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的防效

2021-11-29罗亚伟覃振强李德伟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螟虫衣剂杀虫剂

罗亚伟, 覃振强, 梁 阗, 李德伟, 刘 璐

(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7)

螟虫、绵蚜和粉蚧是甘蔗上的主要害虫。甘蔗螟虫属钻蛀性害虫,主要有二点螟(ChiloinfuscatellusSnellen)、条螟[Procerasvenosatus(Walker)]、黄螟[Argyroploceschistaceana(Snellen)]和大螟(SesamiainferensWalker)等[1-2]。螟虫在全国蔗区普遍发生,苗期为害甘蔗生长点造成枯心苗,一般枯心率在10%~20%之间,严重的高达60%以上,导致缺苗、断垄和生长不整齐;中后期为害蔗茎,形成螟害茎、螟害节,甚至造成风折和断尾,虫蛀孔还可能引发赤腐病等侵染性病害,进而引起甘蔗糖分和蔗汁纯度降低,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螟虫危害造成甘蔗产量损失10%~25%,严重时高达40%~60%,糖分降低0.93%~3.5%[2-6]。绵蚜(CeratovacunalanigeraZehntner)在我国南方蔗区均有发生,是甘蔗的重要叶部害虫。绵蚜成虫、若虫多群集于叶背面中肋两旁吸食汁液,直接破坏叶部组织,受害蔗叶提前枯黄萎缩;此外,绵蚜排泄的蜜露粘附在叶片上可引起煤烟病,减弱光合作用而影响生长,导致减产13.7%~24.6%,严重的高达40%以上,糖分下降10%以上[7-10]。粉蚧在全国蔗区普遍发生,主要有蔗茎红粉蚧[Saccharicocussacchari(Cocherell)]和蔗茎灰粉蚧(DysmicoccusbohinsisKuw)等。甘蔗粉蚧常以成虫、若虫匿藏于叶鞘内的蔗茎节上,尤多聚居于蜡粉带、根带和生长带上吸食蔗液,使蔗株生长不良;同时分泌蜜露引起煤烟病,造成产量损失和糖分下降;田间为害株率20%~80%,严重的高达100%[1,11-13]。

生产上,甘蔗苗期害虫防治以螟虫为主,一般在种植时沟施或喷种、苗期喷雾和拔节前拌肥撒施或喷雾等防治2~3次。绵蚜和粉蚧是甘蔗生长中、后期发生的害虫,主要通过喷雾施药防治。生长中、后期蔗株高大,采用机械喷雾难度大且生产成本提高,同时也难以把握喷药时期,因此影响防治效果。若在种植时,施用内吸性强、杀虫谱广、药效期长的杀虫剂,做到一次性施药即可防治多种甘蔗主要害虫,将提高防治效果与经济效益。一次性施药防治螟虫、绵蚜和粉蚧等多种甘蔗主要害虫的相关研究尚鲜见报道。本研究采取一次性施药防治螟虫、绵蚜和粉蚧等,并比较4种杀虫剂的防治效果和增产增糖作用,以期为生产上科学防治害虫和提高防治效果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甘蔗品种 参试甘蔗品种为桂糖42号。

1.1.2 杀虫剂 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湖北省天门斯普林植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瑞士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隆安试验基地进行,前作为甘蔗。试验地平坦,红壤土,肥力中上。试验设4个处理(表1),以不施药为对照(CK),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行长7.0 m、行距1.2 m,5行区,小区面积42 m2;小区随机排列,试验区周围设保护行(排)。上茬甘蔗2019年2月10日砍收,2月下旬中型机械整地,开行。3月3日种植,下种量105 000芽·hm-2,双芽段,蔗种“品”字形排列,基肥施29%复合肥(N∶P∶K=10∶9∶10)750 kg·hm-2,5月上旬用拖拉机进行大培土,追肥施45%复合肥(N∶P∶K=15∶15∶15)1 500 kg·hm-2,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一致。于12月17日砍收甘蔗。

表1 试验处理及施药方法Table 1 Experimental treatment and application method

1.3 田间调查

1.3.1 螟虫 4月30日、6月20日进行第1、2代螟虫为害枯心苗调查,计算枯心率和防效。12月17日每小区随机选取100株甘蔗调查螟害株,计算螟害株率和防效;随机调查20株甘蔗总节数和螟害节数,计算螟害节率和防效。

1.3.2 粉蚧 9月17—18日调查每小区甘蔗总株数和粉蚧为害株数,计算为害株率和防效;每小区随机选取20株粉蚧为害株,调查粉蚧总成虫和若虫数,计算粉蚧虫口密度和防效。

1.3.3 绵蚜 9月17—18日调查每小区甘蔗总株数和绵蚜为害株数,计算为害株率和防效。

1.3.4 农艺性状 12月17日调查每小区有效茎数和小区产量,并随机调查20株甘蔗的株高、茎径和锤度,计算产量、含糖量。

1.4 数据统计

利用Excel 2010整理试验数据,采用STST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甘蔗螟虫的防效

