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研究*
2021-11-29吕翠微王启蒙
吕翠微,孟 巍,王启蒙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世界谋求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始终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为当下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全球治理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世界寻求共同的利益平衡点、积极应对现存和即将到来的挑战的大国担当,也是全人类共享发展成果的大势所趋。
一、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全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1.由于发展失衡导致的治理主体间缺少合作是全球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全球影响力削弱,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国际权力格局的变化呈现松动瓦解之势,不少国家都表现出各行其是,不仅不会考虑全球公共治理需要,而且做出一些常常不顾他国利益的决定或者行为,彼此之间信任降低,互相猜忌、互相竞争、互相防范甚至互相伤害,导致各国的不安全感加剧,即使存在共同利益也很难形成公示相互合作;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大多处于薄弱状态,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水平较低,科研创新投入不足,或心有合作之意而力不足,或因意愿不足而最终无法形成全球性的合作。这样,在几个大国之间合作意愿不足、达成合作意向乏力的情况下,其他国家也都开始退回到自我保护的状态了。新型大国虽有比较高的参与全球合作和全球治理的热情,但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行动方式和利益诉求等方面不尽相同,因而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基础也比较脆弱。
2.关于“如何界定治理对象”存在分歧也是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之一。目前各国在如何界定治理对象以及确定优先治理对象级别的问题上达成必要的共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常常被强势话语体系主导了全球的治理方案,导致全球治理方式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不合理性。比如,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意识到了国际性恐怖主义的巨大威胁和危害,对恐怖主义不同程度采取了防范措施,也能够在打击恐怖主义的问题上形成一定的共识,必要的时候能够采取共同行动打击恐怖主义,但对于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问题始终还存在很大的分歧。
3.全球治理中各国利益出发点及诉求不一致导致治理方式难以达成共识。随着追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多和加剧,使得全球环境治理成为全球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到了20世纪后半期,环境问题已经全球化,并呈现出‘全方位’的鲜明特点。上至臭氧层,下至地下水体,大至全球气候体系,小至遗传基因,无不呈现出令人担忧的退化或恶化的迹象。”[1]在漫长的全球治理进程中,众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为改善全球环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成立了众多环境保护和监管机构,设立并研发了环保项目。然而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导致了各国在环境问题治理中诉求不尽相同,各国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利益,达成短期的目标和成就,而非共同利益。
(二)全球治理迎来的新机遇
全球化推动了各国政治、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型,世界处于大调整的态势,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也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让平等合作成为可能。过去西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随着美国退出一系列全球治理机构,而且提出某些颠覆性的全球治理改革方案,还有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生,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有所削弱,全球影响力有所下降,国际话语权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地位凸显,成为了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这些变化无疑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参与全球治理带来了更多便利,使其与发达国家合作进行全球治理成为可能。当今世界,将一国利益置于全球利益之上、违背经济规律和贸易规律等做法,不仅引起了很多国家的质疑和反对,而且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在平等的基础上协同合作,已成为所有国家的共同诉求。
2.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命运相连从而全球共同治理成为可能。2008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后,发达国家为早日走出经济低迷困境,对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纷纷主动参加和支持全球合作,积极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虽然有机会吸收更多外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但为抵御因经济全球化而加剧的竞争压力和经济风险,同样对全球共同经济治理有着强烈的意愿。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各国命运相关、休戚与共,旧的经济秩序已不再适用于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全球合作共同进行经济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实现全球治理是大势所趋。“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2]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非一国之力所能应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国家安全等全球治理问题也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解决。面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扰乱国际规则秩序、破坏各国诚信合作的现实,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凝聚力。工业化水平较高、治理决策行动力和发展创新力较强的发达国家与逐步在治理舞台脱颖而出的发展中国家通力合作是实现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一)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与丰富内涵
中国始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被首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后,历经近三年时间的实践探索,2015年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全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及其丰富内涵,提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全面系统地提出并回答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应有格局以及如何构建的问题,进而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2017年,习近平在达沃斯和日内瓦发表的重要演讲,进一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从人类共同长远利益出发实现共赢共享全球和全局视野以及中国在全球治理这对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担当。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溯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站在全球和全人类视角,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和传承。马克思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将能够实现人大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作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奋斗目标,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全球视角,把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同时代特征、人类发展需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全球合作,最后落实于“现实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的,因此,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与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一脉相承的。