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秉文与陈裕光德育思想比较研究

2021-11-29宋青红刘怡妨

关键词:办学道德德育

宋青红,刘怡妨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郭秉文(1880-1969)和陈裕光(1893-1989)都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德育实践。郭秉文从1919 年至1925 年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并成立上海商科大学。陈裕光从1927 年至1951 年执掌金陵大学。他们都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担任南京高校的校长,他们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办学成绩,而且他们的德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学界关于郭秉文和陈裕光德育思想的研究甚少,冒荣对郭秉文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而较为全面的探讨[1]10。

李淑萍、刘学伦指出郭秉文的“训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124-135。王运来指出陈裕光坚持以德服人的育人方针,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和健全人格[3]。

程斯辉指出陈裕光为培养学生道德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使之落到实处,督促学生认真履行[4]35。郭、陈二人所学专业和所接受的教育模式略有差别,在办学思想及德育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拟通过郭秉文和陈裕光德育思想比较研究,梳理出他们不同于其他教育家的德育理论,也能够让我们“以史为鉴”,吸收其德育理论精华,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借鉴。

一、郭秉文与陈裕光德育思想的渊源

郭秉文从小接受新式教育,他在博士毕业论文中写道,过去的教育以经学为主,经学是我国先人高尚思想与言论的宝库,每个家庭和个人都离不开它,受经学的陶养,能够让我们养成一种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性[5]87。可见,郭秉文认为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关于道德养成的途径,郭秉文认为古代教育的教材内容以“经学为课程中心”[6],而现在道德教育不仅需要文学的熏陶,历史的沉淀,更不能脱离真正的生活,要知行合一。郭秉文的德育思想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同时他在接受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对其不合理的地方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加以改正。

1908 年,郭秉文赴美求学,在伍斯特学院(College of Wooster)主修理科,强调“心灵的教育和心智的开发”,为了给道德真理增加分量,还特别注重科学的发展[1]11-14。

1911 年,郭秉文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在著名教育行政学家F.Farrington(法林顿)的指导下研究教育,一年便取得硕士学位。博士期间,实验主义大师杜威、著名教育家孟禄和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等都在该校任教,导师孟禄非常欣赏他的毕业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1]16-25。郭秉文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和学术训练。在以后的办学中,他更是借鉴了美国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办学模式相结合,形成了一套适合东南大学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及其德育体系。

陈裕光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父亲陈烈明尊崇和信仰“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的古训,重视对陈裕光的教育。1901 年陈裕光被送入当地家长十分看好的一所蒙馆,接受“四书五经”,学习文言文,练习书法等。1905 年他进入南京汇文书院附属中学成美馆求学,当时正值科举制度废止,他开始接受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并阅读了很多经、史、子、集的文章[3]15。1911 到1915 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学习。赴美留学之前,陈裕光大量时间用在读书上,他读的书全都是国学经典书籍以及古代汉语的相关书籍。在金陵大学任职期间,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陈裕光认为,学生在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要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要在中华文化这片土壤中来弘扬中国文化[3]98。同样,在金陵大学毕业后,陈裕光也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他从1917—1922 年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第1 年,他修习有机化学专业以及申请硕士学位所需的各门课程,在 1918 年以优异成绩被授予硕士学位,于 1922 年6 月的毕业典礼上被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授予博士学位证书。在留学期间,他立志在精神上做一个强者,同时,在学业方面,他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刻苦读书,发愤图强,成为了美国化学会的会员。他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也获得了中国留学生的拥护。这些经历不仅造就了他诚笃果断、坚强勇敢、负责稳重的性格,也为他树立以德服人的教育思想奠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金陵大学执政时,他明确表示教会大学应承担中西文化沟通的使命[4]350。

郭秉文与陈裕光二人自小便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育仁爱思想的熏陶,同时作为哥大的学生,其德育思想也深受美国教育与文化的影响。郭秉文在伍斯特学院主修理科,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开始研究教育学,并成为中国第一个教育学博士,而陈裕光一直学习化学专业,并成为美国化学会的会员。

