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在海外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2021-11-29高桂芳
高桂芳
(衡水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 河北 衡水 053000)
孔子学院模式下的海外汉语教学一般包括在校生的学分课和非学分课、当地居民的汉语兴趣班、当地公职人员的工作需求性学习、本土教师培训、汉语文化活动体验与交流等。海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因为“当语言用于语境交流时,就以种种复杂的方式与文化联系起来并有声或无声地表达、体现和象征着文化,或是口头、书面、视觉的语言方式,或是语音、语调、谈话风格、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言语方式”。[1](P3)教学环境、课堂管理、学业管理、语言教学、文化活动等诸多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无不承载着各自的文化,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走出国门,将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备课备学生,更要备文化,时刻保持高度的跨文化意识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谈跨文化交际,首先从“文化”谈起。“文化”的定义,不同学科给出的解释不下几百种。H. Triandis认为,“文化是一系列人为的客观元素和主观元素,这些元素在过去某一生态环境中提高了参与者生存的可能性,并为他们带来了满足感,从而为那些因使用同一种语言、生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而能够相互交流的人所共享。”[2]该定义表明:文化与语言、时间、地点、参与者、交流、环境有关,与生活和精神有关,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心理需求,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和态度,与交际密切相关。因此,文化就是交际,交际就是文化。[3]
鉴于本文的探讨,是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交际,是在观念和信号系统不同的人群之间的交际,处理的是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是跨文化语境中的问题,文化差异会导致交际信息的失落、误解甚至文化冲突。根据文化的定义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交际的形式具有口头、书面、视觉、语音、语调、谈话风格、手势、面部表情等多样性,交际内容涉及思维文化、交际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体态文化、信仰文化等,交际的有效性与时间、地点、参与者、交流、环境、生活和精神状态有关系。由于跨文化语境中交际者的语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跨文化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要注意兼顾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正确性和得体性。
基于以上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时保持高度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排除文化干扰(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并成功交际的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4]同时,也是“在保留自己原有文化身份和认同的前提下,习得对方语言并理解其文化,能够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中保持平衡以顺利交际的能力”。[1](P81)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在不同文化中进行有效交际,是一种必备能力,决定着在海外能否顺利胜任教学工作和文化活动、能否愉快地生活和工作。
二、海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1.以环境为依托的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环境的人为部分。”[5]教学环境和条件体现着当地文化,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教育密切相关。孔子学院下属教学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参差不齐,这主要取决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学校性质。比如,有些公益性的公立学校,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即使在热带地区,教室可能只装配电扇并开窗上课。教学设施没有多媒体,需教师自带笔记本电脑,上课前去电教室领投影仪。对于环境这一客观文化,国际汉语教师应该保持跨文化意识,不挑剔不消沉,接受现有条件,及时调适自我并融入当地环境文化。跨文化交际不仅体现在言语中,更体现在行为上。如此入乡随俗地融入当地环境文化中,就是以非语言实际行为有效地完成了跨文化交际。
2.以课堂管理为依托的跨文化交际
说话者在社会语境中通过语言行为和相互交流产生文化意义,而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既离不开情景语境(即语言发生的原因、内容、方式、对象、客观环境等),也离不开文化语境(如语言发生时双方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彼此关系、时间和空间概念等)。[1](P25-26)由此,对同一词汇,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可能大不相同。例如,谚语“Filipino time(菲律宾时间)”是指菲律宾文化中对时间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菲律宾人约会往往迟到,甚至临时爽约,过后会用种种借口来解释。对于菲律宾人而言,时间就是umaga(早上)、tanghali(中午)、gabi(晚上)、long Christmas、 death、bidding、 goodbye等大约的概念或活动。[6](P74)另外,从菲律宾人口头上的at saka na(然后)、mamaya na(以后)、or bukas na lang(或者只是明天)足以说明菲律宾人的拖延习惯。[6](P77)这种时间概念,反映在教学安排和学生到课情况上就是:一门课的教学往往是三个课时连排,学生迟到15分钟可以被原谅。针对这种时间文化的差异,汉语教师需要及时自我调整,灵活安排文化赏析、复习、导入、新知识、应用、加强巩固、作业等环节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既要按时上课不辜负准时到课的学生,又要按时下课不耽误下一门课用教室。
当然,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双方的互相适应,是交际者在双方文化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在交际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适应,绝不是一味地服从某一方。例如,在“菲律宾时间”文化大前提下,汉语教师要逐渐引入中国的时间概念,通过强化考勤管理,在汉语课堂的时间管理中融入中国化元素,让学生通过汉语课堂管理感知中国时间文化并理解中国速度。同时,针对学生的拖延习惯,调整作业形式,尽可能把口头作业放到课堂上的加强巩固或复习环节,把纸质作业放到课下并对完成质量进行分数量化,以此加强时间管理并提高教学效果。
3.以学业管理为依托的跨文化交际
学业管理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构承载着当地文化,与当地学情密切相关。历史上长期受西方国家影响的亚洲国家,大学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婚姻状况、工作状况等都有很大差异,任何学情因素都可能成为学生请假的借口,而教师又须在出于尊重学生隐私而准假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定形成性评价时,需要把学校的学业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班级实际学情、汉语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中国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通过细化和量化考勤、作业、小测、课堂参与、小组活动等形成性评价元素,制定综合当地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形成性评价结构及其与终结性评价的占比,保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学业管理为依托的跨文化交际,其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易碎性,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学情,深入了解学校的学业管理规定和学生管理规定、了解学校每学期组织几次阶段性考试,与当地教师、学生充分交流,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谨慎确保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形成性评价结构的可行性,顺利、有效地实现基于学业管理的跨文化交际。
