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池塘底质改良适用技术
2021-11-29张桂莲
○张桂莲
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底质好坏进行底质改良,尽量避免因池塘底质不良引起水质恶化、鱼类大量死亡现象。现结合多年实践与查阅资料为广大养殖户对水产养殖池塘底质改良提供以下几点参考。
一、物理改良
1.清淤 经过长期养殖的池塘,每隔1~2年在苗种放养前必须进行1次清淤。一般于冬季或早春排干池水,面积较大的池塘用水力清塘机清除过多淤泥,小塘口可采取人工清淤。根据养殖品种确定保留淤泥的厚度,一般养殖鲢、鳙、罗非鱼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为20~40cm左右;养殖草、鳊、鲤鱼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为10~15cm;养殖蟹、虾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为5~10cm。挖去的淤泥,用以加高池岸、堤埂,然后在池岸堤埂上种植高产青饲料或其它经济作物。
2.曝晒和冰冻 清淤结束后,排干池中残水,曝晒塘底20~30天(晴天),或经过冬季的冰冻,使底泥裂缝宽达2~3cm、深达10cm左右。通过日晒和冰冻,不仅可以杀灭致病菌和孢子,而且增加了淤泥的通气性,促使淤泥中的中间产物分解矿化,变成简单的无机物。当池塘灌水后,就能向池塘提供大量的营养盐类,为改善下层水的溶氧和水质创造良好的条件。
3.增氧 增氧是底质改良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底部增氧能有效分解沉积的残饵、排泄物、蜕壳、淤泥和藻类等有害物质,改善底质,激活底泥生态功能,减缓底部黑化。底部增氧可采用微孔增氧方式,增氧效果较好。叶轮式增氧机、耕水机都能打破氧分层、产生提水和混合水体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底部溶氧,加快有机物分解。增氧机的配置需要根据池塘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的经济能力进行配置。
二、化学改良
最常用的就是用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可产生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池底的酸性环境,从而达到杀菌、除害、增肥、补钙、改良底质土壤和调节pH值的作用。一般于苗种放养前10~15天使用生石灰清塘,使用量视淤泥的多少而定,一般每亩水面用生石灰70~80kg溶化成石灰水全池泼洒。
三、生物改良
生物底改的主要作用机理是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微生态制剂及增效剂沉降到池塘底部,通过有益微生物大量增殖,形成优势菌群,通过生态竞争形成对池塘底部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压制,同时在自身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利用池塘底部的有机物作为自身的碳源,氮源和能源,从而达到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改善池塘底部环境的目的。如芽孢杆菌这类菌种可以有效分解池塘底部有机物含量,并能为池塘藻类提供营养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光合细菌能在无氧或含氧量低的底部利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合成自身物质进行大量繁殖,从而降低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四、其它
淤泥沉积速度与施肥、投饵等饲养管理措施直接相关。要着重做好这些:一是看水施肥,切忌过量;按照生态互补原则合理混养、密养;二是根据季节、气候、生长情况和水环境变化灵活掌握投饲量;三是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促长剂等,增强水产动物的食欲,促进饲料营养的吸收转化,降低饵料系数,从源头上解决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四是防治水草(特别是丝状藻)大量生长,及时捞出过多或死亡的水草,以防腐烂变质。另外,如果干池期较长,可考虑把水产养殖和农作物进行轮作。这样可以使淤泥更充分地干透,靠陆生作物发达的根系,使土壤充分与空气接触,有利于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更好地改良池底。
养殖实践证明,池塘底质的缓冲能力、自净能力、生产性能、抗逆性能,是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底质对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和保证养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使池塘养殖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就应重视底部环境的改善,通过人为调节有效改善池塘底部,将池塘水质,池塘底部及池塘生物紧密连在一起,打通三者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真正实现高产高效的养殖目的。
(通联:365400,福建省宁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1586085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