从表2可知,施用30 kg·hm-2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和750 mL·hm-2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处理的第1代螟虫枯心苗率分别为0.57%、1.57%、4.17%,第2代分别为7.78%、9.15%和7.91%,显著低于CK和2 700 g·hm-275%乙酰甲胺磷可溶粉剂处理;第1代防效分别为96.2%、87.4%和68.8%,第2代防效分别为60.9%、54.1%和56.8%,均显著高于2 700 g·hm-2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的防效,且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一次性施用杀虫剂防治后,各处理甘蔗螟害节率和螟害株率均比CK显著下降,螟害节率在3.19%~4.62%之间(CK为7.16%),螟害株率在42.3%~53.8%之间(CK为77%),但各杀虫剂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4种处理的螟害节防效和螟害株防效差异不显著(表2)。

表2 不同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甘蔗螟虫的防效比较1)Table 2 Control efficacy of one-tim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insecticides on sugarcane borer %

2.2 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甘蔗绵蚜和粉蚧的防效

4种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甘蔗绵蚜和粉蚧的防效见表3。(1)施用30 kg·hm-2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和7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处理的绵蚜虫株率为0,显著低于CK,防效高达100%;750 mL·hm-2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和2 700 g·hm-2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处理的绵蚜虫株率与CK差异不显著,防治效果不理想。(2)30 kg·hm-2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和7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处理的粉蚧虫株率分别为1.10%、2.56%,显著低于CK,防效分别为86.03%、72.45%,粉蚧虫口密度分别为2.50、2.12头·株-1,显著低于CK,防效分别为76.47%、82.59%。750 mL·hm-2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和2 700 g·hm-2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处理的粉蚧虫株率分别为8.35%、7.80%,与CK差异不显著,防效分别为4.81%、4.12%;粉蚧虫口密度分别为11.58、12.24头·株-1,与CK差异不显著,防效分别为1.08%、2.38%,对粉蚧的防治不理想。

表3 不同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甘蔗绵蚜和粉蚧的防效比较1)Table 3 Control efficacy of one-tim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insecticides on sugarcane aphid and mealybug

2.3 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蔗茎产量和产糖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各处理的株高、茎径和有效茎差异均不显著;施用30 kg·hm-2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处理的产量(73 845 kg·hm-2)显著高于2 700 g·hm-2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和CK,比CK增产9 160 kg·hm-2,增幅为14.17%;施用7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和750 mL·hm-2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处理的产量分别比CK增产9.35%和4.67%;施用30 kg·hm-2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和7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处理的糖分显著高于CK,产糖量分别为13 885、13 388 kg·hm-2,分别比CK增糖3 048、2 551 kg·hm-2,增幅分别为28.13%和23.54%,增糖效果显著。

表4 不同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蔗茎产量和产糖量影响的比较1)Table 4 Comparison 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secticides on sugarcane yield and sugar content by one-time application

3 讨论与结论

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由1%噻虫胺和9%杀虫单混配而成,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和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混配制剂,两者都有很强的内吸作用,都是防治甘蔗螟虫的有效药剂[13-16]。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是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的混配制剂,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都具有较好的内吸性和触杀性,能有效防治鳞翅目、鞘翅目、缨翅目等害虫,对甘蔗螟虫、绵蚜和蓟马也具有不错的防效[17-21]。氟虫腈属于苯基吡唑类化合物,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和一定的内吸作用,对多种作物害虫有防治效果。已有研究表明,采用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浸泡甘蔗种茎对甘蔗螟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6]。王泽平等[22]研究表明,叶面喷雾、种植时沟施或苗期撒施氟虫腈在蔗苗基部然后小培土,对甘蔗螟虫防效达62.25%~84.86%。 乙酰甲胺磷是低毒、广谱、高效的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在被作物吸收传导的同时,乙酰甲胺磷通过触杀、胃毒和熏蒸的方式同步作用于害虫,可同时防控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叶螨类等害虫[23]。

本研究表明,甘蔗种植时施用30 kg·hm-2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和7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甘蔗增产增糖幅度较大,效果明显;施用750 mL·hm-2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和2 700 g·hm-2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的综合防治效果不理想,且增产增糖效果也不显著。因此,在甘蔗种植时建议一次性施用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和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综合防治螟虫、绵蚜和粉蚧,并注意轮换使用杀虫剂。

猜你喜欢

螟虫衣剂杀虫剂
The great monarch migrations
种衣剂对水稻发芽的影响及病虫害防控试验
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试验及效果评价
跟踪导练(一)3
四种不同水稻种衣剂育秧效果对比研究
苏州吴江地区水稻大螟种群发生动态及综防技术研究
种衣剂选用和使用注意方法
3%咪·恶悬浮种衣剂试验总结
正确杀虫 避免污染
杀虫剂,别乱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