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1-11-29邹佰峰詹俊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革命民族

邹佰峰,詹俊伟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内容,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以及国内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蔓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形势也随之严峻,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要求,必须立足于新时代的国内外形势,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探索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途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是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文化自信的层面上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通过分析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特质,两者在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培养方式上有着一致性。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将文化自信融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是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基本路径。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能性

(一)目标追求相一致

在目标追求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我们当前提出的文化自信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中国梦。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追求,思想上表现为:拥护党的领导,热爱自己的祖国,以伟大的中国梦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行动上表现为:自觉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为实现民族复兴砥砺前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鼓舞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的巨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目标追求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内容的肯定和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表现为对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国富民强的美好期盼。“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是鼓舞大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伟大精神动力。在目标追求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自信是一致的,根本上来说都是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价值取向相统一

在价值取向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之中。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启发大学生,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以激发大学生对自己祖国和同胞的深厚感情,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自觉牢固的爱国意识。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民族复兴是文化自信的必然体现。因此,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坚守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将文化自信上升为对国家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在价值取向方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自信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观念,并且遵循“爱国”价值观的指导,两者在价值取向上相统一。

(三)培育方式相依存

在培育方式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自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一方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以优秀的文化为教学内容,以厚重的历史来启迪学生。爱国主义形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中并指引着中华儿女为了创造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优良传统,其以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爱国主义发展出不同的具体内涵和要求。必须把握时代的文化背景,从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其植根于并脱胎于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在丰富爱国主义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继承和弘扬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从而加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树立牢固的文化自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牢牢把握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反之,构建文化自信也需要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两者在培养方式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

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文化自信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然而由于外部文化的渗透和民族文化教育的不充分,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守面临着挑战。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导致在校大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够丰富,拓展的视野不够开阔,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缺乏积极、科学的认知,在对文化的评价和文化的选择上容易以实用主义作为价值标准,因而大学生无法彻底地领悟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了单纯的理论说教,影响大学生以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认同感,制约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高校的学习生活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非常重要时期,他们仍旧正处在价值观趋于成熟但尚未成熟的过渡阶段,因此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通过文化自信的理念和实践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不良风气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分辨力和抵御力,能够使大学生从精神文化上深刻地认识到将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紧密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

踏上民族复兴新征程,将文化自信贯彻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路径。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就是要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培育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并自觉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牢固意识。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并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发展动力,因而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是其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和归属。将文化自信的主题贯彻到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一方面,能够使高校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成就,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这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形成的历史前提;另一方面,使高校大学生牢记中国近现代革命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记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读书,开拓创新,更加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三)增强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直面国际新格局,将文化自信贯彻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受西方文化传播和渗透的影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有所抬头,资本主义思想、非主流文化等敌对和边缘文化在思想上的渗透不仅强度增大,而且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部分大学生难以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主要有如下表现:历史方面,否定中国的文化成果影响大学生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如韩国多次以原本属于中国的文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遗,这在严重侵害了中国的文化所有权的同时也误导了我国大学生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认知。思想层面,渗透资本主义思想危害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西方国家企图向我国的青年大学生输送资本主义的文化和价值观,危害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安全。形式上,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危害我国文化安全的平台日趋多样化,如通过社交平台渗透资本主义的宗教文化和借助网络视频传播资本主义的文化和价值观,而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这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大学生,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安全构成巨大危害。面对严峻的文化安全形势,贯彻文化自信的理念以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阶级属性,同时坚持自身文化自信以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警醒,积极维护本国文化安全。

三、增强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大学生家国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4],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厚重的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之中,能够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提升奠定牢固的文化根基,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力量引导大学生产生强烈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使大学生在文化自信的培育中叠加爱国主义情感的厚度。

其一,突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属性地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是泛泛的理论或者抽象的说教,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仅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着手,应该重新审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属性,从根本观念上扭转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属性的地位,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观念。

其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的养料,打牢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文化基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诞生了体系庞大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悠久厚重的文化精神。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爱国英雄层出不穷,爱国主义历久弥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在每节课程上努力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支撑。

其三,建立校内大学生传统文化研究会,定期开展以大学生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实践。将传统文化的学习组织化,建立校内大学生传统文化研究会,引导大学生加入,成为研究会的一员,使大学生切实地与传统文化相接触。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常态化,传统文化根深叶茂,蕴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是一次或者几次实践就可以使广大的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有着强烈普遍的认同。每一期座谈会要以不同的主题开展,展现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内涵和要求,使大学生感受到最真切最火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弘扬革命文化以丰富大学生爱国体验

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革命时期,记载了一部挽民族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爱国主义史,展现出共产党人卫国安邦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为了国富民强而浴血奋战的血泪,其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革命文化象征着沸腾热血和爱国激情,以革命文化启发大学生,丰富其爱国主义体验。

其一,整合革命文化资源,传承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诞生了一系列的伟大革命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诞生了“长征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诞生了“大庆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建设美好新中国的伟大决心,同时也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革命精神不会褪色,在今天丰厚的革命精神遗产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完整地继承革命精神并且在新时代为革命精神创新出新的形式和内涵,另一方面这些新的革命精神将指导大学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理想,奋勇前进。

其二,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继承革命理想。革命理想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热忱愿望,也是实现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的美好期待。在革命战争年代,这种革命理想激励了中华儿女为理想忠贞不屈,为革命敢于牺牲。革命纪念馆、革命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等,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理想,记录着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英雄人物和爱国精神等。在具体目标上,革命时期与新时代有所不同,但在目的上两者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革命理想光荣远大,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为大学生树立英雄的榜样,触动大学生爱国的心弦。

(三)建设先进文化以增强大学生爱国自觉

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同时,能够激发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应该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以先进文化的方向指引着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砥砺前行,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自觉。

其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本传播方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守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5]在复杂多变的网络文化阵地,如果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学生的网络实践,大学生网络生态将会遭到非马克思主义和敌对马克思主义的侵害。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其二,区分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引导大学生区分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使他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本质区别有着正确认识,增强他们对“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从而能够科学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优越性,使大学生普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三,积极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抢占网络思想阵地。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社会思潮的渗透往往借助网络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态的优劣受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此消彼长的影响,必须积极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安全体系,使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学习爱国主义知识、传播爱国主义精神,逐步清除非主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革命民族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中国的出行革命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粉红革命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