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2021-11-29朱文锦康福平
朱文锦,康福平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郑州 450044)
锦鲤养殖需要良好的水质条件,水对锦鲤如同空气对人一样重要,良好的水质是养殖锦鲤成功的第一要素。锦鲤在人工饲养过程中,排泄的粪便和未吃完的饵料在水中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影响锦鲤的生长和繁殖。所以为了保证锦鲤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必须加强水质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
1 养殖用水种类
1.1 井水
富含重金属离子,水的硬度较大,浮游生物不多,溶氧较低,要经过日晒升温、曝气后方可用于养殖锦鲤。池塘养殖锦鲤用水,主要是井水,水的硬度要适当,选择软水或中性水。
1.2 自来水
自来水是我国水族箱养殖锦鲤的主要用水。自来水水质比较清洁,含杂质少,细菌含量也少,来源方便。我国绝大多数自来水厂在净化自来水时,都要使用氯气或漂白粉、明矶等化学药剂,水中残留的氯气是以溶解氯的形式存在,对锦鲤有一定毒性。实验表明,如果将锦鲤放在含溶解氯较高的水中,容易导致鳃黏膜损伤、鳃部充血,严重时会导致锦鲤死亡,因此不经过除氯处理的自来水不要直接使用。常用曝气法将水中残留氯气除去,方法是将自来水置于空盆或池中,暴晒沉淀2~3d后使水温接近气温再用。快速除去自来水中氯的方法有化学法,药品主要是硫代硫酸钠,又称次硫酸钠,市场商品叫海波。用量是:水体中加入小米粒大小的硫代硫酸钠100粒/m3。
1.3 雨水
没有受到污染的雨水十分纯净,当下雨的时候,用一些面积较大的干净容器收集一些雨水,然后把它集中在干净的容器中备用。日本、英国等国家的锦鲤爱好者喜欢收集雨水以供饲养、繁殖锦鲤之用。
不管是用哪种水源,都不宜短时间往锦鲤池内加入太多的新水,防止锦鲤因温差过大导致疾病发生。
2 水质对锦鲤的影响
养殖水域的水温、溶氧量、酸碱度、光照、硬度等理化因素对锦鲤生长都有影响,下面介绍影响锦鲤体色的水体pH值、二氧化碳、硬度等因素。
2.1 水体pH值对锦鲤的影响
正常的水体pH值7~8,当pH值小于7时,水呈酸性。长时间在酸性水体环境中,会引起锦鲤的呼吸功能降低,出现活动减慢、食欲差、体色暗淡;当pH值大于8时,水体呈碱性,碱性过大会影响锦鲤生长以致死亡。
2.2 水体二氧化碳对锦鲤的影响
二氧化碳含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水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偏高,会降低锦鲤体内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影响锦鲤生长,或引发疾病。尽快开增氧机增氧、曝气,或加新水增氧,减少水体中二氧化碳含量。2.3 水体硬度对锦鲤的影响
水的硬度(也叫矿化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盐类物质的含量,即钙盐与镁盐含量的多少。钙镁离子的总量相当于10mg氯化钙称之为1“度”(1°)。通常根据硬度的大小,把水分成硬水与软水。8°以下为软水,8~16°为中水,16°以上为硬水,30°以上为极硬水。养殖锦鲤对水的硬度有一定要求,要求硬度较低的水或者软水,硬度不能超过16°。特别是在锦鲤繁殖的时候,硬度较高影响受精卵的正常破膜和成活率。降低水硬度的方法:鱼缸最简单的方法是加入蒸馏水降低硬度。池塘养殖锦鲤用沉淀法和软水剂降低硬度,常用软水剂有磷酸三钠(Na3PO4)、胺的醋酸衍生物(EDTA)。水的硬度与pH值有关系,pH值高,水的硬度偏高;pH值低,水的硬度偏低,调整水体的硬度,可通过调整水体的pH值来实现。提高硬度:加碳酸氢钠或者硫酸镁。
侵权责任的量变应以矫正正义的框架范围为限,尤其不得超出“平等关系”和“损害填平”两项质的基础性规定。局部量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事物在环境中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当量变超越某个临界点,就会引发事物属性的改变而产生质变。矫正正义的两极性决定了侵权责任仅存在于平等主体关系之内;矫正正义的实质内容是“损害填平”。损害认定是“损害填平”的前提,但由于因果关系的普遍性特征,损害认定同样不全然是一个事实问题,而必然伴随着价值判断。在矫正正义的两极框架内,整个侵权法在特定社会政策和价值的导向下动态地调整其具体制度的内容,以实现行为人与受害人双方利益的平衡。
3 水质调控基本措施
水质调控是饲养管理的重要环节,水质调控基本措施如下。
3.1 彻底清塘
彻底清塘是水产养殖的基础,主要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及有机物、病菌、寄生虫,淤泥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源,又是病原体的藏身之处,在缺氧情况下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直接或间接引起鱼类发病或死亡。
必须坚持年年清塘消毒,才能达到预防鱼病目的。清池包括清除池底淤泥和池塘消毒两项内容。育苗池、养成池、暂养池或越冬池在放养前都应清池。育苗池和越冬池一般都用水泥建成。新水泥池在使用前一个月左右就应灌满清洁的水,浸出水泥中的有毒物质,浸泡期间应隔几天换一次水,反复浸洗几次以后才能使用。
3.2 调节水质
加水和开启增氧是养殖管理的基础,用水泵加注新水体,更新浮游生物组成和增加溶氧。用增氧机增加溶氧,调节浮游生物分布及排除有害气体。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微生态等进行消毒或调水,改善水底,调节pH值,杀灭病原菌,减少有机物耗氧量。
3.3 增加溶氧
