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和营养配餐结合策略探析
2021-11-29霍雅君
霍雅君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2016年,中央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面简称《纲要》),将健康管理纳入中国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在《纲要》提出的第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康对国家民族人民事业与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讨论并推行“健康中国战略”。在此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青年群体中重要的一部分群体,是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对象。但生活中,大多数高校学生身体健康存在较多问题。据2020年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能测试数据结果,就身体机能而言,高校大学生肺活量等体能检测水平不及格率达到9%以上,而优秀率低于10%。就运动能力而言,学生50 m短跑成绩优秀占比低于6%,良好比例低于15%,不及格比例高于12%。学生仰卧起坐(女)和引体向上(男)运动中,优秀比例为13.6%,良好比例为15.2%,及格比例低于60%,而不及格比例达到11.2%。800 m耐力跑运动中,学生及格比例仅为51.2%,其中等级在良好梯队的仅占6.5%,等级在优秀梯队的仅占1.7%。总体而言,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亟待提高和改善,我国应对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发展指导提出较高的要求。
1 体育运动与营养配餐对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体育运动水平与人的身体体脂率呈负相关关系,运动水平越高,体脂率越低[1]。即使运动水平低于标准水平,依然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机能和机体抵抗力提高具有正向影响,即运动水平越高,身体机能越强、抵抗力越好。高运动水平的学生身体机能通常强于中、低运动水平学生的身体机能。此外,体育运动在对学生身体脂肪率的维持调节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上均有较高成效,有益于身体健康与记忆力发展。营养配餐与身体健康具有直接与间接两个层面的关系。就直接关系而言,营养配餐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保障。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够保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以及满足日常的基础活动。其中,营养配餐作为大学生合理饮食结构的科学搭配,不仅能够保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通过身体各部分组织与器官的生理性保障,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2]。就间接关系而言,营养配餐可通过保障大学生体育运动所需的营养,同时还能提高其运动机能。
2 体育运动与营养配餐的结合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协同性
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大学生体育运动与营养配餐的结合能够产生协同效应,而这种协同效更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加强。这种协同性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营养配餐中营养成分的摄入[3]。①体育运动引起的体能消耗和新陈代谢加快使得大学生对营养配餐的摄入需求剧增的同时,摄入营养配餐的心理动机有所加强。就某种程度而言,体育运动水平和营养配餐的摄入量存在正向相关关系[4]。②大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过程中,会对运动与营养的双重作用进行有机结合和强化。由于协同心理机制的影响,两者的结合能够促使大学生在运动与膳食营养补充的负面意识上实现相互制衡的动态平衡[5]。换言之,当学生将体育运动与营养配餐进行结合时,不仅运动后的积极心态对拒绝营养配餐的心理产生调节效果,而且营养配餐使用后的正向心理暗示也可以对不想运动的负面心理产生推动作用。综合而言,大学体育教育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采取体育运动与营养配餐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方案,按照个体身体测试结果针对性配合科学的体育运动和健康配餐。因此,如何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体育运动内容、方法和相应的运动水平,严格规划健康配餐方案成为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解决方向。
3 高校大学生体育与营养配餐结合策略
(1)学校层面,可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基础设施投入。①加强学校体育运动与锻炼场地、器械等基础硬件完善的同时加大开放力度和相关费用减免力度。运动场地和器械使用的便利化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参加意愿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参加人数的增长和参加方式的便利性,对部分学生起到带动作用。②增设高校食堂营养配餐窗口的同时加大宣传和相关收费标准的大众化程度。通过增加营养配餐师、营养配餐自我搭配标准化表格、膳食营养配比示意图和膳食营养小手册等手段,加强大学生营养配餐的普及化程度。在营养配餐设计方面,也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以增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效率。③图书馆增加身体健康管理图书,尤其针对个人运动类图书和个人饮食搭配类图书进行专门化专业化分类展示。通过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最新出版图书的引进与开放借阅、浏览,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与营养配餐结合的重要性,并科学开展两者结合的系统学习和终身化实践。同时,引导校园广播平台、学生会宣传部、学生会个人健康管理部门加强对学生身体健康与运动、饮食健康的宣传与普及。
(2)教师层面,可针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营养餐饮进行科学系统化教学指导。①开设体育运动健康理论课程。通过对人体机能、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的系统化知识讲解,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意识,正确开展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体育运动。在系统的理论课程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体育运动,养成运动习惯,体验运动乐趣,培养运动爱好。②完善体育课程选修制度和课程选择指导。教师应对体育课程实施选修制度,帮助学生通过选修合适的运动课程,更加科学、系统化地辅助自身进行体育锻炼。在加强身体机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体育技能和运动水平。同时,应建立并完善学生体能测试等身体健康档案,根据健康档案和学生个人特征、兴趣爱好指导学生选修相关体育课程。③深入推进营养配餐与体育运动结合的相关知识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应针对不同身体营养指标、健康水平和体能水平等特征,对相应的运动和营养配餐的搭配进行科学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的搭配方案。④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定期聘请相关领域专业化、具有最新成果的专家、教师进行相关讲座。教师可与其他院校教师、同领域相关专家建立学术探讨群,通过跨学校、跨领域开办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拓宽运动与营养结合的相关知识。
(3)学生层面,应不断提高自我健康意识,增加相关知识学习,加强践行实践。①应正确认识身体健康与体育运动、膳食结构的关系,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有损健康的饮食习惯。在确保基础运动与基础饮食的前提下,尝试健康运动习惯和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②加强自身相关知识的补充,科学合理安排运动锻炼和营养配餐的设计。借助社会、院校等环境资源优势,积极学习身体健康相关知识,尝试制定并实施健康运动与营养配餐结合方案。在自身营养配餐与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下,不断进行实践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