二、郭秉文与陈裕光的德育目标比较

在德育目标上,郭秉文和陈裕光都注重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服务社会。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他们对具体的德育目标的认识以及培养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郭秉文认为修养儿童天赋,培养社会需用人才是学校办学的真正目的,也是学校进行管理学生,培养其道德的目标,尤其需要管理者加以注意[7]3-4。他在学校的管理中非常注重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并以之为宗旨,在他看来,狭义的学校管理注重以培养学生道德为主旨[7]1。陈裕光认为德育要注重培养“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人才,以“造就健全国民,发展博爱精神,养成职业知能”[8]37。收回教育主权之后,陈裕光开始以“按国内之情形,与时代之精神社会之需要,切实培养人才”为办学标准[3]97。学生培养的标准由培养有“基督牺牲与服务精神”改为有健全品格、博爱精神、懂得服务社会,济世惠民的人才[3]230。可见二人的德育思想有极大的共通之处。

郭秉文对关于如何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实现德育目标论及到了具体的德育标准,即要养成对国家负责的国民的完善人格,包括强壮的体魄、充实的精神,以及道德、学术、才识三个方面。其中道德包括品性和行为,要有中正的智力、感情和意志,要有趋向和平的仪容、言语和动作;学术包括知识和技能,要有明确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要有精熟的应用、工艺和造型;才识包括计划和执行,要注意全面和长远的全局和局部,要有宽厚的作业和协调。而要完善道德、学术和才识,就要做到诚[9]25。

同时,陈裕光在谈论具体的德育目标时提到,一个全人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陈裕光校长提到:其一要教与育并重。教育学生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陶养学生品格,学识和品格同为学生身上必备要素,缺一不可,因此本校除了启发学生学习知识外,还经常锻炼培养学生品性,注重阐述宗教伦理。其二要训练服务人才。教育不仅是要求学生求知,也要求学生要加强服务意识,锻炼刻苦耐劳的品质,作育人才,济世惠民,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多为集体考虑,不能太自私,正如:“我非役人,乃役于人”[10]64。可见,他在德育具体目标上非常注重对受教育者刻苦耐劳的意志与精神的训练。

三、郭秉文与陈裕光的德育内容比较

郭秉文认为教育主要宗旨是发展学生的道德,道德教育仍然在学校课程中占有突出位置[5]147-148。陈裕光将办学精神比喻为灵魂,他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只是一具躯壳,躯壳与灵魂必须同时具备,正如一个人,灵魂需要有躯壳来附丽,躯壳需要灵魂赋予其生命,因此只有灵魂与躯壳同时具备,大学教育才能算完善[11]239。可见,郭秉文和陈裕光两位校长都将德育视为办学的要点。

(一)郭秉文与陈裕光的德育内容共性

郭秉文校长和陈裕光校长都强调民族精神教育,提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郭秉文积极倡导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他说:“不发扬民族精神,无以救亡图存。”[12]57南高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坚定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他也教育学生要以国家大事为重,有一颗心怀天下的宽厚之心,鼓励学生要有“国士的气节和风度”,努力承担社会的重要职责,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此外,他还聘任文史名家,开设众多文史课程和讲座,加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与郭秉文校长一样,陈裕光校长在德育方面也非常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极度热爱激发了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使得金陵大学积极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并且表现出色。

郭秉文和陈裕光都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郭秉文认为,历史和文学教师能够用大量生动的事例充实学生心灵,对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产生有价值的影响。不仅如此,学生道德的养成还与教师人格等因素息息相关[5]88,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了解学生的品质,不断感化学生。郭秉文总结:“经验显示,学生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的日常榜样和激励所改变,聪明、豁达和公正的教师默示感化,比口头训诫更为有效。”[2]80因此,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品格及其行为规范。陈裕光也强调了金陵大学办学的特点,“拥有乐于奉献、不计酬报、醉心学问、诲人不倦的教师队伍”是“金大维持高标准的可靠保证”。[13]357可见,他们在培养学生道德方面,不仅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一定的要求。

