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讨*
2021-11-29胡业林
周 静,胡业林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越发强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创新提供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军[1],其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好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产生影响。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受其培养方式影响,完善的培养方式将会更加有利于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的人数逐渐增加,而一些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却几乎没有改变[2],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高校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研究生是未来国家科研的主力军,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水平,也是高校科研水平与人才培养能力的体现。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有利于高校科研水平与成果的提高,高校有必要优化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一、传统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不足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多数研究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甚至有些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存在专业课挂科的情况,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明显不足。很多研究生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很强,科研热情也不高[1],在选修课方面,更多的学生都是为了应付学分的要求,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的研究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这些直接导致了一些研究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匮乏,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才有可能产生创新[3]。还有一些研究生仅仅为了获取学位证书,在就业或者评职称时占据优势,其目的并不在于科研,这也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英语学习能力缺乏
很多权威的科研成果都会第一时间在英文国际期刊上发表,如果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前沿科技的发展,就必须要阅读最新的英文文献。研究生虽然大多数都通过了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以及科技英语写作等课程的培训,但是大多数的英语学习都是为了应试而不是为了应用。当然,这不仅仅是研究生个人问题,也与其所在高校的培养体系和方式有关系。
(三)学术论文功利性严重
由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构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学术论文才能顺利毕业并获取学位,因此近年来研究生论文数量井喷式增长,但是其数量并没有与质量成正比。部分高校按照论文数量的多少对研究生进行奖励,并且作为研究生毕业的条件,这样不但出现了大量抄袭、剽窃的论文,而且也出现了一些专门发表毕业论文的期刊,有些期刊甚至拿到了国家乃至国际的认证号。这种不正之风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导师消极对待创新观点
在科研项目或课题中,有些导师往往只考虑项目或课题的进度,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提出的创新想法或观点持否定态度。这种情况会极大的消减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导致他们一味的按照导师的思路进行课题研究,不利于研究生独立思考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五)科研软硬件条件限制
研究生能够在学校报销的科研经费有限,一些科研耗材和设备不能按照预先计划购买使用,有些研究课题需要借助贵重科研仪器进行相关检测试验,但本校不一定具备试验条件。科学是与时俱进的,很多高校的实验器材都是十年甚至二三十年以前的器材,不但灵敏度达不到要求,甚至大多数都是不能使用的,导致一些创新的理论没有合适的实验环境和配置进行验证。这些均不利于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的理论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实验验证,以及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才能称得上是有价值、合格的创新研究。
(六)高校忽视学科交叉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科研课题往往包含几个学科的内容,对科研课题的完成,学科交叉就变的尤为重要。学科交叉能够激发不同专业领域的碰撞,让一个专业与另一个或几个专业结合产生新的科研成果,且能够激发科技创新能力,但是高校对学科交叉的忽视限制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发挥。
培养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完善和优化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是学校和导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优化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对策
基于上述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现从机制、管理、教学、导师等4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优化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在政策上对科技创新给予大力支持,制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4],建立科技创新奖学金,奖励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研究生,激励研究生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以评优评先为抓手,在评选机制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适当增加创新成果的评分比重,能有效地引导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
2.制定交流制度
制定研究生定期交流制度,以课题组或导师组为单位,以研讨会、报告会、学术沙龙、例会等形式定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研究生汇报各自近期的学习内容和研究进程,互相讨论交流研究成果、学术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导师给予学术指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思想的火花,相互启发,从中受益。导师及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科研进程以及学习情况,有计划的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制定研究生学术会议参会资助办法,鼓励研究生“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旨在开阔学术视野,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把学科专家、著名学者、博导、院士等“请进来”,举办学术报告,让研究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技术知识,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3.引入竞争机制
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制定创新基金项目的资助办法。研究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展现创新思维,才能获批创新基金项目和相应等级的经费支持,可用于实验、打印、路费等创新项目的需要,以解决经费上困难。以竞争的形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二)科学管理增效提质
