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2021-11-29刘甲忠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素养

刘甲忠

(盐池县高级中学,宁夏 盐池 751500)

高中语文教学会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而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但和实际情况相对应的是在复杂多样的文化发展形势下,高中生的审美辨别能力也有一定不足,会直接影响其群体的审美素养。高中生的审美创造力的发展情况也会因此受到限制,一些学生的审美意识相对欠缺,审美水平也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文化层次,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学生对于语文教材当中的文章内容难以实现自主性的鉴赏,而需要教师带领才能进行阅读和学习。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对个体情绪的认知表达不足,在后续的应用和写作过程中,只能模仿或抄袭,难以真实的表达自我的情感认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原则

(一)潜移默化原则

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形式,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体现相对较多,在教学过程当中教材的课文和一些练习的基础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但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情感也十分重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课文中所传达出美的形象和表达,在渗透教育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多元开放原则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审美教育,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结合丰富的教学方法,选择最适合实际学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和文化内涵,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更多丰富的感悟,所以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多元开放的原则,在充分分析把控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其实现思维的拓展,强化审美意识的发展。

(三)层次性原则

学生因为生长环境、学习能力、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差别,其审美能力也有一定的不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难度的控制来展开层次性的教学,确保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掌握与其学习水平相对应的知识内容。另外,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要对暂时相对落后的学生予以充分的鼓励,要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坚持层次性原则,确保审美教育科学有序地进行。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功利色彩浓厚

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取得较高的语文成绩。一些教师为了创新教学形式,会在课堂当中引入讨论环节,虽然学生讨论的氛围较为热烈,但却缺乏深度。还有一些教师过度追求教学的全面性,却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讲解,导致教学目标未能完成。这种功利色彩较强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够重视,难以形成良好的审美教育。

(二)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够恰当

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发展的基础,其中所蕴含的审美元素会对教学工作的审美教育起到重要影响。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其对于审美教育的开展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一些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只是单纯地带领学生记忆生字生词,归纳文章大意,提炼中心思想等,并没有让学生对文章的主体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一些教师过度重视对教材中题目地讲解,忽视了学生思想方面的发展,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完全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彻底脱离教材的指引作用,这些教学方式都未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三)审美教育呈现低俗化倾向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落实中表现出了低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不断流失的诗性精神。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功利色彩淡化了文章的诗性,无论面对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教师只知机械地讲解知识,肢解了文章的艺术美感与意境美学,致使学生很难从审美的角度鉴赏文章。第二,教师美学素养的缺失。在教学任务的重压下,教师的自由阅读时间越来越少,而这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来去匆匆”,无暇琢磨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审美功用,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也因此越来越淡[1]。

(四)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

审美经验是人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审美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等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依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甚至有教师强迫学生接受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自由思考。这些错误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也无从谈起。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

高中语文教材当中选用的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蕴藏着极为深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这些文学作品除了能够展现艺术的魅力之外,还能够体现较大的美学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发掘并感受教材当中文章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受,在课堂上引导并组织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美的传达是借助美的形象与情感实现的,作为课堂审美教育的组织者,语文教师要站在美育的高度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比如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不仅要通过介绍相关社会背景与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确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还要带领学生共同探究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是否有所变化,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读懂作品背后蕴含的社会思潮与个人思绪,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审美体验[2]。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

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针对学生感官的审美训练,培养学生借助相关文字来感受作者描述的色彩、声音等形式的美。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借助色彩等来表达情绪,比如鲁迅的《药》的结尾部分,“半白的头发”“几点零星的青白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等一系列冷色调事物的描述,共同烘托出悲剧的氛围。学生必须能够感知文中这些带有色彩的描述,并将作者描绘的场景转化成一种极具画面感的绘画作品来鉴赏,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培养学生想象美、表达美

审美能力的发展需要想象力的支撑,学生只有掌握较强的想象力才能够感受美并表达美,在高中语文教材当中,很多文学作品都会有留白处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想象来填补空白,体会作品的真正内涵,例如在学习学莫泊桑的《项链》时,针对结尾处“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中的省略号,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玛蒂尔德知晓真相后的状态和举动,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接受审美教育[3]。

结论

2017 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审美素养在教育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审美素养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审美意识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高中语文课程作为高中阶段相对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深入发掘教材当中的审美元素,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感受美欣赏美和想象美,最终实现表达美的能力,以此来强化个体审美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材素养
教材精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