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优化途径
2021-11-29□倪优
□倪 优
在当前多元融合媒体环境下,尽管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得到了较好发展,收获了一大批受众群体。但由于媒体行业总体发展趋势是快速的,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并未同整体媒体环境同步发展,因而存在一定不足,无法较好满足当前百姓的实际需求。据此,探究新环境下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优化途径,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一、民生新闻节目中帮忙类节目优势分析
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自诞生到现在,由于其贴近基层群众实际生活,因此在媒体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收视率、高受众群体的节目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其各个优势汇集在一起发挥的作用:其一,相较于其他民生节目,帮忙类节目有更加现实的意义,能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其二,常以专题形式进行报道;其三,播出时间大多为黄金时间;其四,不仅能弘扬正能量,还能监督社会,具有积极正向作用。
二、民生新闻节目中帮忙类节目优化途径必要性分析
从当前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开展情况可以看出,尽管其有较好的吸引力和收视率,然而受“服务和帮忙”主旨的影响,其题材范围受到了限制。例如,其内容通常为柴米油盐及家长里短等,容易造成呆板的形式和单一的内容,受众形成审美疲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素质素养越来越高,期待节目有更佳的效果;另一方面受手机媒体、网络节目的冲击,帮忙类节目拓展空间受到了挤压,需要用更高、更好的节目质量来赢得受众。
三、新环境下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优化途径探究
1.创新表现方式。在新闻类节目中表现方式非常重要,帮忙类节目可采取以下途径创新表现方式:
其一,多利用现场同期声,让更多基层百姓表达自身愿望,以强化节目的现场感,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节目的最初目的。以某帮忙类专题节目“亲兄弟明算账”为例,两兄弟因父亲房屋归属,闹了5年纠纷,节目大量采用同期声,精心进行剪辑,节目播出后,兄弟两人进行了反思,经过节目组的调解,最后长达5年的纠纷被和平解决。
其二,精心策划选题,选题应有代表性。该类节目选题很多来自微博或热线电话,百姓很多诉求的内容是相似雷同的,若对这些事件一一进行报道,费时费力,节目内容重复,会影响收视率。故而可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进行采访,提高选题的针对性。
2.拓宽收视渠道。在当前融媒体环境下,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应依托手机、网络等媒介工具,拓宽收视渠道。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主要是深入基层,挖掘焦点、难题及热点,对百姓一帮到底,既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又要持续关注帮忙效果。在当前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需要更多媒介工具支撑。
其一,应分析网络受众观看习惯,将帮忙类节目和网络媒介融合,在网络上动态更新精彩节目内容,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观看模式,使其拥有更佳的收视体验。
其二,针对智能手机用户的需求,开设节目微信公众号,把节目视频发到微信公众号上,同时及时回复受众咨询,在加快节目内容传播的同时,提升传播效果和覆盖面。
由此,形成以“网络—电视节目—智能手机”传播渠道为依托的多元信息传播模式,打造“1+1+1>3”的节目效果。例如,当前社会中很多青年渴望得到好工作,而招聘方则渴望更多人才的加入。抓住这一市场需求,可依托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电视平台开设“职等你来”板块,同时在网络、手机等媒介上打造同一专题,定期在周末和招聘企业联动举办招聘会,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向目标群体推送招聘信息,提高节目针对性。此外,还可同本地人社部门联动,发布专业的就业指导信息;或与律师事务所联动,帮助遇到劳动纠纷的人员进行维权,以增强节目黏性和服务性。
3.以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企业都越来越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作为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也应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在融媒体环境下,依托多个媒体平台的协同操作,控制各项成本支出,提高效率,以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直播活动为例,以往大型采访活动往往需要出动直播车,费用高昂,人员众多,但直播效果有限。信号需要从现场传回再通过发射台发出,传播范围也仅限于本地信号接收单位。利用网络直播和手机平台传播,只需要摄像头、笔记本电脑、4G包、几个操控人员就能完成直播任务,成本大大降低,但传播效果更好。受众可以扫二维码看直播,还可以点评、互动,收获极佳的收视体验,节目组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融媒体模式下,信息的传播、新闻的发布要求快捷、互动性强。电视与网络媒介相比,制作周期长、速度慢、成本高,劣势明显,往往一个节目推出后,已然不是做新闻而是“炒冷饭”。有了融媒体操作模式,图片、短视频新闻报道可以秒传到客户端,接续报道和深入报道在电视平台放送,既不失时效性,也不失深度。传播效率大大提升,受众及时的评论反馈也给节目组接下来的报道提供了方向指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融媒体环境下,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应顺应媒体环境变化,结合自身优势,融入更多现代化元素,同时结合融媒体时代特征,完善或重构人才、设备、技术体系,为融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