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吐蕃露布》与其所反映的唐蕃关系研究
2021-11-29陈飞飞
陈飞飞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破吐蕃露布》保存于唐人文集之中,但并未引起足够关注,相反,另一篇由唐人樊衡所作的《河西破蕃贼露布》却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讨论①如戴伟华.《使至塞上》与崔希逸破吐蕃事无关[J].历史研究,2014(2);杨松冀.《河西破蕃贼露布》与崔希逸无关——与戴伟华先生商榷[J].兰台世界,2015(32);陈铁民.《〈使至塞上〉与崔希逸破吐蕃事无关》求疵[J].历史研究,2017(2);李学东.《河西破蕃贼露布》所见史事探微[J].唐都学刊,2020,36(3),都曾直接或间接利用《河西破蕃贼露布》展开研究。。因此,本文以《破吐蕃露布》这篇露布体文章为中心,结合正史及其他资料,全面讨论该露布的作者、内容及其所反映的唐蕃关系,以求教方家。
一、《破吐蕃露布》的作者考辨
露布,又称“露版”,是一种不封检,宣布四方的应用文体,起源于汉。汉代的露布主要应用于政治层面,用于官员上书或皇帝处理奏章、下达命令,主要体现了露布快速、公开的特性。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的职能应用范围逐渐由政治层面走向军事领域[1]。《隋书》称:“后魏每攻战克捷,欲天下知闻,乃书帛,建于漆竿上,名为露布。其后相因施行。”[2]此时的露布又作为檄文、捷书等文体,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隋唐沿袭行用。在唐代的官方史书中,露布被定位成一种以下通上的文书形式,《唐会要》记载:“露布,谓诸军破贼,申尚书兵部而闻奏焉。”[3]每次露布宣示之后,要由兵部录报,大军归来之后,还要详细记录攻陷城堡、杀伤人吏、掳掠畜产的数量,与露布一起呈送史馆[4],用以记录国史。而且,露布的审阅工作由侍中本人完成[5],可见唐朝对于这一官方文书的重视,而且当地方所撰的露布到达中央时,朝廷还要举行宣读露布的相关礼仪,以向文武百官宣告唐军的作战胜利情况,礼仪的具体程序与仪式见于《大唐开元礼》的相关记载。
露布主要描述的是战争场面及其胜利果实,故而撰写露布的人只有在亲身参与战争的情况下才能描写详细完整,唐代擅长撰写露布的人如薛收,在唐太宗四处征伐之际,檄书露布多出自他的手笔,史书称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6];张昌龄,少时以文词知名,曾任昆山道行军记室,“破卢明月,平龟兹,军书露布,皆昌龄之文也”[7]。为方便后文讨论与展开,现将《破吐蕃露布》全文抄录如下:
尚书兵部臣韦皋等言:臣闻天讨有罪,兵应者胜义者王;夷不乱华,师直为壮曲为老。多助之至,四极爰凑。贞观则同罗击延陀,开元则九姓殄默啜。曰商莫不来享,犯汉虽远必诛。德风乎河源,武节憺乎月窟。率宁人之有旨,先元戎之启行;用信威光祖宗,不以贼遗君父。恭惟皇帝陛下宣昭义问,敉宁武功,缵八叶之鸿图,奋四征之雄略。怀枭鸱,销祲沴,禀仰太和。翦鲸鲵,清郊原,扫除群秽,王犹允塞,我武惟扬。奇干善芳,各修贡职;条支若木,咸顺旨令。邈积石之遐陬,有吐蕃之丑类。侵败王略,倍奸齐盟。乘边将之弛兵,瞰戎亭之虚候。为蛇豕,食上国,尽盗河湟;帅蝥贼,摇我疆,再惊畿甸。骑壒敢於深入,鉴跸至于亲屯。然授兵,协以谋我;尚纳污而含垢,姑通事以结和。清水之盟未干,好畤之师已聚;指泾灵而缴赂,闯盐夏以捣虚。夷德无厌,弗悔衽金之祸;楚氛其恶,辄兴衷甲之谋。蠢尔为雠,整居匪茹。维时南诏,慕化中朝。先零之质诸羌,虽尝并力;麋人之率百濮,罔不离心。顿颡于边,受命于吏。断匈奴之右臂,羁南粤以长缨;燕貉输致骑之勤,晋戎成掎鹿之势。彼既失铁桥之险,我遂克峨和之郛。盍窜匿於龙堆?复虔刘于鳞塞。戕我守将,堕我陴隍;修戈矛予与同仇,靡室家不遑宁处。