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2021-11-29郭志强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郭志强(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家对于经济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着重强调教育改革应该适应于各高校的转型发展,只有如此,地方高校才能稳步提高服务区域社会和经济的能力。[1]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对于培养国家经济类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经管专业必修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及时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式,使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经济类人才。
■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教学现状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科,斯蒂格利茨将其定义为“研究个人、企业、政府如何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下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2]而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是学生接触经济学的入门级课程,几乎包含了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全部基本原理。因此,学好这门课程,才能够为学习经济学打好良好的基础,进而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问题,并且在宏观上还可以分析国家经济走向,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根据以往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在教学中的情况,本文作出以下分析:
许多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及相关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按照获取信息,计划实施评价等工作过程,完成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3]毋庸置疑,这种单项的知识传输方法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充分地节约时间,将课程重点教授给学生。但是由于“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抽象,如果只是单向的知识传输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文化课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在畏难情绪下会产生不想学的想法,长此以往,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越来越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此外,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因此学生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检验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所以对其重视性不够。
■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的课程定位
“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到底该如何展开,它又能给学生带来哪些收获?这些都是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主要教学目标是把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其实,经济学不单单只教授有关经济的专门知识,而是具有更多意义的教育课程,它具有通识教育的特征,通过对“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发生改变,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虽然它不像其他技术型专业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效果,但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根据一些学者所做的关于“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意象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树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还有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能够用它来指导实际生活。还有一些学生单纯地希望获取理论知识。从教学目标来看,“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并且让学生通过这种思维去看待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并指导实际生活。
■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加强对基本理论和术语的重视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介绍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揭示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探究市场经济问题的学科,最先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是一门历史悠久、比较成熟、内容丰富而实用的课程。[4]所以在内容上,老师们一定要加强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术语的讲解,对于经济学中常见的名称,比如机会成本、消费者均衡理论等,老师要讲解透彻,使同学们充分理解它们的含义和在社会中的运用,帮助同学们打好经济学的基础。
2.将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联系起来
当然,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如果只止步于学习经济学理论和术语的地步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会逐渐消磨掉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经济学理论和术语与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就能大大降低经济学学习的难度,提高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并且也能让同学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将学到的经济学知识活学活用。例如,在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分类这一知识中,老师在讲解时可以用超市里打折的商品和涨价的商品的类型来举例。这些生活化的场景,会帮助同学们理解,毕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因此,老师要善于将重要的经济理论和常见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
3.巧用计算和公式
计算和公式是每一个学习经济学原理的同学绕不开的部分,这部分难度相对较大,导致很多同学因为此而惧怕经济学。然而事实上,计算和公式只是学习经济学的工具之一,并不是目的,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解释和指导实际生活。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这个意识,并能通过不断地强调,让同学们能够抓住这门课程的核心,而不能本末倒置。例如,如在讲解“弹性”这个重要概念时,可以告诉学生点弹性与弧弹性的计算公式,但是切不可陷入公式中,沉迷于公式的推导和计算。[4]毕竟相较于公式,对弹性的理解以及应用才是主要目的。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用课堂讲授法讲解重点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就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把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虽然不能使同学们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但却可以充分利用老师自身的经验,高效率地引导同学们进行学习。因此,我们不能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地持否定态度,而是要具体分析不同的知识板块。特别是在讲解经济学理论和重要术语时,这种方法的优势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用案例降低学习难度
除了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法之外,还可以多运用案例法,用大量案例来帮助同学们进行理解和记忆。比如,可以用一些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经济事件来进行举例,还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进行举例,比如前文中所提到的超市的例子;还可以用媒体反复报道的焦点问题举例。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些案例巧妙的穿插在理论之中,既能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同学们进行理解。
3.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济学领域也不例外。老师在进行经济学原理的讲解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的丰富性。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著名的经济学节目、纪录片、论坛等,还可以用可视化的手段呈现某些趋势图、演化过程等,给同学们以更加直观的感受。通过这一方式,既可以吸引到学生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经济学思维。
(三)变革考核方式
毋庸置疑,经济思维的树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当然,能动性的发挥还需要学校设计出科学的考核方式。在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这门课程的考核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完成的,侧重于理论考查。但其实,这与经济学原理的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因此要对考核的方式进行改革,采用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水平。
首先,老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打分,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考勤情况,还有看其课堂的活跃程度、课堂笔记的记录情况等,从多角度进行考查,构成平时成绩,根据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的总考评之中。
其次,还要对学生们实训的部分进行考查,实训的内容包括小组作业、案例讲解、个人展示等多个内容。通过这一方面的考查,可以训练同学们的理论运用情况,帮助同学们逐步建立经济学思维。所以对于这一部分的考查应该适当地加大比分。
另外,通过试卷这一传统的考查方式也不能摒弃,对于一些关键的经济学原理和名词,可以通过考试这一方式进行考查,帮助同学们打好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更好地展开后续的学习。
■结论
总的来说,经济思维的养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内容、方式再到考查手段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切实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其经济思维,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经济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