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胰腺切除术9例临床疗效分析
2021-11-29辛国军王建承翁原驰张俊
辛国军 王建承 翁原驰 张俊
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称,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诊断和治疗困难,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胰腺癌的最有效手段。很多病人就诊时肿块已侵犯周围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及风险极大,但对于多发性胰腺癌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多部位)可以行全胰腺切除术(total pancreatectomy,TP)。TP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外科手术,合并了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和远端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的手术步骤,其通过避免胰肠吻合术,而减少消化道重建,降低胰漏的风险[1]。我们对9例施行TP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19年6月~2020年6月间共行TP 9例,其中因胰腺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ortal vein/superior mesenteric vein,PV/SMV)范围>3 cm,行PV/SMV切除后人造血管重建术2例;因侵犯范围<3 cm,给予局部静脉切除后重新端端吻合术7例。其中女性5例,男性4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71.6岁。术前常规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以及肺部平扫CT、肺功能、心脏彩超、胰腺增强CT及MRI检查。胰腺肿瘤有不同程度侵犯血管,其中胰腺导管腺癌病人肿瘤侵犯脾动脉、胃左动脉1例,侵犯肝动脉、腹腔干1例,侵犯肠系膜上动脉1例。病人及家属术前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二、方法
1.腹腔探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上腹部正中切口,探查腹腔无明显转移结节,判断胰腺肿瘤与肠系膜根部、腹腔干根部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结构的关系。
2.可切除性判断:行Kocher切口,游离十二指肠框,判断肿瘤有无SMV及PV侵犯以及侵犯长度是否超过3 cm,超过3 cm需行侵犯血管切除、人造血管重建。分离肝固有动脉,离断胃右动脉,打开小网膜囊,分离胰腺肿块与肝总动脉间隙,打开肝总动脉外神经鞘,完整游离肝动脉。判断肿瘤侵犯腹腔干、肝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程度,综合考虑是否可行根治性TP。
3.TP:于胆囊管平面离断胆总管,沿肝固有动脉向下游离,显露胃十二指肠动脉根部结扎,离断胃十二指肠动脉,胰颈部离断胰腺,于离断面下方结扎脾静脉。屈氏韧带下10 cm断空肠,分离钩突部与肠系膜上动脉粘连,保护肠系膜上动脉,断半胃。游离SMV至第一空肠支汇入水平,游离PV至胰腺上缘,分别予Satinsky控制,剪除受侵犯PV及SMV后,移去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标本。PV和SMV之间置入0.8 cm Gortex人工血管,行PV-SMV重建,开放阻断后,血流通畅。游离脾胃韧带、脾肾韧带、游离结肠脾区,离断包括胃短血管在内的胃大弯侧血管,拖出脾脏,自右向左,连同脾动静脉游离脾脏及胰体尾组织,分离其与左肾上腺间粘连,结扎离断部分左肾上腺血管,直至腹主动脉水平,予结扎离断胃左动脉、脾动脉,清扫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腹腔干根部淋巴结、廓清肝总动脉旁淋巴结,并清扫16组淋巴结,完整游离胰腺体尾部及脾脏,完成TP,标本送冰冻病理检查。检查胃血供,判断胃是否缺血,是否需行全胃切除术。最后行空肠穿刺造口术,留置空肠营养管。
4.术后管理:术后常规予以抗炎、抑酸、补液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常规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及生长抑素3天,抑制消化液分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72小时,若期间出现发热,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复查腹部增强CT,排除吻合口漏等情况,更改抗生素,继续抗感染治疗;若有吻合口漏,给予三腔引流管外接生理盐水负压吸引冲洗。术后胃肠减压管常规接袋,若胃液持续增多,改为负压持续吸引,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少量饮水,逐步恢复流质饮食。术后根据病人一般情况若无明显胆汁漏、肠液漏,于术后第7天考虑拔除引流管。对于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无腹痛腹胀、无发热、复查血常规及生化基本正常者,以及有血管受侵犯行切除重建者,出院前复查血管超声示:PV主干及SMV血流通畅,未见明显血栓,可考虑出院。出院于术后1个月均进行新辅助化疗。术后所有病人均通过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均行影像学检查(血管彩超、腹部增强CT、腹部增强MRI)及肿瘤标志物检查,了解有无肿瘤复发、转移。
