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霉菌及其毒素对鹅的危害及防控

2021-11-29司玉亭张立恒杨朋坤黄炎坤

现代牧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鹅群垫料黄曲霉

司玉亭,张立恒,杨朋坤,刘 健,黄炎坤

(1.新郑市农牧局新村镇农业服务中心, 河南 新郑 451100; 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繁殖能力很强,主要通过产生各种无性或有性孢子繁殖。霉菌孢子体小质轻,伴随着空气流动会大范围传播。霉菌在养殖场内广泛存在,如地面、饲养设备、饲料和干草、水池、垫草、粪便以及动物体表等。温暖潮湿的环境更有利于其繁殖,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29 ℃,在0 ℃以下或30 ℃以上,其不能产毒或产毒力减弱。霉菌对光照的抵抗力强;在低温或常温下可生存若干年,60 ℃持续1 h以上才能将其杀死;霉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较强的耐受性,卤素类消毒剂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鹅舍内污染霉菌后很难彻底消除[1]。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鹅业生产的发展,霉菌及其毒素引起的鹅病病例逐年增多,对鹅的健康和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鹅肉的质量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

1 霉菌及其毒素引起的鹅病概况

曲霉菌感染能够直接引起鹅的发病,其合成的霉菌毒素也是引起鹅中毒病的重要原因。鹅摄入体内的霉菌毒素超过一定量就会加大肝脏的解毒负担,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机能,如果毒素摄入过多并达到肝脏解毒能力的上限,往往使肝脏出现病变[2]。因此,霉菌及其毒素都会威胁鹅群的健康。

1.1 鹅曲霉菌病

曲霉菌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真菌,常见的有烟曲霉、赭曲霉、黄曲霉、土曲霉等种类,其中烟曲霉和黄曲霉是主要的致病真菌,由烟曲霉引发的疾病最多见。该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雏鹅,最早的症状出现在3~5日龄;雏鹅阶段本病主要呈现大群发病,病程多呈急性;随着鹅日龄的增大,机体对本病的抵抗力逐渐增强,被感染后鹅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较低[2]。育成期以后的病鹅死亡率不高,但表现较强的免疫抑制性,普遍存在体质较差、生长发育滞缓、易生病等特点[3]。成年鹅一般呈散发状态,多为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发生炎症和形成霉菌小节结[4]。

鹅感染本病后,其抗病力明显降低,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如鹅副黏病毒病、沙门菌病或者大肠杆菌病。继发感染后会加重鹅病情,导致发病率、死亡率升高,治疗难度更大[1]。

1.2 鹅白色念珠菌病

本病又称为鹅口疮或霉菌性口炎[5]。白色念珠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在家禽消化道内也存在,是一种内源性的条件性真菌[6]。鹅体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消化道菌群失调,或滥用抗生素以及其他应激因素导致机体内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常常是本病的重要诱因。

该病主要见于40日龄以内的雏鹅,并且会引起较高的死亡率,2周内感染鹅的死亡率可达30%~50%[5];主要症状为精神萎靡、羽毛粗乱、伸颈张口、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消化机能障碍、生长发育不良[5]。成年鹅往往是由于滥用抗生素致使体内微生物菌群失调而继发感染。90日龄以上的感染鹅多数可康复[7]。

1.3 鹅霉菌毒素中毒病

霉菌毒素的类型很多,生产中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T、赭曲霉毒素等是引起鹅中毒的常见霉菌毒素。

1.3.1 黄曲霉毒素中毒病

黄曲霉毒素是高毒性和高致癌性毒素,由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和软毛青霉菌产生[8]。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目前报道出来的有8种,黄曲霉毒素及衍生物有20多种,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强,容易导致家禽中毒[9]。

黄曲霉毒素中毒后,鹅的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喜欢挤堆、食欲下降、鸣叫声异常、喙和蹼发绀、运动失调、腹泻等;产蛋期的种鹅会表现出采食减少,产蛋量下降,蛋壳发白变脆变薄,严重时产蛋率可下降一半以上[10]。患鹅肝肿大或硬化、质地脆、有出血或坏死等病变,还有的个体有心肌出血、肠道出血、肾脏水肿、皮下肌肉出血等病变[9]。