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价值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2017年,习近平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中提出了应对新时代全球治理挑战的中国方案:“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共建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5]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包含了人类追求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价值目的,也涵盖了世界各国应该遵循的交往准则,为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系统性的理论指导,为共同营造和平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新格局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往来空前活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十八大前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露,为争取更好的发展,中国需要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与西方大国相互依存、同舟共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世界形势清晰地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为缓解国内外矛盾,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寻求经济更好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重要思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对于自身与世界关系、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深切思考,反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使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新时代的中国担当。在洞察国际形势、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发展失衡、安全危机、环境污染等治理难题,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兼顾各国利益,提出了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其丰富内涵,影响之深远成为前所未有完善的全球治理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外交不断探索的成果,为世界发展开创了新格局,表明了中国人民顺应时代潮流的心愿和作为崛起大国敢于担当的勇气,是为解决新时代世界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
三、全球治理视域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一)推进全球经济合作,促进利益共赢共享
推进全球经济合作,应当发挥大国的带头作用,加强多边经济合作,寻求利益契合点。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体的世界各国是多元化的,而经济问题本身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如何克服“集体行动困境”成为了首要问题。大国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源和较大的政治影响力,应当有效制定全球经济规则,重塑经济秩序,使全球经济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经济发展是独木难支的,全球经济共同繁荣离不开每一个国家角色的参与。世界各国积极创新,提供互利互惠的公共产品也是十分必要的,主动研发并提供有利于本国经济、区域经济,惠及全球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如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要以本国经济带动亚洲经济乃至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只有世界各国加入进来,积跬步成千里,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
(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是构建作为世界格局发展导向的大国关系。大国关系的发展路径分为双边和多边,双边层面的大国关系需要做到政治上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平等相待,共同维护全球政治秩序;经济上加强国际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开发并维护不结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安全上维护和平稳定的大国关系,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加强合作;文化上促进大国之间交流,增加往来学习机会,加深相互了解。多边层面的大国关系需要大国做出表率作用,负担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推动国际体系转型,引导其他国家共同进行全球治理。同时,新型国际关系需要打造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要以安全保障为前提,寻求国家间利益支点,推进国家间互帮互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挥本地劳动力和资源等优势,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尊重各国风俗文化,重点关注民生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进步。
(三)维护世界和平,共建安全稳定和谐社会
全球安全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关,要寻求安全和平,就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落后国家地区生产力,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缩小区域贫富差距,同时着重加强落后国家地区基础建设,增加安全治理的供给,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实现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双轨并行,以繁荣发展促进长治久安。合作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6]共建安全稳定的社会,需要各个国家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简化合作流程,缩短合作周期,以对协商对话代替争端和分歧,世界各国应该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共同解决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
(四)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倡导文明交流互鉴
应当正确处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根据其对当下生产力的影响进行判断,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千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要“扬弃”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其顺应时代发展的、反应历史规律的、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部分,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认同感;对于传统文化中腐朽愚昧的、过时的、消极的、阻碍社会发展的糟粕部分应当进行果断的剔除、舍弃。另外,要正确处理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借鉴其他文明为我所用是快速发展的捷径。各国应本着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举办和参与文明交流对话活动,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探索研究不同文化,互鉴互赏,取长补短;鼓励支持各类文化研究活动、组织团体举办民族文化特色活动;利用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宣传作用,积极传播本国、本民族文化,促进自身文化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五)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绿色发展合作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关键在于各国需要主动承担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生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来解决。作为大国的中国一直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并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7]发达国家应当主动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的承诺,并加大力度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友好型技术,增设生态保护项目;此外,应当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如相关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治理中,为构建全球生态文明体系贡献更多力量;同时,应完善并执行国际环保公约,建立监督奖惩体制,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