1.加强思想引领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正确观念的引导,需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创新理念和引导观念达到同频共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有效提高。首先,教育研究生要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英语也需要结合实际的科研和专业需求加强学习,以便于阅读最新最权威的学术论文,打好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其次,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整个参赛过程不仅能提高创新能力,其综合素质也能得到增强。获奖了还有证书、奖励等,对于参加各类评优评先也有很大竞争优势,可以说一举多得。这有形的获奖证书和无形的能力提高给将来的就业或考博都增添了很大的胜数;再次,引导研究生加大训练思维和判断力,培养出勇于质疑、挑战传统的科学精神,这是开发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2.营造创新环境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和二级学院需给研究生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如:(1)对所有研究生开放实验室,让研究生尽早进入实验室,了解实验仪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营造挖掘研究生创新潜质的“入门”环境,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做到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2)设立创新工作室,配置桌椅、电脑等办公室家具和用品,为研究生交流、教师指导、资源共享等提供保障环境,既能锻炼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3)加大科研的投入,不仅仅体现在对实验仪器、实验环境和实验材料的投入,更要体现在对研究生科研行为和创新思想的物质支持和奖励的投入,如:对研究生优秀的创新论文、专利、著作等原创观点和作品进行奖励,满足研究生科研需要的软硬件环境。(4)宽松、平等和自由的学术环境对于培养研究生敢于质疑科学的勇气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逐渐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养。(5)学校要多与其他优秀的高校进行合作,合理利用其它高校的科研平台,弥补自身科研条件不足,提供更多更好的的创新理论验证环境。
3.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建立一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的素质,才能在课堂教学、学业指导、实习实践、言谈交流等环节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创新思考能力。创新型的教师也是研究生学习膜拜的榜样,能为研究生的创新观点指引方向,为研究生的创新作品指导把关。
(三)教学实践同频共振
1.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教学模式[5],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培养研究生从被动地接收理论知识到主动地学习和探寻知识奥秘的转变,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打开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活跃研究生的创新思路,从而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非常必要。
产学研相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发挥各自优势,优化和整合各种积极因素,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研究生在生产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真谛,检验技术和方法的成熟度和科学性,对于行不通和不合理的地方,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胆创新方式方法,以解决各种问题和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既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此外,创新成果以专利、论文、科研项目、竞赛获奖等形式展现,对于研究生个人发展也是一种积累,对于参加各类评优评先也有很大竞争优势,为继续深造或就业增添筹码,能最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
2.修订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等最新要求,遵循“一年一小修,四年一大修”的原则(各个高校要求不同)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旨在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六大基本原则,即立德树人原则、对标提质原则、反向设计原则、能力导向原则、改革创新原则、国际化视野原则。其中,能力导向原则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合理设置高阶性课程比例,即理论课与实习、实验、科研等实践课的比例,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优化教学课程内容,引入学科前沿讲座,让研究生了解并关注学科发展动态,紧跟时代步伐;增加研究型的课程学习,引导研究生学会研究,主动思考;提供更多学科交叉碰撞的机会,让研究生了解更多学科领域的前沿科技知识,为他们的创新研究提供更多的知识理论素材。注重创新创业、科研训练、科技服务等实践环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引导强化文献阅读
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是学会并加强文献阅读。研究生通过大量阅读专业文献,不仅可以扩展自己所学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史和最新技术,还可以在所学学科领域中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研究方向。在浩瀚的文献中,学会分析、搜集和整理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价值的信息,多动脑筋发现新问题,创新思维寻找新方法[6],通过实践、实验等检验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有效地锻炼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文献阅读也能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做笔记的良好习惯,为研究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
在高校里,研究生与导师接触最多,关系最为亲密,受到导师的影响最大。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导师的作用,现提出如下对策:
1.严格导师选拔
高校和二级学院要按照上级部门关于遴选导师办法的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学校和学院实际,进一步细化办法方案,严格遴选机制,把关选拔条件,审查综合能力,真正把政治站位高、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老师选拔成为导师[7],为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提供源生动力。此外,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技术专家为外聘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8]。
2.明确导师职责
导师既是学术的引路人,也是思想的引领者。第一,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教导,也有学术态度、科研精神、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正确引导,不仅在学科领域上的给予知识引导,还要指导和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9],培养他们优良的学风、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最真正的科学要有勇于追逐的心。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应避免理论灌输式,采取引导启发式,对研究生的选题方向、研究思路、创新方法等给予启发式指导。根据每一个研究生的个人优点、特点、兴趣等制定出不同的培养计划[10],真正体现导师对研究生一对一的指导,因材施教。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和报告会,导师能掌握每一位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进程,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科技创新能力。第三,导师个人也应该具备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创新的科学精神,把握最新的科研方向,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想法,不能一味的否决,对于可行的创新观点要积极支持,鼓励研究生通过实验或实践验证创新观点的可行性。
3.加强队伍建设
很多高校和二级学院只重视导师的选拔,忽略了导师的继续教育,有的导师由于科研任务重、项目繁多,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明显不足。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组织培训和以会代训的方式,强化导师责任担当,提高导师职业修养,加大对研究生的培养力度。第二,构建导师团队。同领域同方向的导师组建导师团队,不仅为了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更是为了多层次、多方面地培养研究生,导师分工合作,各自发挥优势,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协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第三,鼓励导师国内外访学。通过访学,导师不仅提高自己学术水平,还可以学习其他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提高对研究生的指导水平。
三、结语
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培养方式至关重要,既要在机制体制、科学管理和实践环境等方面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也要通过教育教学、导师作用等激发研究生主动创新意识,打牢创新的理论基础,强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辅相成,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才能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为国家科技发展培养更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