1.3.2 赭曲霉毒素中毒病

赭曲霉毒素主要由赭曲霉和纯绿青霉产生。鹅中毒后主要表现为原发性肾病,肝脏和免疫器官功能也会受影响。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而且颜色变浅、肾脏肿胀苍白,输尿管中有白色尿酸盐沉积[11]。中毒后引起鹅采食量和生产性能降低。

1.3.3 T-2毒素中毒

中毒后的鹅食欲减退或者停食、上消化道道黏膜出现溃疡;产蛋期的鹅中毒后产蛋量下降、蛋壳厚度减小。严重时生殖器官发生萎缩[10]。

1.3.4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

产蛋期的鹅对T-2毒素反应更敏感,中毒后不仅造成产蛋量减少、蛋壳薄脆、种蛋合格率、孵化率和健雏率等下降,而且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出现坏死性肠炎、输卵管炎、腹水症等。有时会出现抱窝现象增多,少数鹅呼吸困难,盲目前奔,惊群等问题[10]。

1.3.5 单端孢霉毒素

包括镰刀菌属在内的多属霉菌均可产生单端孢霉毒素[12]。种鹅采食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在1~2周内会出现产蛋量降低、蛋壳变薄、口腔黏膜溃疡并形成黄色痂膜[13]。剖检可见肝脏颜色为棕黄色,质脆易碎;肾脏肿胀、输尿管内积存有尿酸盐,嗉囊内壁可见溃疡斑,肌胃壁增厚[12]。

2 霉菌及其毒素的来源

2.1 饲料的原因

被霉菌污染的饲料是鹅霉菌病或霉菌毒素中毒的主要根源,其中玉米发霉最常见。尤其是一些地方使用玉米筛下物作为鹅的重要饲料原料,而这种筛下物大多数是破损的或较小的玉米粒,也是玉米中发霉问题最严重的部分。花生秧粉、酒糟、豆腐渣等作为鹅的饲料原料,如果选择不严格,也容易发霉变质。玉米含水率超过15%,促使霉菌毒素污染更加严重。饲料存放在环境湿度大的地方,吸收较多的水分,从而产生大量霉菌毒素[10]。

养鹅所使用的植物性饲料原料大都存在霉菌污染问题。黄志伟等2020 年对16 种60 份植物性饲料原料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发现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伏马毒素(B1+B2)检出率分别为13.30%、1.60%、31.60%;3 种霉菌毒素在16 种植物性饲料原料中存在污染,整体污染率33.30%[14]。

鹅的饮食习惯也常常使饲料中含水率增高而导致发霉问题。鹅有边吃料边饮水的习惯,吃料的过程中常常把水带进料槽(料盆)中,造成饲料中水分含量升高。饲料及原料中水分含量高是造成霉变并产生霉菌毒素的重要条件,饲料的含水量与保质期呈负相关。一些使用湿拌料的鹅场,如果饲料添加量大,在料槽(料盆)内积存时间长也会出现发霉变质问题。潮湿的饲料粘在喂料容器壁上,也容易发霉,污染新添加的饲料。

有不少的养鹅场(户)为了提高饲料采食的方便性、减少挑食和浪费饲料,经常采用湿拌料的喂饲方式。如果湿拌料在短时间内采食不完,在料盆内积存或粘在喂料设备的内壁上就容易被霉菌污染,鹅采食后就会感染曲霉菌或霉菌毒素中毒[15]。

2.2 垫料的原因

养鹅的主要方式是地面垫料平养,使用的垫料主要有稻壳、刨花或锯末、切碎的稻草或麦秸等,在鹅舍内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混入垫料中的饲料和粪便等有机物容易发霉。鹅采食过程中常常把饲料弄掉到垫料上,而且也喜欢啄垫料,鹅在养殖中采食垫料或者掉在垫料上的饲料,霉菌就会感染鹅群,也可能食入其中的霉菌毒素。

如果鹅舍内饮水系统设计不合理,饮水系统没有配套的排水沟,当鹅饮水时会把水洒到垫料上,造成饮水器附近的垫料潮湿,时间稍长就会发霉。舍内垫料若不及时更换或直接加铺新垫料,则垫料容易出现潮湿、结块、发霉。鹅的游泳池如果离鹅舍过近或没有晾水围栏,鹅洗浴后在羽毛带水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舍内,也容易造成垫料潮湿,出现发霉问题[15]。

