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传播 提升传播效应

2021-11-29□谢

记者摇篮 2021年6期
关键词:灾情谣言公众

□谢 礼

一、研究背景

1.互联网的公开性增强了情绪传播的“能见度”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每一个网民都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看法。这意味着谁、何时、何地、因何发布的信息,不仅是“朋友圈”的交流,还有可能引起网民的关注,成为“新闻”,成为热点。这一特点在寿光洪水事件的社交媒体表现上尤为明显,网民可以多视角了解事件各方面情况。根据微热点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寿光洪水事件于2018年8月21日开始发酵,随着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该事件在8月24日达到传播高峰,随后开始降温。8月27日,热度降至日值。

2.互联网的公开性增强了情绪传播的“传染性”

互联网的普及给信息传输带来了便利。海量的信息充斥着网络,信息爆炸使得人们越来越不清楚自己有限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哪里。

以寿光洪水事件为例,仅2018年8月24日一天,全网共产生相关信息966988条。既有事实信息,也有观点信息。微博上“见标转”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巨大,一些网民在接收信息时主观片面,网络环境本身也具有沉浸感。网民可以积极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盟友”。在海量信息的影响下,多视角、多情感表达无疑会加剧情感交流的“传染性”和“浮躁程度”。正如侠客岛微信公众号所说,“但等恢复常态、寿光从新闻中再次淡出的时候,灾害的成因、事件的教训、未来对于日常防洪的重视和投入,或许需要比新闻更高、高得多的关注度,也需要更持久、细致、更具专业性的作为”。

3.互联网的交互性加快了情绪传播的速度

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全方位的网络可以实现网民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交流,加强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多方位互动。散布于社会空间各个角落的移动终端,都是信息的采集、发布源,能够实现事件的同步播发。在互联网上,社交媒体的出现似乎把“聚光灯”放在了人际交往上。微博、微信等具有沟通人际关系特点的平台,使信息在传递时带有情感。微博,一个弱连接的平台,微博的用户可能彼此不认识。实时更新的热门搜索列表和微博的热门推荐,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并使其开放。用户可以选择查看自己关注的博主,只有粉丝才能看到自己的微博,这就使得微博嵌套。在这两种功能下,微博具有促进情感传播的能力。与微博相比,微信是一个强大的链接平台。在微信联系人中,大多数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加入家人或朋友,增强了用户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同时,微信作为一种即时的沟通软件,可以通过聊天实现用户之间的互动,或以朋友圈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此外,微信朋友圈可以设置三天可见、半年可见,也可以对指定的动态设置指定的人可见。这种人性化的设置无疑增加了用户的安全感。微信的特性促进了情感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使得通过微信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更具吸引力。

二、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正能量传播的作用和目的

1.突发公共事件概述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连发性强,损失的放大效应显著,往往会对社会秩序、社会功能、环境与资源等造成严重的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造成强烈的冲击。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破坏性,与民众生活的紧密关联性,增加了它的传播价值,成为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重点关注的选题之一。

2.正向引导为同类型事件的防范、救援等提供借鉴意义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还有可能诱发情绪宣泄,导致社会不稳定现象。因此,报道要以减少损失、心理抚慰、关心关爱、重建家园、开启新生活等正向引导为主,以原因分析、解释问题、找准痛点、提出建设性意见为辅,从而为同类型事件的防范、救援等提供借鉴意义。在意外事件报道中,可从正向引导的角度阐述事件的影响和造成的后果,可以实现防范措施的进一步升级,从而加强预防工作。

3.对社会起到稳定、促进作用

传播正能量信息可以稳定公众心态,弘扬积极向上的理念,并对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们心态等起到促进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具备了较为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实现了区域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任何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传播。

由此可见,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已不再是主流媒体的特有优势。区别在于,主流媒体重在正面引导,自媒体偏向“围观”。因此,新闻报道、信息传播的视角和所要表达的观点是报道中的关键。如何在新闻中准确传达信息,化解人们的不安,对社会起到稳定、促进作用,成为媒体思考的关键。

三、融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增强融合传播力的措施

1.满足民众知情权,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媒体在对热点焦点事件进行报道时,需要对基本信息、受损情况、影响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在播报信息时,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融媒体环境下,直播是信息即时传播的重要手段。很多时候,媒体会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如果信息不准确,很容易引起不实信息传播和一系列的误解。作为媒体,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作为采集者和传播者,需要对信息负责。因此,媒体人必须提高专业素质。基于正能量传播理念,在保证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结合信息的内容、影响等,对信息进行有效传播。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以何种方式传递,都应以信息的准确性为基础。