郭秉文和陈裕光都强调“诚”在德育中的重要性。郭秉文认为,“训育”以“诚为本”,以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4]75。他强调学生要同时具备道德、学术和才识。他认为德育的成功来自于诚[12]58。同时,陈裕光也非常注重以德服人,他将金陵大学校训定为“诚、真、勤、仁”,其德育思想也主要体现在金陵大学校训中。“诚”细言之就是诚笃、诚朴、诚信,要求学生要诚实待人和诚心向学,诚实朴素,务实不浮夸,诚实守信;“真”细言之就是真诚、真实、真率,办学中要崇真求实,教育学生要诚恳不虚假、直率不做作;“勤”细言之就是勤勉、勤恳、勤俭,教育学生要勤奋学习,勤劳而踏实,勤动手勤实践,注重节俭;“仁”细言之就是仁爱、仁厚、仁义,教育学生要同情、爱护、帮助别人,要仁爱宽厚,要仁爱正义、性情温顺善良。这四个字共同体现了陈裕光要求培养全人的办学目标。

郭秉文和陈裕光都强调社会责任感教育,提倡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郭秉文教育思想的一大鲜明特色就是强调大学要服务社会,认为大学只有适应社会需要,才能更好地推进自身的发展。为此,他将学科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商科设在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东南大学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不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学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学校发展也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14]75。同时,陈裕光校长也要求所有学生要进行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他让文科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理科学生体验生产实践,希望能够以研究为中心,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推广事业,最终达到发展教育,研究学术,扩大交流,赢得合作,改良社会,造福人群的目标。

(二)郭秉文与陈裕光的德育内容差异

除了上述的共性,郭秉文和陈裕光二人在德育方面分别还有另外的阐述。

郭秉文在办学过程中,格外重视道德教育,将德育放在三育的首要地位。他坚持以诚为训、以德育人,德智体全面发展[9]25。郭秉文还格外强调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认为道德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知行合一”。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期间,他提到,对于德育采取训练与管理兼重的原则,训练要注意启发,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管理要注意实践,使学生行其所以然。两者交相为用,以期“知行合一”[9]25。郭秉文认为对学生道德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还要让他们形成习惯,贯彻到实际行动中,要“知行合一”[5]88-89。“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学校训育工作也是如此,不仅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还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真正地做到。此外,郭秉文任职南京师大附中时,还注重以人格教育统领管理、教学和教育,提出进行健全人格、独立人格和创造人格的递进培养目标,强调培育学生创造性要建立在丰满人性和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并要以此为中心实现德育课程化,包括:生涯规划课程、意志训练课程、领袖训练课程和责任培养课程[14]136。这些课程为郭秉文实施德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也使该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地实际化和生活化。

陈裕光校长倡导德、智、体、美育的结合,即四育并举,后来美育改为群育,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树立学生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养成学生乐于助人的习惯。提倡民主办校,学术自由。

陈裕光校长不仅要求学生要有道德,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以德服人,真正做到了诚、真、勤、仁。杭立武回忆说,陈裕光校长在当时如此动乱的环境中,能够保持学校的传统,是非常值得我们佩服的事情[15]282。而陈裕光校长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他能真正做到以德服人。这种德行就表现在务实、忠勤、朴素和公正。对他来说,这完全是自然的下意识的流露,没有任何伪装。他认为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具有高尚的品德[16]242。此外,他还提出要创造家庭化的校园生活,学校似家庭,家庭似学校。正如农学院章子汶院长所言,学校就像家庭,同学就像兄弟姐妹,老师同学之间共同分享快乐与痛苦,相互交流,就好像一个大家庭,“亲爱之情,盎然四溢,同学之间相处坦白、直爽、亲爱、互助,充满活跃、自由、快乐的精神”,从而使校园中弥漫着家庭生活的温暖[17]425。

四、郭秉文与陈裕光的德育方法比较

关于德育的实施方法,郭秉文和陈裕光有不同的看法。郭秉文提倡通过寻找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注重从学生的天性着手,让学生乐于学习,并培养其道德;而陈裕光则更注重制定一系列规定来严格约束学生,并将这些规定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德。