臣等请奋其旅,以歼乃仇;凤翔振武灵武之骑猎其西,邠宁太原泾源(原)之兵震其北。率山南熊罴之校,暨东川貙虎之师。乌蛮挠其腹心,回鹘捣其肘腋。众素饱矣,一大治之。诸将陈洎等,统五万军,出十一道,济师西颢之半,策勋北陆之初,荡平七城,斩馘万级,获铠械五十万计,燔堡垒百七十余。遂贾勇而围昆明,将决胜而定青海。伪东境五节度大使论莽热,释朔方之众,援维州之城,九攻九却之计穷,七纵七擒之威速。连连执讯,矫矫献囚。不然我薪而自焚,有如破竹之立解。炉沸鱼溃,瓯脱兔奔。谷静山空,行就马耆之僇;区殚域灭,讫闻智盛之降。斯皆庙谟渊深,神断天造。明见万里,运奇掌上之兵;守在四夷,制胜目中之虏。勒功滇池之柱,植表赤岭之碑。一怒安民,文之勇也;三军用命,克何力焉?臣等承帝之明,敌王所忾。开远门揭候,坐收西极之旧封;紫微殿受俘,重睹昆兵之茂绩。臣等无任庆快激切屏营之至!谨遗某官奉露布以闻。①详见:〔清〕董诰.全唐文(卷四五三:破吐蕃露布)[M].北京:中华书局,1983:4627-4628;范学宗,王纯洁也曾进行著录,见范学宗,王纯洁.全唐文全唐诗有关吐蕃资料选辑[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157-159.
这篇露布共800余字,与其他露布相比字数较少,主要概括了韦皋指挥唐军大战吐蕃,最后取得胜利,向中央传达胜利消息一事。关于《破吐蕃露布》的作者,史家主要有韦皋、于公异两种观点。
由于露布本身以“尚书兵部臣韦皋等言”为开端,而并没有提到其他作者,故而后世认为此露布的作者为韦皋。韦皋,两唐书有传,这篇露布主要记载的是贞元十八年(802)唐军大破吐蕃之事,韦皋战前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成都尹、御史大夫、剑南西川节度使,是这场战争的最高指挥长官。战争胜利之后,自然要书写露布呈送长安,但撰写这篇露布的人应该不是韦皋本人,这与其身份地位严重不符,而应该是其僚佐以韦皋的口吻代作完成。所以,此篇露布的作者极有可能并非韦皋本人。
至于代作者为何人,后世文献记载由于公异代作[8]。于公异,《旧唐书》有传,进士出身,“文章精拔,为时所称。”[9]建中末年,唐朝长安发生“泾原兵变”,唐德宗被迫出逃奉天,最后在唐朝将领李晟、李怀光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才收复长安,此时于公异为李晟招讨府掌书记,在唐军成功进占长安以后,由他撰写的《李晟收复西京露布》也随即送达德宗行在,德宗阅读之后,十分感动,“泣下不自胜,左右为之呜咽”,并称赞其良久,后人也评价其所撰的露布为“有唐一代,捷书露布,无如此者”[10]。但被德宗称赞的同时,又引起了陆贽的嫉妒与不满,加上二人本来就有嫌隙,故而在贞元年间陆贽担任宰相之后,诬告于公异,时任祠部员外郎的于公异被放归田里,最后“名位不振,坎坷而卒,人士惜其才,恶贽之褊急焉。”[11]根据陆贽任职情况来看,他担任宰相的时间为贞元八年(792)四月到贞元十年(794)十二月[12],则于公异被罢归的时间就在这一时间段之内。而这篇露布所反映的是贞元十八年(802)唐蕃战事,于公异亲身参与的可能性极小,同样,如果是他代写的这篇露布,他也应该能受到奖赏与升迁,也不至于最后默默无闻而卒,所以,露布的作者更不可能是于公异。
故而,经过以上分析与论证,虽然《全唐文》将《破吐蕃露布》的作者认定为韦皋,后世也有观点认为这篇露布是由于公异代作,但这两种说法一个不符合常理,一个则实为无稽之谈,最有可能的作者是韦皋当时的僚属,以韦皋的口吻撰写露布,呈送京师。只是由于史料缺载,没有留下其姓名,只能归功于其长官韦皋。该露布行文流畅,典故运用的颇为巧妙,可见作者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而且熟知唐代官方文书的撰作精要,露布中不仅直接赞扬了韦皋擅长排兵布阵的军事才能,更是间接赞颂了唐德宗的运筹帷幄,“臣等承帝之明,敌王所忾。开远门揭候,坐收西极之旧封;紫微殿受俘,重睹昆兵之茂绩。臣等无任庆快激切屏营之至!”也难怪《封氏闻见记》曾感叹云:“近代诸露布,大抵皆张皇国威,广谈帝德,动逾数千字,其能体要不烦者,鲜云。”[13]
