫一线,力挽狂澜。二老以一己之力,造福万千人民。

70 年代中期袁隆平完成了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此时的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80 年代初期,应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但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贴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期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 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 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 年在晚粳农垦58 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 年7 月16 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到达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 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对啊,袁隆平的世界那么小,小到只有他试验田里面的水稻,他的一生与农结缘,与农相伴。从1964 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起,他就把大半辈子的经历和心血无怨无悔的一心扑在稻田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是他坚定着自己为全世界人民解决温饱的信念,仍然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仍然乐观地期待着明天,更加努力地在烈日下,风雨中,稻田间埋头苦干。

他说过,搞研究的人就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就不要搞研究。他一直秉承着自己的信念,他说绝对不以牺牲产量来换取优质。随着一路走来,亩产七百公斤,九百公斤,一千公斤,随着产量的不断上升,我国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正是田间那日渐佝偻瘦小的身影,近六十载风雨无阻对人民的追求,对梦想的追求,超越! 许多人说中国的粮食够多了,中国人民再也不会饿肚子了,可是老人始终想世界那么大,几十亿人要吃饭,粮食安全不可掉以轻心。

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他却依然坚持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有志者事竟成。他还怀揣着更高更远的梦想——“禾下乘凉梦”,那就是坐在大树般高的水稻下乘凉,稻米清香扑鼻而来。“盐碱地稻香梦”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土地,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那这些不以耕作的土地就是巨大的浪费。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和钻研的精神,老人奋不顾身的投入到科研中去。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他的心里种着的不是田,种着的是人民的希望,是天下人的温饱。他奋力追逐梦想的精神不仅改变了杂交水稻,也永远的激励我在学习追梦道路上奋勇前行,像是黑夜里的指明灯,因为热爱,因为责任而无所畏惧,无所不能。

这就是国士无双的袁隆平。

猜你喜欢

试验田袁隆平杂交
杂交水稻“泰丰A”高产又好吃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你在人民心间
——献给袁隆平院士(女声独唱)
简述化肥减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杂交牛
快大茂镇玉米试验田获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