以2008年5月汶川地震为例,当地震发生时,准确的信息传递对稳定当时的社会舆论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在同一时间内,电台成为最有效率的传播渠道。通过广播电台播报救援信息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害怕情绪。作为媒体,要积极播报救援进展等相关内容,淡化灾害对人的影响和危害,利用正能量信息来治愈人们,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减轻社会恐慌。

2.在传播灾情信息时,应注意传播的形式和方法

准确的信息传播可以减弱和切断虚假信息的传播路径,营造正向舆论氛围。从更高层面上讲,灾情的公开透明,更是一次很好的公民教育,它以现实客观的场面给人以震撼,从而唤醒并提高公民防灾减灾的危机意识,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灾难防御水平。在其他地区有地震灾情发生时,除了及时播报地震当地的情况,还可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提高民众防震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借助于目前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可以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载体有效传递信息,实现信息的全方位传输。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要掌握准确的灾情信息,不要盲目扩大灾害的影响和危害,尤其对伤亡数据等的报道更要慎之又慎,以权威部门发布为准。记者要激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全社会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通过报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因此,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构建更加多样化的传播模式,使传播更加高效、直接,实现灾害信息的立体传播模式,把握住舆论主动权。

3.借助融媒体力量,实现区域融媒传播与全国融媒传播的有机结合

仍以灾情报道为例,整合媒体力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区域灾情信息内容的多层次有效传播。一方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受灾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与全国性媒体平台的有效互动,能够实现跨地域救援,有效促进灾后社会稳定。

4.有力击破谣言

新媒体时代,网络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谣言不再是单纯的口耳相传,而是打破时空局限,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朝着各个领域、各个角落蔓延渗透。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也就是说,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雪崩效应”,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沿供应链的波动会被不断放大,这种现象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热点焦点新闻事件往往伴随着谣言的传播,要对谣言传播进行有效治理。当问题刚刚发生、谣言刚刚开始传播时,就采取有效措施,将其遏制在萌芽中,有理有据,一一击破。在网络时代,谣言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事发前制定预警机制,及时迅速地在谣言失控前采取相应措施是治理谣言的基础。预警机制的建设主要依赖政府进行,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的工作: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实施全面的舆情监测,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只有时刻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及走向,才有可能在谣言发生之前或初期对其进行控制,以防其继续扩散。

比如,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关键词搜索进行实时舆情监测,设立舆情信息员搜集舆情信息等措施,及时全面地掌握舆情信息,在谣言生成前排除隐患。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传播具有一定的共性,政府可以通过整理分析已发生过的事件,从而制定出普遍的、一般性的应急预案,以在谣言发生时可以迅速地采取措施。由于每件突发公共事件都具有特殊性,在应急预案实施时,应该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对公众而言,则应该提高鉴别谣言的能力,在事实未经官方证实时,不随意地转发、分享,尤其是涉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带有严重情绪性、煽动性、主观性的文章;对谣言的文章或者发布谣言的公众号主动举报,以阻止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5.及时做好信息公开发布

以地震报道为例,抗震救灾得从信息的公开透明开始。道理再简单不过,灾区究竟发生了些什么,首先得让人知道,让公众心里有底,接下来的行动才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可以说,一切外界的关注、重视、援助的基本前提就是保证外界的知情权,即抗震救灾行动的第一步就是让灾情在第一时间被外界所知晓。灾区灾情越公开透明,越有利于消除灾后的恐慌情绪,越有利于减少社会对灾情的质疑,也越有利于外界与灾区顺利沟通、共渡难关——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最大的救援力量。应该说,几次地震,正是因为公开透明,用速度堵住了谣言的传播,才让真相跑在了谣言前面,使社会避免出现大范围的人心恐慌;正是因为公开透明,及时把救援进展情况告诉外界,才促进了抗震救灾工作效率的提高;正是因为公开透明,用坦诚与开放扭转了西方一些人的偏见,赢得了世界的好感与尊重。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简要信息,然后发布初步核查、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并根据事件处理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目前,我国已开始逐步在政府部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要实现信息公开,必须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使信息发布内容客观、全面、详细、连贯。不仅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而且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都要及时向公众通报。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态度和目前的措施,公众的心理压力和恐慌情绪才能得到缓解,谣言也就不攻自破。同时,科学、果断、有效地应对公共事件,也是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处理方式公开,可以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好互动,加强公众监督。

四、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无论公共事件有多复杂以及社会舆论如何变化,都是有传播规律可言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核心议题有三个:形势是否得到控制?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受害者是否妥善安置?笔者认为,从这三点入手有一定道理,但对不同的事件,仍需根据事件的特殊性找出核心问题,对症下药。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和媒体应该肩负社会责任,用权威、科学的言论稳定人心。

猜你喜欢

灾情谣言公众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