二、《破吐蕃露布》所反映的唐蕃关系
吐蕃原居于今青藏高原。隋末唐初,吐蕃赞普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其子松赞干布即位后(629—650 年在位),又征服了羊同,进而统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逻些城(今拉萨)。贞观八年(634),遣使与唐通好。十五年(641),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出嫁赞普。自是唐蕃结甥舅之好,“和同为一家”,但是,吐蕃屡屡攻击吐谷浑等部落,并且侵扰唐朝边境。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蕃灭吐谷浑;仪凤元年(676),吐蕃大军进入鄯、廓、河、芳诸州,确立其统治地位。开元年间,吐蕃入唐朝兰、渭等州,唐军大败吐蕃,吐蕃退入祁连山南,唐蕃以赤岭为界。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河西、陇右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虚而入,侵占河西、陇右大片土地。唐代宗时期,吐蕃一度攻陷长安,但不久又撤回河西。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唐蕃清水会盟,划定边界,于是,关内道西部也落入吐蕃之手。但和平并未维持太久,贞元二年(786),吐蕃违背盟约,再次入寇“泾、陇、邠、宁数道,掠人畜,取禾稼,西境骚然”[14],被凤翔节度使李晟击退。唐朝遣使责其违约,吐蕃自知理亏,又与唐朝约定会盟,于是贞元三年,双方盟于平凉,却被吐蕃提前埋伏所劫,唐朝文武大臣或死或陷,“余将士及夫役死者四五百人,驱掠者千余人,咸被解夺其衣”[15]。
露布中提到了吐蕃在安史之乱以后趁机侵占唐朝河陇之地,并不断侵扰京畿附近地区,“邈积石之遐陬,有吐蕃之丑类。侵败王略,倍奸齐盟。乘边将之弛兵,瞰戎亭之虚候。为蛇豕,食上国,尽盗河湟;帅蝥贼,摇我疆,再惊畿甸。”甚至贪得无厌,公然违背约定,一心要挑起唐蕃双方的战争,“清水之盟未干,好畤之师已聚;指泾灵而缴赂,闯盐夏以捣虚。夷德无厌,弗悔衽金之祸;楚氛其恶,辄兴衷甲之谋。”吐蕃此举彻底打碎了唐德宗的和平愿望,唐朝也开始转变策略,在京师西北及剑南地区部署军队以抵御吐蕃,并展开外交活动,联合回纥、南诏等共同对抗吐蕃,“维时南诏,慕化中朝。先零之质诸羌,虽尝并力;麋人之率百濮,罔不离心。顿颡于边,受命于吏。”
此后,唐朝逐渐在唐蕃较量中取得优势,贞元八年九月,“西川节度使韦皋攻吐蕃之维州,获大将论赞热及首领献于京师。”贞元十年,“南诏蛮蒙异牟寻大破吐蕃于神川,使来献捷。”贞元十六年,韦皋大破吐蕃于黎、嶲二州,引起了一波吐蕃将领投降的高潮,使得吐蕃形势更加窘迫。为了挽回败局,十七年,吐蕃再次整军入寇唐朝灵、朔等北方重镇,攻陷麟州,唐朝为了减轻北方压力,德宗命令韦皋从西南方向出兵牵制吐蕃,进攻维州。此时的吐蕃赞普为赤德松赞(798-815),是吐蕃的40 代赞普,以内大相论莽热兼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群牧大使,率兵救援。唐军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包围圈,最后大败吐蕃,生擒吐蕃论莽热。露布之中也对唐军的排兵布阵进行了非常详细地描述,现根据露布内容,并对照正史等其他资料,论述如下:
(一)露布载:“凤翔振武灵武之骑猎其西,邠宁太原泾源之兵震其北。率山南熊罴之校,暨东川貙虎之师。乌蛮挠其腹心,回鹘捣其肘腋。”这场战争唐朝能大获全胜,除了军队自身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唐朝广泛利用外交与羁縻,打造了一个共同抵御吐蕃的军事联盟,能够共同出击,四面牵制吐蕃,形成围攻,以致于吐蕃寡不敌众,毫无还手之力。首先是回鹘,虽然在安史之乱中回鹘曾派军队帮助唐朝平叛,但在平叛的过程中回鹘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更是在陕州当面侮辱时为太子的德宗,所以德宗怀恨在心,一直拒绝回鹘的和亲请求。贞元三年(787),李泌入相以后,就劝说德宗放下成见,主动通好,共同对付吐蕃,“臣愿陛下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16]然后是南诏诸蛮,天宝年间,由于唐朝处置不当,南诏阁罗凤臣服吐蕃,但后来吐蕃赋役加重,又抢夺诸蛮要险之地建立城堡,诸蛮苦不堪言。南诏异牟寻的上位以后,在时任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下,南诏诸蛮开始摆脱吐蕃,意图归唐。贞元九年,面对步步紧逼的吐蕃,南诏派出三路使者致书韦皋,请求归顺唐朝,唐德宗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颁赐诏书,册命南诏,铸“贞元册南诏印”[17]以示友好关系,所以,唐朝能够在战争中调遣蛮军,攻击吐蕃,“磨些蛮、东蛮二部落主苴那时等兵四千进攻昆明城、诺济城。”。于是,才有了在这场战争中“乌蛮挠其腹心,回鹘捣其肘腋”的画面,再加上唐朝内部利用凤翔、振武、灵武、邠宁、太原、泾源等节度军队,四面出击,才使得吐蕃四面受敌,首尾难顾,大败而归。
(二)露布载:“诸将陈洎等,统五万军,出十一道。”与之相应的《旧唐书》记载为:“皋乃令镇静军使陈洎等统兵万人出三奇路,威戎军使崔尧臣兵千人出龙溪石门路南,维保二州兵马使仇冕、保霸二州刺史董振等兵二千趋吐蕃维州城中,北路兵马使邢玼等四千趋吐蕃栖鸡、老翁城,都将高倜、王英俊兵二千趋故松州,陇东兵马使元膺兵八千人出南道雅、邛、黎、巂路。又令镇南军使韦良金兵一千三百续进,雅州经略使路惟明等兵三千趋吐蕃租、松等城,黎州经略使王有道兵二千人过大渡河,深入蕃界,巂州经略使陈孝阳、兵马使何大海、韦义等及磨些蛮、东蛮二部落主苴那时等兵四千进攻昆明城、诺济城。”[18]可以发现,二者记载内容基本完全相符。镇静军在彭州濛阳郡,开元年间设置;威戎军在茂州通化郡;镇南军在邛州临邛郡,代宗宝应元年(762)置,这些军队都分布在剑南道各州郡,再加上其他各州的兵马使、经略使和蛮族部落,组成十一道军队,约五万人,出击吐蕃。从中也可以看出记载这次战争具体情况的正史史料应来自于这篇露布,才能如此详细与相似。
(三)露布载:“荡平七城,斩馘万级,获铠械五十万计,燔堡垒百七十余。”这场战争,唐军“自八月出军齐入,至十月破蕃兵十六万,拔城七、军镇五、户三千,擒生六千,斩首万余级。”[19]对于战争的胜利成果,双方记载也相差不大。攻陷的七城之中应包括吐蕃栖鸡、老翁、租、松、诺济等城,并“燔堡垒百七十余”,这些城池、堡垒都是险要之地,对于遏制吐蕃和南蛮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虽然唐军大败吐蕃,但并没有乘胜攻下维州、昆明二城,颇为可惜。维州对于唐蕃双方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吐蕃来说,维州是“无忧城”,“其地南界江阳,岷山连岭而西,不知其极;北望陇山,积雪如玉:东望成都,若在井底。地接石纽山,夏禹生于石纽山是也。其州在岷山之孤峰,三面临江。天宝后,河、陇继陷,惟此州在焉。吐蕃利其险要,二十年间,设计得之,遂据其城,因号曰‘无忧城’,吐蕃由是不虞邛、蜀之兵。”[20]对于唐朝来说,维州是“汉地入兵之路”,“维州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虏平川之冲,是汉地入兵之路。”[21]所以,尽管韦皋战胜了吐蕃,但由于没有收复维州,仍然为后世的唐朝边境留下隐患,直到唐宣宗大中年间杜悰出镇西川之时才得以收复。