郭秉文认为德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有修养和服务。在修养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重视躬行、反省和考查;对于教职员来说就是重视感化和考查。在服务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重视实践和研究;对于教职员来说就是重视示范与检查。在修养、服务两方面都应该对学生进行劝告和勉励,如是关于个人的,就要对个人进行训话;如果是关于团体的,就要对团体进行训话。训话后又必须要考察该同学或该团体是否真正履行,如果没有履行,就必须要再次训话,直到其能真正履行为止[9]25-26。

郭秉文认为德育进行的方法,既不可以抑制,又不能够放纵,应该启发学生自觉,使学生能够自立、自行,并采用利用天性的原则、触发统觉的原则、引起兴味的原则、应用暗示的原则、选择思想的原则、养成习惯的原则,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9]25。其中利用天性的原则是指要注重学生的“天性”,正如他谈到的:为培养学生道德,管理者要了解学生天赋的性质趋向,并依此因势利导,“既不可以反抗而驱除之,又不可以助长而增加之。”[18]4-10触发统觉的原则是指学习新技艺、新经验时,如果能将新观念建立在旧有经验基础上,让各种经验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就可以触发“统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引起兴味的原则是指对于教学者而言,老师在教学时要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真正沉浸于学习之中。应用暗示的原则是指老师教育学生要针对学生的资质,运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选择思想的原则是指做事情要考虑清楚再去做,不要轻举妄动。教育学生时也要讲求学思并重,不但要思考,还要懂得如何运用,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做出正确、理性的选择。养成习惯的原则是指要求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且能从心底真正接受,养成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道德、学术、才识等各方面都逐渐进步[2]124-135。

陈裕光在德育方法上更加注重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重视对于学生的道德训练与养成,并且采取了很多切实的措施。首先,倡导“四育并举”,在三育基础上增加美育,最后又用群育代替美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注重德育,以基督精神要求学生,教导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德才兼备。其次,他还倡导“四种运动”,借鉴欧美大学中的“四H”运动,在金陵大学推行开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心理、身体各方面的和谐发展。[4]348陈裕光希望培养出具备绅士风度和君子气质的学生,因此他在为金陵大学学生制定的融中西文明为一体的《学生仪节》中谈到:个人清洁乃学生之表;不要好奇他人的私事;在公共聚会时不能垂头,伸手,睡觉等;参加运动比赛要竭尽全力直到最后;尊重妇女;遇到朋友时如果有不认识的情况应该为之介绍;平时与朋友见面应该喊名字,请早安或晚安以及公务拜访、酬酢拜访、宴会等一系列注意事项[4]355。可见,陈裕光除了教导学生要养成君子气质和绅士风度,还希望学生能够具有尊重他人权利的美德。他还认为金陵大学自办学以来,除沟通文化外,还经常致力于研究学问,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锻炼学生修养,为社会和平而努力,为社会服务而尽心尽力。可见,陈裕光为了培养学生道德,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与严格的制度,并将之实际践履。

郭秉文和陈裕光具有极为相似的留学经历,都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办学模式的影响,他们同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执掌南京两所重要的高校。因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相似,他们的德育思想有较多相似之处。他们在德育标准上都注重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为标准,强调道德教育要服务社会,提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德育内容方面,他们都深受“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都强调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鼓励学生参加爱国运动;都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加强教师素质的锻炼,提高教师的品格;强调民主自治和学术自由;认为育人要“以诚为本”,强调诚朴在德育方面的重要性;强调社会责任感教育,要多参加社会服务等等。

由于两人的求学经历以及所学专业各有不同,他们在执掌南京高校期间办学思想有所差别。在主张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教育方面,陈裕光在郭秉文强调德、智、体三育的基础上,他还强调美育,后改为群育。郭秉文强调“知行合一”,在德育管理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天性出发积极引导;而陈裕光注重制定极为详细的规条,来严格约束规范学生等。郭秉文在执掌南京师大附中期间实现了德育课程化,用人格教育统领教育、教学和管理,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郭秉文和陈裕光的德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深深影响了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他们试图寻找与时代相符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与完善的人格。他们分别通过启发引导与严格约束相结合的德育方法,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符合实际且具有特色的德育体系。他们强调对学生的道德和人格教育,凸显德育的重要地位,力求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等,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德育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办学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