2.3 病死鹅的原因

在养鹅(尤其是育雏)期间,偶尔会出现死亡的个体,如果鹅尸体在角落里,或被垫料覆盖,没有及时发现和移出,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发霉变质问题,污染周围环境。如果被其他鹅啄到了,则会直接影响其健康。

2.4 用具的原因

养鹅的很多用具会接触到饲料、垫料、羽毛及其他有机物,像网床、挡网、喂料设备、饮水设备、垫料整理工具等,当这些用具沾附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也会出现发霉变质现象,沾附有机物的用具也是霉菌滋生的重要场所和霉菌毒素形成的基质。当鹅啄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霉菌或霉菌毒素就会进入鹅的消化道或呼吸道。

2.5 孵化设备

一些小孵坊的卫生质量较差:每次移蛋后不进行清扫和消毒,设备表面容易被霉菌污染,这会导致后期入孵的鹅蛋在孵化期间被霉菌感染,而且问题会逐渐加重。孵化设备被霉菌污染后,常常在孵化后期出现大批死胚,这些死胚有明显的霉菌感染症状。

2.6 通风不良

霉菌孢子在温暖潮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容易滋生繁殖。由于水禽的生活习性常常造成舍内湿度偏高、垫料潮湿问题。在冬季和早春的鹅业生产中,为了保温,多数情况下鹅舍门窗是关闭的,鹅群主要在室内活动,通风不足,这就为垫料潮湿发霉提供了条件[16]。若鹅舍密闭、通风不足,会造成舍内空气中霉菌孢子数量激增,健康的鹅吸入大量霉菌孢子就无法避免地发生曲霉菌病。

3 霉菌及其毒素对鹅的危害

3.1 免疫抑制

霉菌感染或霉菌毒素中毒都会导致病禽的免疫机能受损。如感染白色念珠的鹅可能出现法氏囊、胸腺、脾脏、哈德氏腺等免疫器官的萎缩[6]。黄曲霉毒素主要危害肝脏,导致鸡霉菌性肝病,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功能降低而引发免疫抑制;T-2 毒素能够破坏病禽的淋巴系统,可引起口腔和肠道出血、溃疡,引发胃肠机能紊乱,降低免疫力[17]。

3.2 诱发其他疾病

霉菌毒素会引起鹅的肝、肾及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和机能受损,导致其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15]。霉菌毒素会造成免疫器官受损而萎缩,病禽的免疫力明显降低,受到各种因素造成应激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症状[16]。霉菌毒素能破坏肾小管上皮和间质的结构,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并造成肾脏炎症等,导致家禽肾脏出血尿酸盐沉积等[18]。赭曲霉素会引起肾小管组织损伤,导致其中的尿酸盐沉积,诱发痛风症,腿病增多[17]。当前流行的鹅痛风,常常被认为是星状病毒引起的。然而直接攻毒并不会引起大量发病,如果在攻毒的同时,饲料中的赭曲霉毒素则会造成高发病问题。霉菌毒素中毒的鹅群容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里默菌病等。

3.3 死亡率升高

霉菌感染或霉菌毒素中毒,会造成病禽的一些组织器官出现机能损害,并降低免疫力,导致病禽容易出现死亡。如黑龙江某鹅场由于使用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饲养的20日龄鹅群,在1周内突然出现鹅批量死亡现象,死亡数量与日俱增,1周内死亡约10%[9]。辽宁养殖户饲养的商品鹅在3周龄开始出现霉菌性肺炎,每天死亡10~20只,而且有愈加严重的趋势,直到采取治疗措施后才逐渐控制[19]。诸如此类问题在生产中很多。

3.4 生产性能降低

霉菌毒素慢性中毒的鹅群常以消化道机能紊乱、肠道综合征为主。霉菌毒素可引起病鹅消化道炎症、发生肠道出血和溃疡等病变,还能促使肠道蠕动加快, 导致腹泻[18]。呕吐毒素主要影响动物消化道,造成肠道损伤,降低采食量和免疫力[17]。这种消化道损伤常常影响采食量和饲料消化率,造成病鹅生长速度下降。易宗荣等用雏鸭进行实验发现,在1-14日龄,喂饲黄曲霉毒素B1 污染日粮组鹅群较正常玉米日粮组鹅群,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分别降低34%、39%和43%(P<0.05)[20]。T-2毒素会使母鹅产蛋减少、蛋壳变薄、部分个体会出现生殖器官萎缩[10]。繁殖期的家禽感染曲霉菌病后出现明显的繁殖障碍性综合征、产劣质蛋或停产蛋[3],显著影响种蛋孵化率及雏禽成活率。种鹅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会通过血液循环在卵黄中蓄积,既影响蛋品质量也会影响胚胎发育和雏鹅健康。

