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1-11-29罗雨晴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高质量育人

罗雨晴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就提到“强教必先强师”,将关注点落在教师群体上。高质量教师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的关键,更是培养优质学生的关键,而师范生作为未来更需适应时代发展的准教师群体,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一、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

1.师范生核心素养即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素养

新时代教育领域的矛盾体现在人民对高质量的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及教育公平的强烈需求与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分布不均及教育不公平现象频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实施适合新时代的师范教育。[1]

新时代的师范生是指由高等院校培养的,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接受过正规师范专业教育或教育培训的专门人员[2],即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高素养、高标准教师后备军群体。这一群体首先必须具备学生核心素养,即个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人格品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离不开对师范生的培养,保证师范生成长为合格的“四有”准教师。

2.师范生核心素养即符合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素养

基于师范生认证标准,结合新时代民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以及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印发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5个文件,旨在进一步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3]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在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落实到师范生培养中则是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方面。其中“践行师德”包括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会教学”包括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评价[4];“学会育人”包括理解学生、多方育人;“学会发展”包括自我反思、合作交流。这四个方面素养培养能够有效保证师范生在成为一名教师前懂得如何教学、如何育人;同时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诊断、自我成长的能力,游刃有余地解决未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扰,以促进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快速实现。因此,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只有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师范生,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优质的后备资源。

二、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意蕴

1.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必要路径

传统的师范教育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由相对封闭的师范院校独立培养,在师范教育发展早期“批量生产”了大量教师,解决了教师少这一难题。新时代背景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联合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对教师进行培养的“新师范”教育[5],着重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6]要切实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除了在任教师外,更需关注的是师范生群体。师范生要充分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争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师范生、准教师,为将来的教师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是促进教育质量均衡的重要基础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仍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痛点,为缓解这类问题,我国推行了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建设国家师范生发展基地,大力发展公费师范生,启动农村定向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措施。习得“四个学会”核心素养的师范生能充分补充社会对优质师资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优质师资分布不均的情况,帮助解决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三、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表征

1.师范生培养定位不准确,特殊性未凸显

目前各类高等院校对师范生已有的培养目标大都主要定位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教师,以及出版、新闻等企事业单位担任教育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7]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上很不充分,资源与潜力虽很充足,但积极性不高[8],不论是培养方案还是培养过程都并未突出师范生的特殊性,且定位较为宽泛。同时,具体学科方向与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又存在定位重合的情况。师范生在面对精准招聘时,充满对未来职业选择的迷茫,但实际上不论是小学教育还是教育学专业,都需要表现出更好的“育人”“师德师风”以及“发展”的素养。由此可见,师范生群体在培养过程中并未凸显发展优势,也并未树立清晰的职业定位与自我认知,这也是导致优质师范生流失而未能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原因之一。

2.课程体系设置机械化,素养培养不全面

传统的师范教育表现为简单机械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组合模式,新时代背景下,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发展理念和培养路径。课程体系在内容方面尽管满足了师范生培养应该开设的理论及实践课程,但部分课程并非由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安排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如高深的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一,而专业基础课程及学科方向基础课程则设置在大二、大三学习。师范生尽管有“师”的重担,但也是“生”,需要得到培养。同时,师范生素养在课程内容中较为分散,且持续性不长,这就对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3.教师教育教学传统化,育人环境缺失

师范教育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式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师范生在校期间实习的机会较少。即便部分教师开设微课等实践课程,但也都是由学生“自导自演”,对学生培养不具有实际意义。同时教师群体也因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在教学与科研的选择上可能会偏向科研,而教学就存在“水”的现象,甚至在对师范生的考核中直接划重点,以完成学校对教师课程教学的基本考核。最终导致师范生既不能有效地习得知识与技能,也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师德师风,导致了育人环境的缺失。

四、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路径

1.充分运用合作共享模式,凸显师范生培养特殊性

新时代师范教育提出创建协同共享的发展模式培养师范生,带动形成教师发展机构、高等院校、当地政府、培训机构、中小学幼儿园多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其中包括三种模式,分别是“U-U”模式,高校与高校的校际合作;“U-G”模式,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U-S”模式,高校与中小学合作。通过创设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项目,安排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挂职锻炼;通过教师质量提升计划,让一线优秀中小学教师去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发展课程双导师制;通过教师后备力量建设等师范生培养计划,提供给师范生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9]针对师范生实践机会缺乏、教学素养培养不足的问题,给学生安排大三学年每学期跟课程教师到中小学见习两周,实习一周,保证师范生的理论知识能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在课堂实践中提升“学会教学”“学会育人”等素养,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懂得如何在教学中“学高为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身正为范”。

2.构建符合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准确定位

首先,要重新编订专业课程,这是提升师范生质量、培养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要更基础,让师范生习得充足的理论知识;专业选修课应询求学生需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研究方法及教学技能的训练;研发教育前沿热点的专业研讨课、讲座等,全方位培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其次,通识课程的重组是构建符合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的重点。纯理论课程应与相关热点课程结合,聚焦中小学教育实际问题,让师范生在学习中更有融入感;心理学课程则可选择在实际案例中进行教学;其他相关课程如教育统计与测量等由于太过抽象或对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运用较少,则可适当减少课时。最后,具体学科课程应由专业教师教授,让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对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建设性作用。

3.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营造有机的育人环境

教师可充分利用如微课、慕课等现代化技术进行多维教学,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提升了学生“学会教学”的素养;在对教师教学评价方面,应该由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转向“学生培养质量评价”,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对科研压力大的教师在考察后可适当减少课程门类、课程数量,充分激励教师更加用心地去教育学生,将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分钟,营造适合师范生形成师德师风、教学、育人、发展素养的有机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师范生高质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