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硬联合麻醉对中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CD3+、CD4+、CD8+水平的影响

2021-11-29朱海涛

关键词:硬膜外百分比外周血

朱海涛

腰硬联合麻醉对中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CD3+、CD4+、CD8+水平的影响

朱海涛

(长兴雉州医院有限公司麻醉科,浙江 湖州 313100)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对中老年人下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CD3+、CD4+、CD8+水平的影响。选取长兴雉州医院有限公司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中老年人下肢骨折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患者术中进行硬膜外麻醉,试验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麻醉前、麻醉后15 min、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及术后24、48 h外周血CD3+、CD4+、CD8+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试验组患者麻醉后感觉阻滞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与麻醉前比,麻醉后15 min、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收缩压(SBP)和对照组患者心率(HR)先降低后又升高,试验组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逐渐升高;麻醉后15 min、手术结束时试验组患者SBP、HR、SPO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术前相比,术后24 h至48 h两组患者CD8+百分比均先升高后降低,对照组患者CD4+百分比先降低后升高,且术后24 h试验组患者的外周血CD4+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外周血CD8+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均<0.05)。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中老年人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更好,能更好地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减轻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

腰硬联合麻醉;下肢骨折;血流动力学;T淋巴细胞亚群

中老年人下肢骨折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由于随年龄增加患者各器官均处于逐渐衰退的状态,对术中麻醉药物的耐受能力降低。常规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部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具有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长的特点,但是由于局麻药剂量较大且难以控制,易引起麻醉并发症[1]。腰硬联合麻醉的阻滞效果好、起效快、可控性较高,不易引起麻醉手术风险,还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2]。本研究旨在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对中老年人下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CD3+、CD4+、CD8+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长兴雉州医院有限公司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5例中老年人下肢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60~77岁,平均(68.62±5.46)岁。试验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62~75岁,平均(68.16±5.7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由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3]中关于下肢骨折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经X线、CT等影像学确诊者;对本研究药品无过敏史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4]评分分级后,均为Ⅱ~Ⅲ级等者。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大器官功能障碍者;合并免疫功能缺陷疾病者;肿瘤患者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6 h内均禁食;对照组患者术中给予硬膜外麻醉,选择L2-3、L3-4椎间隙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4 cm,注入浓度为2 %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2313,规格:5 mL∶0.1 g)5 mL,待患者麻醉平面出现后,继续给予0.75 %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381,规格:10 mL∶75 mg)15 mL进行麻醉,术中视麻醉程度需要分次追加0.75%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试验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选择L2-3、L3-4椎间隙用16号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使用25 G脊麻针通过硬膜外针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注入浓度为0.5%的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2 mg(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839,规格:5 mL∶37.5 mg),推注完成后退出腰麻针,向头侧置入硬膜外管3~4 cm备用,术中视病情分次追加0.5%的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感觉阻滞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②血流动力学。麻醉前及麻醉后15 min、手术结束时采用心电监护仪测定收缩压(SB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③免疫功能指标。术前,术后24、48 h抽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百分比。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与对照组比,试验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2.2 血流动力学 与麻醉前比,麻醉后15 min、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SBP和对照组患者HR降低后又升高,试验组患者SPO2逐渐升高;麻醉后15 min、手术结束时试验组患者SBP、HR、SPO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2。

2.3 外周血CD3+、CD4+、CD8+百分比水平 与术前相比,术后24至48 h两组患者CD8+百分比升高后降低,对照组患者CD4+百分比降低后升高,且术后24 h试验组患者的外周血CD4+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外周血CD8+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s)

注:与麻醉前比,*<0.05;与麻醉后15 min比,#<0.05。SBP:收缩压;SPO2:血氧饱和度;HR:心率。1 mm Hg=0.13 kpa。

表3 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水平比较(±s, %)

注:与术前比,△<0.05;与术后24 h比,▲<0.05。

3 讨论

中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对麻醉的要求较高,硬膜外麻醉虽然操作简便、镇痛效果明显,但麻醉药品用量较大,且未阻滞迷走神经,易导致患者腹肌紧张、抽动等,造成手术风险,术后恶心呕吐发生较多,肠胃功能恢复较差。

腰硬联合麻醉将硬膜外麻醉和腰麻两种麻醉方法联合起来,单次腰麻局麻药用量较小,时间达3 h左右,药物剂量使用较灵活,对全身的血液流动学影响较小;而且腰硬联合麻醉能有效阻滞迷走神经,抑制术中的牵拉反应,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5-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麻醉后15 min、手术结束时,对照组患者SBP、HR出现了明显的降低,而试验组患者SBP、HR、SPO2水平均比对照组高,提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中老年人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更好,能更好地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腰硬联合麻醉在短时间内由于交感神经部分被阻滞,从而清除细胞外过多的氧自由基,减轻应激反应所致的免疫抑制[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试验组患者外周血CD4+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外周血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中老年人下肢手术能够减轻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促进患者预后恢复。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阑尾炎手术中能够减轻对患者的免疫抑制,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8]。

综上,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中老年人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更好,能更好地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减轻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1] 伍志超, 王涵, 冯艳, 等. 硬膜外麻醉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J]. 重庆医学, 2019, 48(11): 1860-1862, 1865.

[2] 崔茂排, 邓新波, 刘武飞, 等. 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对WBC, CRP, ALB, PCT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0, 20(21): 4093-4096.

[3] 陈孝平, 汪建平. 外科学[M]. 8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676-678.

[4] 王玥, 戈晓东, 王云, 等.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级患者实施膝上截肢手术的麻醉管理[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 34(11): 1054-1056.

[5] 贺海欧. 高龄全膝关节置换中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2): 209-211, 225.

[6] 徐丁滔, 孔宁, 吕欣. 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临床骨科杂志, 2018, 21(2): 218-220.

[7] 张杨, 付小渝, 陈柯江. 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治疗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 2019, 25(2): 56-58.

[8] 符兴府, 纪怀珠, 林云雁, 等.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阑尾炎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9, 16(5): 187-190.

朱海涛,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麻醉。

R683.42

A

2096-3718.2021.07.0041.03

猜你喜欢

硬膜外百分比外周血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人文关爱护理与体位护理联用效果分析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环保车型最多的美国城市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