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花翅小卷蛾的生物学特征及防治措施
2021-11-29马罡李佳乐林清彩马春森
马罡,李佳乐,林清彩,马春森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193)
葡萄花翅小卷蛾(Lobesia botrana)属鳞翅目卷蛾科,主要危害葡萄,也危害黑莓、醋栗、橄榄、樱桃、欧洲李、柿、猕猴桃、石榴等以及多种石竹属植物,是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昆虫[1]。花翅小卷蛾原产于意大利,现已传至整个欧洲,在非洲北部和西部、亚洲的中东和远东地区以及美国部分地区也有其分布[2]。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发现花翅小卷蛾为害,但是我国主要葡萄产区均为花翅小卷蛾的适生区[3],因此更应该做好进境植物的检疫工作,严防该虫入侵我国。现将关于此虫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管理方法等总结如下。
1 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葡萄花翅小卷蛾有卵、幼虫、蛹、成虫等4种虫态。成虫前翅呈棕褐色,有灰蓝色、棕色和黑色斑点;后翅灰色,边缘有条纹;背部具有两团明显的褐色鳞毛簇生的角状凸起;当双翅合并时,外形如倒钟;雌性比雄性略大。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为淡黄色,老熟幼虫有绿色、褐色等。卵单产,扁椭球状。蛹初期呈奶油色、浅褐色、浅绿色或浅蓝色,但数小时后变为褐色或深褐色。生殖结构位于第8节腹板为雌蛹,位于第9节腹板为雄蛹,且雌蛹比雄蛹大[2]。
1.2 为害特点
葡萄花翅小卷蛾主要以幼虫为害,幼虫有吐丝习性,会将受害部位与邻近部位相连,防止坠落。第一代幼虫为害葡萄花穗,经济损失不大。第二代幼虫开始在幼果上为害,新生幼虫在孵化后的几个小时内就可以穿透果皮蛀食,最后将果肉掏空留下果皮和种子。第三代幼虫危害性最大,开始取食成熟果实,每头幼虫可为害1~6枚果实。幼虫为害后的葡萄更易受灰霉菌等真菌的侵染,导致葡萄灰霉病爆发,使葡萄产量和质量下降,经济损失严重[2]。
1.3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葡萄花翅小卷蛾是一个典型的兼性滞育的多化性物种,发生世代数取决于当地的纬度和气候因素。德国、瑞士、奥地利和法国北部每年发生两代,而法国南部、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和意大利则发生3代(有时4代)[4]。在以色列、埃及和克里特岛,一些种群则不滞育,以幼虫度过冬天。在葡萄园内,花翅小卷蛾主要以蛹在剥落的树皮、树干的裂缝和间隙中越冬。当来年温度达到10 ℃左右,越冬蛹羽化为成虫,交配1~2 d后产卵。一般卵期3~5 d,幼虫期约20~30 d,后老熟化蛹,下一代成虫会在蛹化后6~14 d出现[2]。
2 检疫
采收后辐照处理是进口浆果类水果的有效检疫措施,一般250 Gy的辐照剂量可以杀灭花翅小卷蛾的卵及幼虫,325 Gy的辐照剂量可以杀灭蛹[5]。在旅检中应禁止旅客携带水果入境,一经发现做销毁处理。对来自疫区的水果果实,要严格检验,尤其是检验果实有无卵粒或被害果粒,发现烂果应剖开检查有无幼虫。一旦发现幼虫、卵粒,应采取检疫或销毁等处理措施。从疫区调运苗木时,也要注意做好除害程序。
3 防治措施
3.1 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仍然是花翅小卷蛾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不过在害虫综合治理的背景下,过去使用的杀虫剂已逐渐被选择性更强、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小的材料所取代。如新型神经毒性杀虫剂(多杀菌素和噁二嗪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微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等。上述大部分药剂在害虫处于最易感阶段时使用可取得最佳效果[6]。
