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视觉化
2021-11-29□王瑜
□王 瑜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视觉化的重要性
1.符合媒体实际发展需求
新媒体在国内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在人类生活、生产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我国改革开放后,新媒体技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并表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全球信息化因素影响,大量先进技术喷涌而出,有力推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由于信息化技术推广速度快、应用范围广,所以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时代,这使得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
比如,结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提高了人类了解信息的便捷程度。如今,传统的纸质媒介俨然不能使受众需求得到满足,所以要及时对传播信息的途径进行调整。因此,在媒体快速发展的影响下,新闻语言有必要向视觉化方向发展。
2.在受众需求影响下,新闻语言朝视觉化方向发展
文字作用于人类视觉,广播作用于人类听觉,而互联网与电视则作用于人类视听。但是,视觉产生的冲击力最强,能够给受众带来最佳的体验。受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人类在阅读时养成的视听结合新习惯,使受众在获取信息时获得了充足的精神快感。
所谓的视觉化语言即“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作风格,方便受众阅读信息、接受信息”。如今,大众生活节奏都非常快。新闻语言视觉化,能够帮助受众降低信息获取难度,让受众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对推动新闻写作健康发展有所助益。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呈现的问题
1.新闻语言写作格式固化
在定式思维的影响下,不少记者过于相信积累的经验,影响了新闻写作的创新。研究发现,通报式语言为写作常用语言,大量行业术语充斥在新闻中,影响了新闻语言生动性的发挥,导致写作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
2.内容可读性较差
新闻内容视觉化的优势可总结为两点:一是,提供给受众的内容层次更深,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更便捷;二是,内容独具匠心、形象生动,更容易还原新闻事件本身。但是,研究显示,国内的新闻报道内容往往未能有效展现出以上两方面,影响了新闻内容的可读性,使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体验感大打折扣,影响了受众阅读新闻的积极性。
3.视觉化语言未被灵活使用
新闻写作期间,诸多新闻工作者没有灵活运用视觉化语言,无法通过新闻语言有效表达新闻事件核心内容,影响了新闻写作质量及效果。
三、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语言如何实现视觉化
1.利用同期声等实现新闻语言视觉化效果
广播电视新闻制作中如果充分运用采访同期声、现场解说、音效等表达新闻内容,可以提高新闻语言视觉化效果,提高新闻语言的视觉化水平。
比如,某广播电视台这样播报海地地震新闻:“北美洲时间16:50,海地太子港周边发生强烈的地震……”记者以略显沙哑的声音,借助同期声录音还原当地地震现场情况,为受众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新闻语言的冲击力和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传播力。
2.以生动的语言和故事性的结构增强新闻语言视觉化效果
新闻语言视觉化效果受记者语言能力的直接影响,记者要不断增强新闻语言的思想性、准确性,以视觉化文字语言丰富受众的视听体验。
在新媒体环境中,记者要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段,凸显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视觉化效果。所谓故事化,即采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完成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的播报,调动受众观看积极性。所以,要在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视觉化发展中构建平民意识,即记者应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发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视觉化效果。同时,记者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细节的描绘,凸显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可听性可看性特点,激发受众收听观看积极性。有经验的记者往往能通过对细节的精彩描述迅速抓住受众的心。记者寻找细节的目的是以小见大,观察到事物的本质。从具体细微的场景入手,凸显新闻主题。
比如,在播报玉树地震的新闻节目中,记者对细节的处理就特别精细,进入玉树抗震一线后,对搜救的紧张气氛进行了描写,有效展现了新闻事件现场实际环境,让受众有一种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的感觉,引发了受众的共鸣,激起受众的观看兴趣,像磁铁一样把受众吸引到报道所描述的新闻事实中,提高了新闻语言的视觉化表达效果。
3.利用新媒体增强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视觉化效果
为了进一步增强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效果,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应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比如,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渠道将新闻画面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图文并茂,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比如,某电视台录制《司机你好》节目,在当地交警队开设直播间,帮助受众及时了解路况信息。受众既可以看到实时路况,还可以咨询主持人和交警,走哪条道会更畅通。新闻语言和直播技术的结合,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和服务性。
四、结语
步入新媒体时代,推进新闻语言视觉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效果,为受众呈现出更为完整、真实的新闻内容,同时也使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得到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