结果
1.手术情况:本组9例病人成功施行TP,其中4例病人因胰腺肿瘤侵犯PV/SMV,其中2例侵犯范围>3 cm,行PV/SMV切除后人造血管重建术,2例因侵犯范围<3 cm,给予局部静脉切除后重新端端吻合术。9例病人手术时间为300~540分钟,平均(385±55)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00~1 800 ml,平均(475±205)ml;术中PV阻断时间为19~45分钟,平均(26±7)分钟;术后住院时间为12~35天,平均(17±5)天。最后经病理学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5例、多发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2例、胰腺多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
2.并发症:TP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脆性糖尿病,其次为术后胃排空障碍。7例病人术后发生脆性糖尿病,给予胰岛素调整后血糖趋于稳定,2例出现术后胃排空障碍,给予胃肠减压、肠内营养后逐渐恢复,1例出现腹腔出血,行DSA栓塞治疗后治愈,1例出现胆汁漏,给予三腔引流管外接生理盐水负压吸引冲洗+生长抑素+肠内营养后治愈,1例出现结肠漏合并腹腔感染,再次行剖腹探查+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转入ICU治疗好转后出院。
3.术后随访:9例病人术后均予以规律新辅助化疗,平均随访6个月,失访1例。死亡1例,出现肝转移、全身多发转移各1例,其余5例病人目前生存状态良好。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很多以前认为无法手术的病例,得到了R0切除,结合术后辅助放化疗,使病人生存期得到延长。TP避免了胰空肠吻合术,减少了术后胰漏及出血风险,术后无胰腺炎,操作技术简化。有研究指出,TP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与PD相似,但术后远期生存率无明显改善[2]。TP后病人因缺少胰腺内分泌功能,导致胰岛素缺乏,出现继发性糖尿病。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缺失,出现各种消化不良及体重减轻,导致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差[3]。术后血糖可依靠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而外分泌功能的缺失通过各种生物酶制剂被部分纠正。这些进步,使得TP的远期疗效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4],使我们需要重新评价TP这种手术方式。2015年德国Heidelberg胰腺中心报道,所施行的434例TP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8%、40.7%、27.8%[5]。对于伴有部分PV、SMV及(或)肠系膜下静脉或部分肝动脉、腹腔动脉干及(或)肠系膜上动脉受侵犯,行部分血管切除,人工血管重建的胰腺癌病人,施行扩大的TP,并不会增加术后死亡率[6]。
静脉血管切除重建吻合的主要方式:(1)血管原位重建吻合;(2)血管移植吻合,包括人工血管移植和自体血管移植,常使用脾静脉、大隐静脉等。对于胰腺癌侵犯PV或SMV局限在静脉前壁或者后壁,范围较小的病人,可直接行楔形切除吻合的方法,若侵犯>1/3周长,楔形切除吻合容易导致静脉管腔狭窄,需节段性切除,做原位端端吻合,若切除长度≤3 cm,可行原位直接端端吻合;若切除长度>3 cm,直接吻合张力太大,需要行血管移植吻合。血管移植材料采用自体血管还是人造血管,目前存在较大争议[7]。关于PV/SMV血管切除重建的另一个注意问题是术中阻断PV/SMV的时间,长时间阻断PV/SMV可使肝功能严重受损和肠道水肿、淤血,增加手术风险。彭承宏曾报道在未转流的情况下阻断PV时间为12~46分钟,平均26分钟,建议PV阻断最好控制在60分钟。本组病人PV阻断时间大部分维持在30分钟左右。离断前充分做好吻合准备工作,尽量游离PV/SMV,然后进行离断重建静脉,可缩短阻断时间。本组病人中,有2例肿块侵及部分肝总动脉、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强行剥离极易引起术后复发。我们充分使用动脉鞘内剥离技术,完整剥离出各动脉血管,充分廓清各组动脉旁淋巴结。其中有1例病人因胃左动脉受侵犯,结扎切断胃左动脉后,病人胃的主要血供均被离断,胃出现缺血改变,遂加做近端胃切除,病人全胃切除后,行食管空肠吻合,避免术后胃瘫的发生。病人术后出现高血糖给予胰岛素调控,血压有所下降,给予扩容补液、升压药等对症治疗后,血压维持稳定。病人因无胰肠吻合,避免了胰漏的发生,大大减低了术后腹腔出血的概率[8]。
根据我们的经验,许多病人胰腺癌局部浸润范围在术前的影像学评估中被低估,对于有动静脉血管受累的胰腺癌,术前应进行充分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TP作为PD和DP的补充,对于胰腺头体交界部位的进展期胰腺癌及胰头肿瘤超过SMV-PV的左缘或胰体癌超过静脉右缘的胰头或胰体癌,实施PD或DP不能确保获得根治性肿瘤切除的,建议行TP。因实际上实施TP的病人,疾病的分期更晚,局部肿瘤更大,特别是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比例更高,需要我们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努力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随着临床辅助药物的不断增强,TP的临床风险较前有所降低,对于适当的病例可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