锦鲤养殖水体中溶氧含量一般应5~8mg/L,至少保持在3mg/L以上。适宜的溶氧量,对锦鲤的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充足的溶氧量可以改善锦鲤栖息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溶氧过饱和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4 常用的水质调节药物
4.1 肥水剂
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于靠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微生物的分解。藻类是整个鱼塘的初级生产力,微生物是藻类的初级生产力。特别是养殖初期鱼苗下塘时,用肥水剂(藻种源、酵素、活藻素等)调水,肥水快而安全,适口的浮游生物较多,可提高鱼苗成活率。关键是丰富了水体中微生物,促进了藻类的生长,形成了健康的生物链条,增加锦鲤免疫力,最终达到增产丰收的效果。
4.2 解毒剂
有机酸是锦鲤养殖时常用的解毒药品,其主要成分有柠檬酸、果酸、生化黄腐酸等。主要使用于硬度、盐度、碱性大的池塘,或是清塘消毒时间短急需放鱼的池塘。解毒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有机酸含量的多少,解毒机理主要是通过羧基的螯合和络合作用,有效降低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4.3 抗应激剂
抗应激类产品可缓解因天气突变、水质底质恶化产生的应激和藻类分泌毒素及用药不当引起锦鲤中毒现象,抗应激类产品主要成分有Vc、Ve、有机酸、抗应激因子等,生产中常在拉网、分塘、挑鱼、运输后,或因环境突变锦鲤产生应激性漫游时使用。泼洒“解毒应激灵”等抗应激药品,可减轻鱼类应激反应。
4.4 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是经过人工分离正常菌群后,采用高温、高压等特殊工艺制成的生物制剂,具有无毒副作用,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对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净化水质、提高免疫力、改善饲料适口性和控制药残等具有显著效果。微生态制剂不可与杀菌剂、消毒剂、化学药品等同时使用和存放。锦鲤养殖中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复合芽孢杆菌、EM菌等,高温季节每7d使用一次,调水效果较好;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的微生态制剂多为复合芽孢杆菌粉,主要成分有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及生物酶、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辅助剂。
5 常见的水质调控技术
5.1 水华的防治
当池塘水体呈现深绿、墨绿、蓝绿等颜色时,在下风口水面上出现由微囊藻、铜绿微囊藻等形成翠绿色的“水华”,引发鱼类泛池等。
科学肥水,适时注水,增加池水中的溶氧,使鱼类适口的优势浮游生物种群迅速生长繁殖,是预防“水华”形成的关键。要合理肥水,掌握好“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透明度控制在25~40cm。及时加注新水,改善水质,一般每10~15d换水30cm左右,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5.2 水绵的防治及去除方法
水绵(Spirogyra communis)属绿藻门、接合藻纲、双星藻目、双星藻科、水绵属的水生藻类植物,又叫水青苔,在河南省生长期为6~9月,喜生于富含有机质的静止水体。水绵为多细胞丝状结构个体,叶绿体呈带状,有真正的细胞核,能进行光合作用。少量的水绵存在证明水体水质比较好,可作为鱼的饵料,但是水绵一旦大量滋生,大片生于水底,或成大团块漂浮水面,造成水中溶解氧降低,水质恶化,影响鱼类正常的生命活动;成熟后的水绵老化腐败,死亡时分泌、释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水体水质进一步恶化,养殖鱼类生长受到影响。
总结生产经验,采用物理打捞+药物治理的方法进行应急治理,控制水绵;后期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达到提升水质和防治青苔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①人工打捞。安排人员连续5d在池塘捞水绵,清除大面积的水绵。用小船或浮床拉到池岸上暴晒。
②人工打捞的第2~3d,晴天上午10:00左右用硫酸铜浓度0.5mg/L泼洒。如果鱼苗较小,可仅泼洒水绵严重的部分池塘。用硫酸铜杀水绵容易坏水,要及时加水。
③在晴天上午,向生长有大量水绵的池塘水面泼洒或投放浓度为2.3~4.5mg/L的二氧化氯,每隔5min投放一次,投放2~3次,使二氧化氯与水面水绵充分接触10~15min,且水面水绵的结构被破环,最后自行消解,直至消失,抑制水面水绵的形成与生长,从而控制水绵暴发。
④加15~25cm其他池塘的肥水,阻断底层水绵生长,水位保持在1.5m以上,可适当用一些肥水剂肥水。
⑤用腐殖酸钠局部泼洒,目的是减少阳光照射池水,减少藻的生长。
水中的转板藻(Mougeotia)、双星藻(Zygnema)和丝藻(Ulothrix)常与水绵缠绕在一起生活,其中双星藻是水绵的近缘种。
水体藻相调整是一个长期治理与管护的过程,治理是短暂的,维护非常关键,为了防止水体绿藻等的反弹,需要长期对水体进行维护和提升,多措并举,使水质符合“肥、活、嫩、爽”的要求,为锦鲤生长提供良好的水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