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铁路工程教育“走出去”的创新探索

2021-11-29冯晓云高江波

关键词:国际化铁路一带

冯晓云, 郝 莉, 张 铎, 代 宁, 高江波

21世纪以来,以高速铁路、高原高寒铁路、重载铁路为代表的中国铁路技术水平迈向世界前列,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子系统的铁路工程教育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承载中国发展智慧,展现中国发展经验,传播中国发展理念的有效载体与重要样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铁路进一步加速出海,中国铁路工程教育“走出去”也面临新的形势。

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立足学校轨道交通学科,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交通强国”战略,致力于培养“一带一路”国内输出型、沿线国属地化两类铁路国际人才,并进一步系统性、创造性地推动铁路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成熟经验。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铁路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新动力

中国铁路现代化事业尤其是中国高铁的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中国铁路工程教育长期以来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科技创新支撑,在铁路行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中国铁路工程教育的价值也必须通过其在行业发展、社会进步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来证明。如今,“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铁路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期待,赋予了超越以往的全新任务。铁路国际人才供给端必须坚持新思维、服务新面向、抓住新机遇,综合以下三个方面的关键因素,推进中国铁路工程教育“走出去”的适应性变革。

一是教育国际化。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传承的场所,推动教育国际化,吸收世界范围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并造就和输出世界性的人才,本身就是大学根据其定位开展知识传播的必然逻辑,是其教育基因的外在表现。当前,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甚至已经融入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成为高校战略。2017年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学(暂行)》,在遴选条件中将“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师资队伍建设并列的层次。西南交通大学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早在2008年召开的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就把“开放与国际化工程”列入学校重点发展的“八大工程”之一。2016年1月,学校专门召开“国际化战略推进工作大会”,并将“国际化战略”作为学校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学校从上到下营造大学国际化氛围并主动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尤其是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积极发挥铁路教育特色优势,面向“一带一路”大力开展铁路国际人才培养实践。

二是行业走出去。铁路行业是中国铁路工程教育的重要服务对象和重要发展依托。离开铁路行业,中国铁路工程教育就离开了基本的生存土壤,两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成就。尤其在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生态系统。虽然原在国家体制机制改革中被撤销,但行业对铁路工程教育的强大资源支撑效应依然存在。从历史上看,铁路企业走出去承担境外铁路项目,带动了中国对外援助事业和铁路教育国际化,正式拉开了铁路教育国际化的序幕。从当下看,中国铁路企业自身和境外铁路项目都面临人才短缺问题,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1〕。可以说,高铁国际形象的建立,铁路工程项目的遍地开花,现实依靠就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入融通。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大学和作为行业牵引的出海企业,两者如何有效配合,将极大的影响铁路境外工程质量和铁路工程教育走出去实效。

三是国家宏观导向。教育可以被看作是外交政策的第四个层面,它有助于改善一个国家的形象〔2〕。纵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发展,可以看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因素在美国高等教育政策历史变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显然,教育不可能也不能够独善其身。政府政策、国家战略和民族进程等都在不断赋予教育机构和人才培养新的历史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铁路工程教育承担了培养和造就推进铁路国际合作、传扬大国形象、维护世界发展利益的新一代铁路国际人才的时代责任。

综上,铁路国际人才高质量培养和中国铁路“走出去”并“走进去”,首先要从宏大战略叙事中厘清思路、找准航向、把稳定位,然后谋求多方合力,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前行。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铁路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铁路“走出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前期“难进去”、中期“难干好”、后期“难维护”的“三难”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从本质上看,高质量铁路国际工程人才的严重匮乏是“一带一路”铁路国际合作“三难”问题形成的核心因素,基于新形势、新要求,传统的铁路工程教育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新的任务。

首先,由于铁路行业海外项目快速发展,国际化复合型工程人才严重不足〔4〕。中国高铁走出去亟需兼具坚实专业基础与国际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国际化语言,掌握国际通用合同条款,熟悉海外规范和标准、国际政策法律和贸易规则的高端国际化工程人才,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尚不能对这一人才需求形成有效支撑。

进一步,中国高铁走出去面临激烈国际竞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核心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等亟待突破,同时面临政治、经济、安全、法律政策等多方面风险〔5〕,这对铁路国际人才培养形成了更为明确的导向。从创新能力、沟通表达与跨文化能力、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等培养出发,都需要对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以应对目前存在的工程教育学科化、跨学科融合不足、创新能力培养不够等问题。

最后,“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点,需要厘清研究型、应用型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本科与专业硕士培养、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关系,同时深化大学、企业、政府间协同合作。从目前的培养体系和途径来看,存在培养定位不明确、实施路径不清晰,顶层统筹规划不足等问题,全产业、全周期、全链条的铁路国际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建立。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铁路工程教育改革的西南交大实践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紧密围绕“一带一路”铁路互联互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铁路国际合作市场发展的未来趋势,根据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海外项目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国际工程人才需要,按照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原则,明确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标准,改革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创新。