(四)露布载:“伪东境五节度大使论莽热,释朔方之众,援维州之城,九攻九却之计穷,七纵七擒之威速。连连执讯,矫矫献囚。”指论莽热带兵增援维州之事,由于维州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吐蕃赞普不得不派重兵进行援救。论莽热为吐蕃官名,“又有内大相曰曩论掣逋,亦曰论莽热”[22],这次擒获的论莽热名为没笼乞悉蓖。据吐蕃历史文献《贤者喜宴》记载,吐蕃的官制有九大相,公相、内相、谏相都分大中小三个等级,内相主要负责王室内政[23],地位尊贵,可见这次生擒内大相没笼乞悉蓖是相当巨丰厚的胜利成果。《旧唐书》也记载到:“于是寇灵、朔之众引而南下,赞普遣论莽热以内大相兼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群牧大使,率杂虏十万而来解维州之围。蜀师万人据险设伏以待之,先出千人挑战。莽热见我师之少,悉众追之。发伏掩击,鼓噪雷骇,蕃兵自溃,生擒论莽热,虏众十万,歼夷者半。”[24]唐军一步一步地诱敌深入,据险以待,在这场战争中取得绝对优势,斩获颇丰。
最后,史书记载:“是岁十月,遣使献论莽热于朝;德宗数而释之,赐第于崇仁里。”[25]但《资治通鉴》将韦皋献论莽热之事记为贞元十八年(802)正月,并且司马光根据是根据《实录》所进行的判断[26],所以这场唐蕃大战从十七年一直延续到十八年,唐军大胜,生擒吐蕃内大相兼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群牧大使论莽热,唐德宗没有迁怒于俘获的论莽热,而且相当优待。韦皋也因此次战役有功,加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南康郡王,德宗收到捷报之后非常高兴,亲自撰写《南康郡王韦皋纪功碑铭》以奖赏韦皋的功劳。
关于其碑文,《全唐文》卷五十五有载,但该文缺字甚多,应是后世学者根据其碑誊抄而成,碑文主要还是以赞颂韦皋的功绩为主,但细节内容不多,“鸿烈尊主以忠,持危以节。时之杰,我有惟遐及此小康,实杖忠贤。抚绥吾事惟臣 西惟一前闻异时同致,保族承家,苟能建绩,功曰不朽。忠之文武之全才道实维时杰纯诚于宜刻金石,用表忠勋。”[27]相传韦南康纪功碑共立四处,都在四川省境内,分别在资州(今资中)、叙州(今宜宾)、眉州(今眉山)龙兴寺、简州,而现存者仅有四川省简阳市简城镇音乐广场之一处,但也损毁严重。学者对其碑进行了分析研究,认定其确为简州所立之韦皋纪功碑,勒石于元和三年(808)[28],但从零星字眼来看,该碑的碑文与《全唐文》所载碑文并不一致。永贞元年八月,韦皋薨逝,他镇守蜀川二十一年,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西南边防,“服南诏、催吐蕃”,而且宽仁爱民,颇有威望,“府库既实,时宽其民,三年一复租赋,蜀人服其智谋而畏其威,至今画像以为土神,家家祀之。”[29]
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的这一次唐蕃战争,又称维州之战,是安史之乱以来双方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争,也是唐朝积极改变策略,面对不断侵扰边境的吐蕃,由被动防御改为主动出击,最终大获全胜,一雪前耻,极大地改变了吐蕃对唐的态度,也扭转了唐朝长久以来面对吐蕃的屈辱姿态。此役过后,唐蕃双方逐渐恢复和平状态,第二年五月,吐蕃就主动遣使者论颊热来朝入贡,唐朝也礼尚往来,六月,以右龙武大将军薛伾兼御史大夫,出使吐蕃[30],唐蕃关系也趋于正常。虽然后来双方仍有摩擦,但由于吐蕃势力渐衰,还是以修好为主,直至穆宗长庆元年(821),唐蕃双方于长安西郊再次进行会盟,并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双方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自此,唐蕃之间关系缓和,保障和促进了双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