3.2 生物防治
在葡萄花翅小卷蛾这类鳞翅目昆虫中,寻找配偶通常是由雌性性信息素介导的[7],蛾类雌性释放少量的性信息素,雄性依靠高度敏感的神经感觉结构来检测这些信息素[8],这些信息素介导雄性昆虫之间争夺雌性昆虫的竞争,信息素介导的交配干扰技术也由此而生。利用可释放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分配器对花翅小卷蛾进行交配干扰后,花翅小卷蛾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种群数量都显著降低,且受害花序及果实数量也显著减少。但是当害虫种群密度太大时,交配干扰不会生效[9]。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其芽孢形成阶段产生的由Cry基因编码的晶体蛋白,是Bt导致某些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感病的主要物质[10]。在大多数情况下,Bt处理的最佳时间是在成虫飞行开始后的第5~7天,并且处理必须在7~10 d后重复一次[11]。在喷洒过程中,应尽量全面覆盖葡萄,因为幼虫必须将其摄入才有效果,为提高喷雾覆盖率,可去除掉部分叶片。Bt对花翅小卷蛾第二代和第三代害虫都有很好的效果,且Bt对花翅小卷蛾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降低有益昆虫的死亡风险,减少葡萄和葡萄酒中有毒残留物,还缩短采收间隔(3 d),并且花翅小卷蛾不易产生抗性[12]。
3.3 栽培管理
采用葡萄果穗周围去叶法适当的去除浆果上方遮挡的叶片,使暴露在阳光直射下的浆果表面温度至少升高9 ℃,高温降低花翅小卷蛾卵和幼虫的存活率,从而影响花翅小卷蛾的侵染[13]。研究发现,如果在第二次花翅小卷蛾飞行期间应用果穗周围去叶法,可使花翅小卷蛾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侵染减少高达70%[14]。采用果穗周围去叶法控制卵和幼虫的同时,也减少了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但在温度较高的葡萄种植区和较热年份应用此法时需要注意避免葡萄日灼的发生。
3.4 物理防治
辐射不育技术是一种替代性的、环境友好的害虫防治方法。在鳞翅目昆虫中,低剂量的伽玛射线会导致遗传性不育,使雄性部分不育,而雌性完全不育。被辐射的花翅小卷蛾雌性,其后代进入化蛹期的数量显著减少,因此,F2代的数量明显减少。而雄性被辐射后其F1代后代数量减少,F2代后代数量极低[15]。
植物上的高岭土可能会阻止害虫识别寄主,而附着在害虫身体上的高岭土颗粒也会损害其活动[16]。原因可能是涂有高岭土的浆果颜色变化,影响成虫的视觉信号;而高岭土所形成的物理屏障也会改变昆虫对寄主的触觉和化学感觉。因此,高岭土可以把浆果光滑的表面变的多尘和不规则,进而阻碍花翅小卷蛾产卵。高岭土粉还可以粘附在害虫跗节和产卵器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上,干扰雌性识别适合产卵场所的能力。因此,高岭土覆盖可有效降低花翅小卷蛾田间产卵量,减少幼虫驻果数[17]。
高岭土具有很高的抗雨水冲刷能力,且不会被紫外线辐射降解,当与葡萄果穗周围去叶法相结合时,高岭土通过减少暴露浆果的晒伤损害和葡萄藤水分胁迫,弥补了这种栽培方法的可能缺点,而不会对葡萄产量和葡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18]。而且,高岭土覆盖结合果穗周围去叶法,对花翅小卷蛾防治中的效果与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19]。
4 总结
花翅小卷蛾危害严重且传播迅速,我国葡萄种植区作为花翅小卷蛾的适生区应该加强进出口岸的检验检疫措施,杜绝其传入中国。同时,葡萄及其他果树种植者也应该提高防范意识,加强果园日常栽培管理,注意监测花翅小卷蛾的发生。此外,果穗周围去叶及高岭土覆盖等方法也可干扰果蝇等害虫的产卵,因此也可以采用这些方法防治其它葡萄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