4.以语言教学为依托的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不同。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方式,也极大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言堂”,还是师生/生生互动,合作还是竞争,安静还是热闹,积极还是被动,看教材还是背诵等,甚至教师的地位和在教育中的尊严也会在文化中反映出来。[7]因此,教师要基于当地文化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汉语学习的趣味从而乐学爱学。例如,菲律宾学生往往认真听讲做笔记而不用或不买课本。因此,教师做课件和板书需要格外精心设计,既简洁又有逻辑地突出应知应会的教学内容和知识框架,方便学生手机拍照或做笔记。菲律宾文化中非常尊师重教,教师可以“一言堂”,但菲律宾人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爱热闹、乐于即兴表现的性格让他们不会安静多久。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讲解和练习的时间分配,利用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和强烈的表现欲,引导学生扮演角色朗读、小组竞赛、结对竞赛,鼓励学生表演唱诵课文或自编对话,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汉语歌曲或小手工制作等。这种基于当地文化特点的汉语课堂设计,完全融合了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体现了教师的有效跨文化交际。
5.以文化活动为依托的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学语言的同时必然是在学文化。孔子学院模式下的海外汉语教学,常规教学和文化活动并重。文化活动类型主要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文化沙龙(如中国文化摄影展、诗歌朗诵等)和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体验活动(如书法、篆刻、中国结、木版雕刻印刷、风筝制作、灯笼彩绘、京剧脸谱绘制、中国传统美食制作与品尝等)。学生在了解欣赏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恰恰是汉语教师与学生通过品鉴文化异同进行交际沟通、增进了解和友谊的过程。比如,木版雕刻印刷体验中,菲律宾学生会问:“为什么每幅印刷作品都是个胖头娃娃?”“木版画上的汉字‘福’‘禄’‘寿’‘禧’各是什么意思?”教师作了中国文化意义解释后,学生会对“禧”字补充上自己民族文化中的“family love”,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只要有“family love”就有幸福吉祥。由此,学生的诠释帮助教师加深了对当地文化的理解。通过学生对“福、禄、寿、禧”几幅画的选择性体验,教师也观察到了学生的内心向往,成为师生有效交际的助因。类似茶艺与咖啡艺术、中国结与本土彩绳编织等,都是教师与学生或当地民众之间通过鉴赏与交流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与交流的大好时机。
三、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交流
1.以尊重共赢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文化交流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交际双方在平等、开放、尊重、移情、理解、包容的基础上共同实现的,是双方文化交流的过程,是共赢的过程。各个文化的真正贡献在于指出相互间存在的“细微差别”。同样,外语教学法方面的反思和经验也强调,学习者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文化差异而不是文化类同这一点上。[8]海外汉语课堂是随时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并且学生对文化交流极具好奇心和兴趣。汉语教材中几乎每课都包含中国文化元素,教师可以适时将此作为进行文化交流的契机。比如,基础汉语中中国人的姓名、年龄、尊称(如“您”字的教学,菲律宾学生会说“I put you on my heart”)、电话号码、问候、季节、天气、交通等,都是师生双方进行文化交流的话题,交流内容涉及思维文化、交际文化、体态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信仰文化等。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在学习并了解异国文化,这将大大增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以平等交流的心态进行交际,保护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国际汉语教师在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的同时,也在通过自身言行、语言教学、文化活动等言语、非言语的形式在全球传播中国文化。我们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以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互学互鉴以实现合作共赢、共生共荣。因为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对于把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汉语言及其承载的中国文化时,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自然会有一种敏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外来文化的提防意识。因此,若要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交际策略尤为关键,切忌单方面的文化宣传与推广,以免伤害学习者的民族自尊心,对汉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交流的基础是对双方文化的互相尊重,交流的目的是增进文化间的相互了解。所以,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保持平等交流、互鉴互学的心态。当学生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文化并且教师津津有味地询问并了解时,学生的本土文化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这将非常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中国音乐、艺术、美食、服饰、历史等文化兴趣的探求。
语言表达文化、体现文化、象征文化,是从事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和承载文化价值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1](P3)语言与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海外汉语教学不仅是教授汉语言知识和让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过程,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是了解世界并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跨文化语境中的汉语教学始终浸润在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中,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教与学,在师生双方保持本族文化意识和认同感的同时,秉持平等、尊重、移情、理解、包容、互鉴互学、共生共荣的态度,在两种文化中不断灵活切换以顺利实现汉语教学目标,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好让世界了解中国、增进中外友谊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