(一)建构“一带一路”铁路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标准

基于中国铁路“走出去”需求,我们从铁路国际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厘清“输出型”与“本土化”、“本研衔接、订单培养、终身学习”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海外工程前、中、后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确定了“重品德、懂业务、通语言、会管理、善沟通”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总体培养目标。

为了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进一步构建了“人文价值观与终身发展、学科专属知识与技能、高级思维能力、跨学科能力、国际工程胜任力”五维度核心素养标准,如图1所示。在人文价值观维度,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意识、科学精神、责任心、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身体与情感健康等共有核心素养,并进一步针对“输出型人才”可能面对的复杂艰苦工作环境提出了“爱国爱党、勇于奉献的奋斗精神”,针对“沿线国本土化人才”提出了“认同中国文化,爱华知华友华”;在学科专属知识与技能维度,提出了知识、应用、方法、迁移、工具、研究六项核心素养,体现了学习逐渐深入和拓展的过程;进一步,我们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实践性、创造性三种高级思维能力,并基于与跨学科人士有效合作、理解数字技术与工程关系、解耦大系统并优化解决方案等核心素养定义了跨学科能力;特别地,我们将表达能力、跨文化能力、法律与标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工程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等核心素养等定义为国际工程胜任力。

图1 “一带一路”铁路工程人才“五维度”核心素养标准

(二)创新铁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一带一路”铁路国际合作新需求、新向度,精准构建“一带一路”铁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9大类实施路径。先后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二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设本研层次的订单式“国际工程班”(本科3+1、硕士2+1校企订单培养),通过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校企在服务国家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再次迈上新台阶。以新内涵建设新时代“詹天佑”班,以铁道工程、交通运输两个本科专业班为试点,开展共150名本科生的开放型国际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其中,2015级詹天佑班(交通运输)毕业班总体升学率达90%。以“卓越班”对土木、机械、电气、信息、交运等5个专业开展共150名本科生的本研衔接国际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近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满足“一带一路”需求的本硕博“输出型”人才3000余名,急需人才培训2000余名,沿线国本土化学历留学生1000余名、急需人才培训4000余名。本硕博“输出型”人才和“本土化”学历留学生作为国家战略储备人才和专门人才已在相关企业和岗位崭露头角,中外企业委托培养的急需人才已在“一带一路”铁路工程建设中担当重任。尤其是承办了40期国家援外培训项目,来自40余个国家逾千名高级别铁路官员参加培训;顺利实施“第四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签署的印度铁道部8期高速铁路专项培训项目;牵头完成了肯尼亚“蒙内铁路”、埃塞尔比亚“亚吉铁路”以及老挝“中老铁路”当地员工全线岗位培训。

(三)分类打造课程体系

学校以“铁路专业教育+经贸、外语、法务等复合技能”为内涵,培养“一带一路”急需的国内输出型人才。打造了“法律、合同与商务”“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国际化语言与风俗文化”三大板块、共17门精准服务“一带一路”输出型人才需求的复合技能培养课程。同时,邀请高铁“走出去”企业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增进学生对目标国或地区政治、经济、人文了解,增强他们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大力培养“重品德、懂业务、通语言、会管理、善沟通”的国际工程人才。

此外,学校精心打造铁路核心专业沿线国属地化人才课程体系,培养知华友华爱华、能够解决国际实际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所有专业必修的学科平台课,连续五学期开设铁路车、机、工、电、辆五大概论课,帮助学生建立铁路综合大系统框架;开设了《中国概论》《“玩转”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国的认识、理解、认同和热爱;《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通过让学生快速学习3D打印、电子线路板设计制作、雕刻与铸造、开源硬件等多个学科技能,将构想变为成品,培养设计思维和创新精神;《跨文化交际》帮助学生养成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铁道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则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经济与管理工程素养。

(四)深入推动课程与教学创新

依托“一带一路”铁路大工程、大项目发展新样态、产业新形态提供的真实场景,学校持续推动课程创新与教学范式变革。建设《高速铁路与列车纵横谈》《智闻物流》等新生研讨课,让学生入学之初就接触铁路工程实践,用铁路科技发展前沿的精彩与丰富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设计思维引入课程教学,面向工科学生开设了《思考设计》《设计心理学》等课程,贯彻“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的核心理念,让学生理解创新是有路可循、有工具可用的设计过程;面对“一带一路”铁路全寿命周期服务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建设了《智慧土木:比特与混凝土的艺术》《探索工程大数据的奥秘》等数十门项目式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培养高阶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宗旨,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广泛采用工程领域PBL教学法,开展包含前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设计、学习分组设计、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六个阶段的教学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质量。

四、铁路工程教育“走出去”的成熟经验与演进路径

(一)教改实践经验

为了有效支撑铁路工程教育“走出去”,在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基础上,我们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熟经验:

一是政府支持。一方面“走出去”主体基于国家导向的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国家需要和外交大局,应在各个层面寻求政府支持,将个体战略性、引领性的教育行动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一致行动,以政府作用推动形成国内教育合力。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积极发布政策、提供资金、加强监管等手段,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育走出去予以统筹管理,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创设国际对话机会,为教育走出去国内协调和中外合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是产教协同。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国家有政策导向〔6〕,教育和产业双方也有现实需求。铁路国际人才培养首先要契合行业出海企业需要,校企建立和深化协同关系,实施具体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使得产业界项目和资源进课堂、进教材,师生能够深入接触和了解产业最前沿实际需求,促进人才教育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在质量、结构、水平上相适应。

