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冷浸稻田改良对土壤温度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2021-11-29杨汉夏贤格黄志谋瞿和平张枝盛秦晓银黎雨薇
杨汉,夏贤格,黄志谋,瞿和平,张枝盛,秦晓银,黎雨薇
(1.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 430064)
冷浸田是指长期受水浸渍,以“冷、烂、毒、瘦”为特征的水田,具有速效养分含量低、养分活化度不够、有毒物质累积多、结构差、温度低等特点,导致水稻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减少、养分吸收差、产量低[1]。湖北省冷浸田主要分布于鄂东南低山丘陵、鄂西山区及鄂中部分县(市)的丘陵山区,其中以鄂东南低山丘陵区面积最大。
冷浸田增产潜力巨大,对其进行改良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可大幅度提高冷浸田的生产力。本研究以鄂东南低丘陵区冷浸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沟排水、施碱改酸、微肥调控、秸秆还田”的暖田技术对其进行改良,调查和分析土壤温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鄂东南冷浸田综合改良治理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赤岗村(29°50′N,114°17′E),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均匀,排灌方便,阳光充足,土质红黄壤。
1.2 种植材料
试验在同一田块进行,早稻品种为两优287,晚稻品种为泰优398。
1.3 试验设计
均设置3个处理:常规技术模式(对照,CK)、暖田技术模式(T1)、微肥改良技术模式(T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84 m2、小区长12 m、宽7 m,株行距13.33 cm×16.67 cm,人工插秧,每个处理四周用农膜做好隔离。
1.4 处理措施
1.4.1 常规技术模式(CK)人工插秧,秸秆全量还田,常规管理,冬泡。每小区施复合肥5.5 kg。
1.4.2 暖田技术模式(T1) 人工插秧,秸秆全量还田,田间人工起沟。每小区施5.5 kg复合肥、1.5 kg二氧化硅、0.3 kg硫酸锌、7.5 kg石灰,用农膜做好隔离之后均匀撒施;冬炕。
1.4.3 微肥改良技术模式(T2) 人工插秧,秸秆全量还田。每小区施5.5 kg复合肥、1.5 kg二氧化硅、0.3 kg硫酸锌、7.5 kg石灰,用农膜做好隔离之后均匀撒施;冬炕。
1.5 田间管理
早稻于2020年3月21日播种,采用棚内水育秧,4月27日人工移栽;晚稻于2020年7月9日播种,采用露地水育秧,8月2日人工移栽。移栽后田间水肥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均一致。
1.6 测定指标和方法
1.6.1 土壤温度 测定并记录水稻从分蘖期到成熟期田间5、10、20 cm土壤深度早(7:00)、中(12:00)、晚(18:00)的地温,早稻于5月2日至7月11日每隔1周记录1次,晚稻于8月5日至10月21日每隔1周记录1次。
1.6.2 产量构成因素 在苗期每小区选定10穴水稻调查分蘖数,成熟期将10穴取样考种,调查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随着季节的推移,田间地温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上升(早稻)和逐步下降(晚稻)的趋势。中午12:30地温变化最明显;不同深度各处理间地温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地温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
T1和T2具有升温较快的特点,温度越高升温越明显。5 cm深度12:00地温5月23日第一次回温,T1和T2地温分别增长至33.9℃和33.3℃,CK增长至32.7℃,相比CK,T1和T2地温分别增长1.2℃和0.6℃(图1)。如图2所示,T1和T2有降温较慢的特点,温度越低降温越缓慢,能起到保温的作用。5 cm深度12:00调查地温,9月2日降温幅度最大,T1和T2地温分别降低至31.4℃和31.0℃,CK降低至30.8℃,与CK相比,T1和T2地温分别增加0.8℃和0.2℃。
图1 早稻不同处理对地温的影响
图2 晚稻不同处理对地温的影响
较常规技术模式,暖田技术模式和微肥改良技术模式对不同深度的土壤具有增温效果,从而能促进水稻生长。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CK、T1和T2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见表1。
表1 不同处理产量构成
T1的分蘖率、有效穗、产量与CK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T1早稻于5月29日达到最高苗数和分蘖率,分蘖率为310.9%,有效穗为466.5万/hm2,T1早稻实际产量为7 861.7 kg/hm2,较CK增产22.12%。T1晚稻于9月7日达到最高苗数及分蘖率,分蘖率为316.2%,T1晚稻有效穗为437.0万/hm2,实际产量为8 096.0 kg/hm2,较CK增产25.37%。
T2的分蘖率、有效穗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其产量与CK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早稻T2实际产量为7 322.4 kg/hm2,较CK增产13.75%,晚稻T2实际产量为7 513.5 kg/hm2,较CK增产16.35%。
2.3 不同处理对品种生育期的影响
不同处理品种生育期(表2)表明,T1和T2早稻全生育期短,为117 d,CK长,为118 d;晚稻全生育期T1和T2为122 d,常规技术为123 d。说明暖田技术可使水稻品种生育期提前,从而降低双季稻机插茬口衔接紧的风险。
表2 生育期情况
2.4 经济效益分析
对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进行投入与产出核算,以此衡量生产效益。两优287和泰优398两季种植效益分析见表3。在投入上,T1和T2比CK每公顷分别增加了3 900.0、2 700.0元;在纯收入上,T1比CK每公顷增加收入4 321.2元,增加效益45.99%,T2比CK增加收入2 916.0元,增加效益31.04%。
表3 效益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冷浸田土壤透气性较差,微生物活动弱,加之低温和缺氧条件下还原物质积累,对水稻根系产生毒害作用,甚至造成烂秧死苗现象,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造成水稻减产,成为提高湖北省水稻产量的主要障碍[2]。改良措施有调整肥料结构,同时增施锌肥和硅肥,促进水稻稳定增产[3];施用土壤改良剂,如过氧化钙、石灰、粉煤灰等也能改善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结合秸秆还田处理可以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冷浸田增产效果较好[4];栽培措施方面,垄作可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pH,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5];长期开沟排水促进土壤有机质矿化,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提升产量明显[6]。对于冷浸田改良的研究多是从单项措施方面进行,缺乏施肥和栽培措施相结合的研究。
针对鄂东南土壤质地黏重、通透性差、偏酸、微量元素缺乏等问题,通过集成冷浸田改良的研究成果,从农艺改良的角度,采取“挖沟排水、施碱改酸、微肥调控、秸秆还田”的栽培措施,创新集成暖田技术模式。2019年,对冷浸田晚稻(泰优398)的根系发育、干物质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暖田技术模式和微肥改良技术模式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加根冠比[7]。
暖田技术模式和微肥改良技术模式与常规技术模式相比,可以显著改善水稻田间土壤酸碱度、通透性,增加微量元素供给,提高根系生长发育能力,增加土壤地温,促进水稻营养物质运输效率,增加干物质积累,稳定提高水稻的产量,从而增加经济收益。暖田技术模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根系生长、增加地温、促进干物质含量、增加产量等方面要优于微肥改良技术模式。2020年寒露风提前,晚稻抽穗期和灌浆期遇低温影响,在此恶劣天气影响下,暖田技术模式效果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