3.5 降低屠体品质

正常情况下,鹅的全身都能被利用,即便是血、内脏也都是很好的食材。然而,当鹅感染霉菌或出现霉菌毒素中毒后,其生长发育速度降低、胸腿的肌肉附着量减少,继发其他感染还可能出现腿部畸形,这些严重影响鹅的外观品质。这类病鹅的肝脏、肠道也常常发生病变,不能作为食材利用,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3.6 污染环境

鹅场一旦发生霉菌性疾病,霉菌就会在场内扩散并造成长期的污染。如后续生产中如果出现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的情况,霉菌就会在环境中大量繁殖,对鹅群造成潜在的威胁。

4 防控措施

4.1 禁用发霉饲料

首先,应对饲料原料的选购严格管理,发霉变质饲料尽量不用。目前玉米发霉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这方面要严格把关。其他一些养鹅用的花生秧、红薯秧、糟渣类饲料也是容易出现霉菌污染的原料。在原料选择的时候要重视其含水率,因为含水率高的原料在贮存期间更容易发霉。其次,要尽量缩短加工后饲料的贮存期,随着饲料贮存时间的延长,出现霉变的可能性会增大。发现有发霉变质的饲料要及时清理,不能继续使用。第三,要做好饲料和原料的贮存工作,贮存场所应该地势较高、能够保持通风和干燥。

4.2 加强垫料管理

潮湿结块是垫料发霉的重要原因。在垫料管理方面,首先要选择那些没有出现霉变和不容易发霉的垫料,使用前要通过暴晒以降低其含水率。其次,鹅舍内的饮水系统要合理设计,将饮水设备置于鹅舍一侧,下面设置排水沟,沟上覆盖金属或塑料网,让鹅群饮水过程中抛洒的水可以落到网下的排水沟中流出舍外,减少对垫料湿度的影响。第三,舍内垫料定期清理更换,一般要求一个月清理一次,如果垫料长期使用则容易发霉。

4.3 搞好喂饲管理

使用料盆或料箱喂饲,每天刷洗两次,及时将沾附在上面的饲料清理掉。使用湿拌料的情况下,每次拌湿的饲料量要合理控制,让鹅群能够在1小时内吃完。

4.4 及时处理病死鹅

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病死鹅要及时捡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减少其在舍内的停留时间。每天要检查鹅舍四周的垫料,看有无死亡个体掩盖在垫料下。

4.5 做好孵化设备的卫生管理

无论是小孵坊还是规模化机器孵化厂,都要做好室内外的日常卫生管理,每天清扫一次,每批次落盘或出雏后要清理摊床和孵化设备,并进行消毒。下次装蛋前要待摊床或孵化期干燥后进行。每批次出雏后,要把毛蛋和残雏、死雏收集,集中消毒和深埋。

4.6 保持舍内的良好环境

合理组织通风是保持鹅舍内良好的空气质量、防止湿度过大的重要措施。尤其是鹅群到室外活动期间要对鹅舍进行充分的通风。

由于霉菌在养殖环境中普遍存在,一旦环境条件适宜于其繁殖,则可能造成饲料、垫料的污染,导致鹅群出现曲霉菌病或霉菌毒素中毒。而且一旦发生霉菌性疾病和霉菌毒素中毒问题,治疗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对鹅业生产会产生较大而且长期的危害。因此,要把综合性防控措施落实到日常管理过程中。

猜你喜欢

鹅群垫料黄曲霉
被鹅追
鹅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IAC-HPLC-ESI-MS/MS法测定不同产地柏子仁中4种黄曲霉毒素
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治
鸡舍垫料管理技术
红糖水防止鹅中暑
牧鹅技术要领
肉鸡养殖中的垫料管理
家兔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治疗与预防
水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一个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