三是平台搭建。除了政府宏观管理支持,产教项目化协同推进之外,政产学研等多主体合作还应探索基于战略互信构建合作共同体,并且基于共同体这一开放式的中外合作平台优化机制、整合资源、统一行动,实行平台化运作,常态化运行,专业化发展,以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全面提升中国铁路国际化人才的竞争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协力满足走出去过程中各方关切。

四是资源迭代。以“一带一路”国内输出型、沿线国属地化“两类人才”需求构成及能力矩阵、人才培养柔性运作及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为前提,把握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趋势,开展信息、政策、标准等基础性资源开发,以及课程、师资、实习实践资源等核心资源开发,推进课程库、教材库、师资库、案例库、实践基地群、数字化平台、质量保障体系等教学资源整体升级迭代,“一国一策”、因地制宜,不断满足铁路国际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求。

五是国际治理。中国对全球教育治理最大、最持久的贡献就是其自身的发展成就〔7〕。中国铁路及铁路工程教育因彰显中国治理能力的综合效益和比较优势,成为了中国参与教育全球治理的现实切入点。今后,更应该注重总结和凝聚发展经验,加强能力建设,广泛参与国际对话,深度创设相关国际议题,建立相应国际规则,加强教育话语的设定、示范、推广与传播,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和铁路走出去现实需要。

(二)铁路工程教育“走出去”的演进路径

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的长期积极探索与实践,本研究认为,在“一带一路”铁路工程教育“走出去”的具体路径上,大学国际化、行业走出去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之间形成了一个三方互动的动态结构,决定了“一带一路”铁路工程教育走出去的操作范式,解决了怎么走、同谁走、往哪里走的实操问题,为今后“走出去”并“走进去”提供了可借鉴的演进路径参考。

一是教育国际化层面:推动双向多维合作,积极参与教育全球治理。

“走出去”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常以不同的实践形式或发展主题来适应国家的战略调整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回头看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出了一条从学习跟跑迈向并跑领跑的中国特色之路〔8〕。“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以我为主推进双向和多维交流的新阶段,进入了基于本土智慧推进全球合作与国际治理的新阶段。

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在内的高校尤其是行业型高校,必须把握“一带一路”带来的教育合作机遇,树立教育国际化比较自信,基于自身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等综合优势、比较优势,持续性、创新性地深入开展面向“一带一路”的铁路国际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制订并推广中国铁路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规范,寻找更加广泛的教育国际合作契合点,加快构筑和持续丰富国际化育人场景,促进铁路工程教育能力持续提升,促进世界范围内铁路工程教育迭代升级,力争为其他领域和行业“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革命”的开展提供典型示范和经验引领,在全球教育治理体系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中国铁路“走出去”层面,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共同走出去。

中国铁路走出去既包括中国铁路企业、项目出海,也包括中国铁路教育“走出去”。中国铁路既是中国铁路工程教育的行业背景,也是优势优质资源,还是教育走出去的有效载体。铁路国际人才培养周期长、见效慢,但影响长远、至关重要,未来更应该突出全球视野,立足于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推动教育系统与铁路系统产教融合,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构建产教发展共同体。在目标上,结合工程教育国际化及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新问题,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步调上,打破教育围墙,抓住行业动态、企业需求、产业前沿,面向“一带一路”铁路国际合作迫切需求培养人,把企业的生产车间、工程一线和项目前线变成铁路国际人才的培养阵地、实践哨所,建立企业导师、落实实践基地群,实现产教协同育人示范培养。在时序上,将基础性工作关口前置,做好铁路国际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注重长远、发挥长效,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以人才供给确保走出去项目效益可持续、未来运营可持续。

三是国际发展合作层面,践行大国责任,推动包容性合作。

国际发展合作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9〕,也对国内主体参与和服务国家外交总体布局提供了重要渠道。眼下,国际社会期待中国为世界均衡发展注入新动力,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也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铁路教育和铁路国际人才培养,作为集成中国发展经验的重要领域,将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推进提供全面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为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和世界包容性发展。同时,结合教育国际化的思考,我们也应该摒弃只有与欧美高校师生交流合作才能体现学校国际化水平的狭隘理念,将高校全球化发展与“一带一路”挂钩;结合南南合作,与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开展双向教育合作。这是对外开放的新使命,是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重大需要,是全球竞争的新语境,是提升现代化强国教育软实力的必然选择,是普惠发展的新任务,是承担国际责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应有之义。

面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国铁路工程教育“走出去”和铁路国际人才培养已经实现了内涵、模式、路径和方法的系统革新,正在统筹兼顾教育基础性与战略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更加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猜你喜欢

国际化铁路一带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聚焦港口国际化
滇藏铁路丽香段站后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有望年内开通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一带一路”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